吐爾遜江?西力甫
摘要: 語言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都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使語文教學返樸歸真,應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同時生活又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教學中,通過"訪一訪,觀察生活"、"演一演、再現(xiàn)生活"、"學一學、體驗生活"等,從而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關鍵詞: 語文生活;教育學習;學習活源;生活延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63-02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語文課堂越來越有生機,越來越有活力。筆者曾有幸觀摩了一些課改示范課的教學。這些課的設計、組織確實讓人耳目一新,課堂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販售者,學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識、儲藏知識的容器,而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
新課程呼喚開放性的課堂。開放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課堂;一個充滿希望與信任的課堂;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更是一個時刻能閃爍智慧火花的課堂。
教育專家張孝純老師在《在"大語文教育"的基本特征》中指出:"以語文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受到全面、整體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在新課標實施的今天,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課程,與社會生活、學生家庭生活和校園生活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這一點,大家已然達成共識,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滲透"學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又留下語文的足跡,讓語文教學返樸歸真,讓生活即是學習的源泉,又是課堂的延伸。
1.讓生活成為學習的活源
《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小學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jié),兒童人格不能分裂成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xiàn)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違背教育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所以,教師應當具備一雙慧眼,尋找生活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
1.1 在家長的工作生活中學語文。家庭是兒童學習的啟蒙之地,父母又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每個家庭都可以借助自身的特點巧妙地挖掘語文學習因素。例如,有的家里是開藥店的,就讓他根據(jù)自己所知道的藥品知識設計一些藥品廣告語;有的家長是販賣蔬菜的,則讓他寫一寫或口頭介紹有關蔬菜方面的作文;有的家長是賣臍橙的,則讓他介紹一下它的有關知識等。利用身邊唾手可得的資源提高語文能力,既充分利用資源,又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2 在學生們的生活點滴中學語文。學生們的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他們自身的這座舞臺上也會跳躍著鮮活的事例。如:在開學初新校區(qū)有四五位同學在放學途中碰到一位迷路的六七歲小女孩,便一起將孩子送回家,還打電話給了這個孩子的家長,第二天這位家長主動到校來尋找"小雷鋒"。而當時剛要上第四冊的口語交際"伸出我們的雙手",于是我就以這件身邊的真人真事為突破口,讓這件事中的"小雷鋒"之一——徐某講述事件的經(jīng)過,然后讓同學們以"這位同學講得如何?""你對這些小雷鋒想說些什么?""你打算怎樣做個小雷鋒?"等話題展開口語交際,一節(jié)課由于真實事件的介入變得生趣盎然。
2.將語文教學向生活延伸
于漪老師曾說過:"語文與生活同在,把語文學習擠到狹小的課堂里,擠到無窮無盡的練習中,學生幾乎不讀書,不看報,與自然接觸小,與社會聯(lián)系少,語文的積淀儲存也會少得可憐,又怎能學得好呢?"所以要力求做到"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美國教育家華特語),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創(chuàng)造性開展各種活動,多方面提高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
2.1 讓課堂再現(xiàn)生活的情景。課文中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記錄一定的生活信息,蘊含生活道理,學習語文、感悟文字就是在頭腦中還原生活情節(ji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而有的課文距離學生生活較遠,他們體驗不到位,教學時要借助音樂、動作、表情等情境的創(chuàng)設再現(xiàn)生活畫面,讓他們?nèi)缗R其境,會加深對課文的感悟,也更能向生活靠近,引發(fā)情感上的共鳴。
如在教學《丑小鴨》一課,筆者反復組織學生扮演各種角色,通過思想內(nèi)化過的表演,不僅體驗到丑小鴨的勇敢頑強,培養(yǎng)抗挫折能力,也在學生的學習興趣、想象力上得到很好的提高。
2.2 讓課堂反射學生生活的影子。許多課文都蘊含著一定的生活道理,學習這類課文的目的不僅要讓我們體驗到故事主人公的情感變化,更要從中觸發(fā)對生活的感悟,懂得生活中的道理。因此,教師要跳出課文去尋找生活中自己的影子。
如在上《我為你驕傲》一文,筆者讓學生們先感受作者從高興到害怕又到不自在,最后輕松的心理變化,接著體會作者的誠信和老奶奶的寬容。最后讓學生們回想生活中的自己有沒有遇到類似的事情,從而反思自己在這方面品質(zhì)上的差異,在思想品德上得以提升。
又如,在學習《三個兒子》后,教師可讓學生們回去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既加深課文的理解,也培養(yǎng)孝敬長輩的思想。
2.3 讓課堂激發(fā)觀察生活的興趣。課文中一些人或事往往和學生有一定差距,而生活中的許多亮點學生們卻又熟視無睹,教學時要讓他們學習作者善于觀察的優(yōu)點和語言表達的一些方法,走出課堂去觀察生活中的人或事或景,擴大視野,強化語言文字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完《北京亮起來》一課后,筆者讓學生們運用文中的好詞好句式,走出"北京城",走進身邊生活的"江山城",結合近兩年一江兩帶建設和鹿溪路的興起,寫一篇《江山亮起來》。學生們帶上發(fā)現(xiàn)美的雙眼,用勾畫美的雙手,描寫出一句句贊美家鄉(xiāng)的句子,相信他們觀察生活的興趣會日漸濃郁。
綜上所述,在實施新課標的過程中,教師應運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指導語文教學改革實踐,實行了開放型的"大語文"教育,將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生活化的語文教學中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既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提高了學習質(zhì)量,陶冶了情操,啟迪了智慧,又提高了分析、領悟、創(chuàng)造能力。真正達到了"生活教育"理論指導下的語文教學成為學生個性展示和語文素養(yǎng)提高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