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蓓
摘要: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已經滲入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學習中,而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的評價標準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通過近十幾年的教學實踐、反思總結,認為要運用智慧來提升信息技術課堂的新風采。
關鍵詞:智慧;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33.6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9-040-1
智慧之一——融內容
一堂課的教學內容依托于教學材料,即我們常說的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利用可以結合社會熱點,可以結合地區(qū)特色,也可以結合學生身邊發(fā)生的一切事物,但又不是隨意的,而是必須緊扣教學實際,為達成教學任務而服務。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材作為一種通用的課程資源,往往制約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因為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所以我綜合了信息的獲取、加工、表達、交流、管理與評價這幾方面,對教材進行了整合。
信息技術、技能的提升,并不代表著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信息素養(yǎng)是集技術、人文、道德、法律為一體的綜合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將道德規(guī)范、文化素養(yǎng)潛移默化對學生進行內在的熏陶。比如在學習《信息的獲取》時,增加了信息技術發(fā)展史這一內容,帶領著學生追溯計算機科學事業(yè)發(fā)展的脈絡和本質,傳授最新、最前沿的計算機技術,帶領學生暢想信息技術發(fā)展的未來,向學生展現(xiàn)一個充滿智慧的計算機科學發(fā)展史,充分挖掘學科精神,內化學科文化,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智慧之二——立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任何一門學科,想讓學生學好,有興趣是唯一真正的切入點。
“有內容”的課堂,學生才會認為是“有趣”的。孩子的天性就是挖掘寶藏,解開謎團,而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通往開啟寶藏的大門。在教學活動中,從學生的心理特征出發(fā),尋找適合中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主動地去探究和創(chuàng)新。比如在學習《信息的編程加工》這一課時,課堂引入部分設計了一個“照相”程序,讓學生通過“照相機”拍下照片,然后反饋到學生的屏幕上,這個小小的設計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紛紛想解開謎題,所以在后續(xù)的學習中格外的認真。通過游戲教學法,不僅降低了學生學習VB的畏難情緒,更是降低了VB中“算法”這一難點的教學難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對程序“癡迷”的學生,通過課后的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設計的《中學生網絡瀏覽器》在揚州市舉辦的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智慧之三——抓人物
這里的人物,即受教者學生和施教者教師。
首先,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教學中,要從教育的本原出發(fā),必然是從學生的生命成長出發(fā),看學生是否進行了積極的學習,是否高效地達到了學習的目的。那么作為教師,就要深入研究學生,了解他們的秉性脾氣,了解他們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結構,只有深入地研究學生,才能確立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教學體系。我校班級種類分為宏志班、藝術班、普通班。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班級自身的特點,設計符合班級特征的教學內容,將教學效果最大化。而在一個班級中,也存著個體差異,特別是信息技術技能的掌握,往往大相徑庭,給教學帶來了難度。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學有所得,同步發(fā)展。
人物的第二個層面是教師,即我們自己。教師是課程開展的組織者,與學生一樣,教師也存在著個體差異,這就體現(xiàn)在課堂的教學風格上,包含著自己的教學哲學。正因為教師是獨立的個體,才使得教學是多元的。
智慧之四——善變化
善變化,即課堂上的某一環(huán)節(jié)不在課前的“預設”之中。雖然課前準備了諸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但是課堂教學是生動的、有張力的,這種“變化”是以人為前提的。教學活動中面對的是學生鮮活的個體,所以“變化”也是在老師的可控范圍之內的,是教學活動中的一條“暗線”。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曾告誡我們:“教育者應該注意到個人之間存在的不同;他們不能將一種模式和類型強加給所有的學生”。
比如在學習第一節(jié)課《信息及其特征》時,起立過后我就問學生“大家還記得我嗎?”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了,紛紛討論“哦,我想起來了,是軍訓給我們拍照片的老師!”我就自然而然的問道:“當時同學們看到我,獲取到了什么樣的信息呢?”“老師好酷!”“老師照片一定拍的很好!”“同學們通過觀察,獲取了外部的信息,再通過自己的思索,將這些外部信息轉化成了自己的信息,那么可以得出的結論就是:信息是無處不在的……”通過軍訓拍照引入,拉近了學生與教師的距離,讓學生與我在變化中收獲學與教的愉悅。
智慧之五——勤反思
教學活動是一項需要勤于反思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一節(jié)課上完后,花個3、5分鐘思索有無違背教學規(guī)律之處,需要及時糾正;有無精彩之處,比如哪個問題提的好,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必要的時候要動筆寫下來,日積月累,是提升自身教學能力的一筆財富。
比如我在講授《IP地址》這一課時,我把它作為理論課在教室內講解。IP地址每段的區(qū)間是0~255,我先是復習二進制,然后又帶領學生進行換算,本以為學生聽懂了,可是課后還是有學生來問我為什么是0~255。課后我就進行了反思,在計算機中設置IP地址時,如果超出范圍,計算機會顯示提示,為什么不讓學生動手試一試呢?當再次有學生學習這一知識點時,我就將學習場所搬到了計算機網絡教室,每位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在加之我的講解,很快地就理解了這一知識點。作為教師,只有勤于反思,才能將自身潛在的智慧引出、運用、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