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霞
[摘 要]高中政治是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常識為基本內容的課程,其理論觀點的闡述需要掌握一定的策略。
[關鍵詞]理論觀點 生活主題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270
在平時的高中政治教學中,人們總會有這樣的思考:比較理想地闡釋理論觀點,形成比較理想的課堂活力,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促進課堂教學的高效。如何做到比較理想地闡釋理論觀點?
一、寓理論觀點于學生自身生活,闡釋比較現實的主題
高中政治教材圍繞學生的思想政治建設,所必修課程的主題都與生活相關,如首先讓學生進行學習的是“經濟與生活”的相關內容,繼而和學生進行研究的是“政治與生活”的常識,再之和學生一起去探討的是“文化與生活”的道理,最后和學生必須進行探究的是“生活與哲學”方面的經驗。應當說一切是生活的必需,一切有其為生活服務的必要。譬如和學生一起學習經濟與生活的相關內容,其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建立起主要的消費心理,并能讓學生能夠正確看待和評價各種消費心理;準確理解四大消費原則的含義。教學時,我們首先聯系學生自身的生活,讓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現象進行分析,尤其注意讓學生根據自己平時的消費實事求是地進行探討,既不隱瞞自己的消費事實,也不去夸大描述自己的消費。在學生對自己的生活進行比較有意義地分析的基礎上,再與相關同學進行交流互動,這樣學生則能比較理想地感到平時自身的消費的高低,得出自身是否就是在比較合理的消費著,得出自身是否就是一個比較理智的消費者。最后,還讓學生根據理智消費的原則,模擬一份自身在校學習生活的消費計劃,并結合個人行為,說說怎樣才算一個理智的消費者。通過這樣的寓理論觀點于學生自身生活,學生不僅僅得到了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促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消費觀,還比較理想地樹立起環(huán)保和綠色消費的理念。從小做起,從我做起,從關心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做起。
二、寓理論觀點于學生學習生活,闡釋比較理想的主題
改革開放對我們現在的學生,未來中國夢實現主力軍的思想政治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為政治教學的課堂,需要適應當代社會發(fā)展和高中學生成長的需求,需要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需要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的增強乃至高度增強的問題。達成這樣的目的,需要思想政治教學相關理論觀點的闡釋要能夠寓于學生的學習生活。高中學生在學習上處于極為高度的敏感期,也處于相當高度的關鍵期,他們的思維是那樣的敏感和活躍。如果我們的教學不與學生的學習緊密結合起來,所闡釋的理論觀點多是那樣的照本宣科,學生不僅僅就是那樣的不可能接納,而且有時還存有相關意義上的懷疑甚至就是嚴重的抵觸情緒。譬如,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民主問題,人權問題歷來就是一個比較熱點的話題,也是我們高中學生都感到十分敏感的話題,甚至也在進行熱議的話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常民主和人權問題上對我們國家的政治制度指指點點,似乎他們就是人類高度民主的榜樣,似乎他們就是世界最講人權的楷模。針對這樣的情形,教學相關涉獵民主之具體主題內容時,就讓學生對具體事例進行比較和分析甚至就是某些意義上的評述。如從代表民意、舉賢選能的選舉上就有直接選舉、間接選舉、普選、差額選舉、競選等,這些選舉其各有規(guī)則,教學時,則利用學生已經能夠知曉的選舉實例比較、權衡,得出其利弊得失,得出其都有著存在的必要,懂得民主建設必須與社會進步和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的道理,進而形成依法行使民主選舉權利的正確態(tài)度。
三、寓理論觀點于學生校外生活,闡釋比較深廣的主題
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需與初中品讀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有效甚至密切意義上的結合,是人們所有目共睹的,也是大家所致力追求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需引導學生緊密結合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也是大家所婦孺皆知的。讓學生經歷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是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第一要務,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領悟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積極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為學生自己的終身發(fā)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的基礎。但在相關高中政治教學中,人們都用“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讓啃教材”實施著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最后,不僅僅就是導致學生不能適應高考中諸多主觀題的判斷,也完全意義上導致一個個學生就是不能適應相關未來的社會大生活和大環(huán)境。從這個意義上說,高中政治教學相關理論觀點的闡述必須寓于廣泛的校外生活。讓學生在廣泛社會生活的涉獵中獲取更為深廣的符合社會發(fā)展大局意義上的認知。譬如和學生一起學習“公民與政府”的相關內容,平時我們總比較過多地領略到,現在的不少學生對政府的相關形象都持懷疑態(tài)度,甚至就是某些意義上的不恭維。究其原因很簡單,是少數公務人員沒有能夠履行公務職責。如果我們僅憑教材是構建不了學生正確認知的。學習時,必須讓學生去進行廣泛意義上的社會調查活動,以“政府為我們做了什么”為題,結合各種事例,如自身周圍的交通管理、公共設施的修建、市場管理、社會治安、環(huán)境保護等,討論政府行使各項職能的表現及其產生的影響,尤其在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方面的影響。學生便不去以偏概全,對政府是那樣的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