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摘要】高中語文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評價應以課程目標為基準,面向全體學生;評價要充分發(fā)揮檢查、診斷、反饋、甄別、選拔、激勵和發(fā)展等多種功能,要采用多元評價方法,并盡可能進行多次評價;高中語文教學評價工作應在不同的情境中進行,既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反應,也要倡導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合作。
【關鍵詞】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評價;基本原則
在國際性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潮中,我們迎來了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改革。高中語文課程改革根據(jù)高中階段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特點,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fā)設計課程目標,努力改革課程的內(nèi)容、結構和實施機制。新頒布的課標在評價建議中對評價的目的、評價的方式以及評價者幾個方面都作了強調(diào):“語文能力具有整體推進、螺旋上升的特點,因此評價要體現(xiàn)綜合性,避免繁瑣化。語文學習具有重感悟和情感體驗的特點,因此評價要尊重學生的主觀感受,要重視形成性評價,變重終結性評價輕形成性評價為關注學習結果更重視學習過程。要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做到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家長評價相結合。語文教學要徹底改變那種教師獨掌評價人權、評價方式單一、評價內(nèi)容繁瑣機械的狀況,真正讓評價成為改進教師教、學生學,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有效手段?!?/p>
高中語文教學評價的指導思想是為了“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具體理解為:第一,高中語文教學評價要關注每一位學生。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承載著傳授知識,訓育人才的重任。第二,高中語文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全面。語文學習是一個復雜的場域,它包含許多學習方面,諸如聽、說、讀、寫。高中語文教學評價要求語文教育工作者用科學的發(fā)展觀指導自己的語文實踐,打破以“讀、寫”為中心的語文評價體系,拓寬語文教育的視野。第三,高中語文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我們用現(xiàn)代的評價眼光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水平提高,又關注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這才是關注學生發(fā)展的全部。具體而言,新課標對高中語文教學評價提出了如下基本原則:
第一、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評價要“致力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全面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必然包括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綜合考察,學生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無疑是評價中的重點?!陡咧姓Z文課程標準》在語文能力的評價方面注意了不同類型的差別,這三種能力既是高中階段學生學習語文能力的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他們經(jīng)過循序漸進的努力能夠局部達到的具體目標。這種思想體現(xiàn)在閱讀領域,便形成了閱讀的三個層次,即獨立(理解)閱讀──鑒賞閱讀──探究(研究)閱讀,標志著閱讀能力的發(fā)展由理解能力──鑒賞能力──探究(研究)能力逐層遞進。獨立閱讀,主要立足于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包括“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nèi)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鑒賞閱讀,特指對中外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旨在“注重審美體驗”和發(fā)展“審美能力”,提高學生對文學類文本中“不同文體作品的閱讀鑒賞能力”。探究(研究)閱讀,包括通過學習探究性閱讀、開展“文化論著研讀”、鑒賞“詩歌和散文”等,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研究)能力,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能力。
第二、評價應以課程目標為基準,面向全體學生。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是保證高中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最低目標,同時又是對優(yōu)秀的承諾。課程標準力求明確界定可以預期的學習結果,闡述學習的內(nèi)容。而這預期的結果應是可觀察的,因此,標準也是我們教學評價的尺度,具有公共性、可完成性、可評估性。語文課程評價要根據(jù)總目標和分類目標,在抓住關鍵的同時還要突出重點,在保證達成基本目標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不同興趣、不同表現(xiàn)和不同學習需要。評價要有利于鼓勵學生對課程的自主選擇,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fā)展,要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性化要求,采用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評價方法。
第三、評價要充分發(fā)揮檢查、診斷、反饋、甄別、選拔、激勵和發(fā)展等多種功能。
全面衡量學生的語文學習和發(fā)展,就要兼顧語文教學目標的多重性。從目標分類來說,分別屬于認知、情感態(tài)度和技能領域。相應的教學活動中的教學目標也應該是這三方面目標的有機結合。因此,語文教學評價應當兼顧這三個方面的目標。此外,教學目標不但有不同的類別,也有不同的層次,每一層次的目標均應有機會被抽樣出來加以評價。例如,認知目標可以分為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層次,所以在評價認知教學結果時,決不可只偏重識記層次的評價,而應當兼顧其他層次目標。
第四、要采用多元評價方法,并盡可能進行多次評價。
一方面,要針對語文教學過程的前、中、后三個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在整個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把教學評價的重心放在能夠改進教學品質(zhì)和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興趣的形成性評價上。另一方面,語文教學評價要依據(jù)并兼顧多重教學目標來進行。教學目標的多重性必然要求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因為沒有一種評價方法可以用來評價學生所有的重要學習結果,任何評價方法都有其特殊功能和局限性。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以及改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因此,獲得一個正確的診斷結果或提供正確的評價反饋信息,對達到最終目的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而要確保所獲得的評價結果是正確的,則惟有針對同一評價對象的樣本行為進行多次評價,才能評價出比較接近正確的結果。
第五、高中語文教學評價工作應在不同的情境中進行,既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反應,也要倡導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合作。
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認知和學習,與其所發(fā)生的情境有密切的關系。在不同的情境中評價學生的表現(xiàn),可以讓具有不同情趣和經(jīng)歷的同學參與,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評價工作中來,保證充分客觀地判斷學生的學習是否產(chǎn)生了良好的改變。無論如何,教學總是在某種情境中的教學。語文教學要指導學生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yǎng)讀寫聽說的語文能力,都離不開特定的情境。這就要求語文教學評價不能離開教學的情境。要通過評價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提供可共享的學習資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提供學生自我評價和同學相互評價的機會。通過自我評價,學生可以分析自己有關學科的知識、技能和情感態(tài)度的優(yōu)缺點與需要。同學相互評價可促進同學之間的交流和資源共享。診斷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學生所獲得的答案,而且要重視學生獲得答案的反應過程。在傳統(tǒng)的評價中,特別是客觀性測驗,如選擇題、判斷題,往往只要求學生提供問題的答案,而對學生是如何獲得答案的卻無任何要求。這樣,學生獲得答案的推理過程、證據(jù)的運用、假設的形成等能力發(fā)展狀況無從考察。缺乏對思維過程的評價,會導致學生對思維過程的輕視,而只關注問題的結論。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良好思維品質(zhì)的形成,反而會限制學生對思維樂趣的深刻體驗,進而抑制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
高中語文教學評價的內(nèi)容涉及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課程、教師的授課質(zhì)量、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智能、品德發(fā)展等各個領域。高中語文教學評價總的趨勢是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強化語文實踐能力的測評。高中階段的診斷正趨向從紙筆測驗向操作測驗過渡。操作性評價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可以通過對學生的實際操作進行描述和評論,評論傾向于鼓勵學生,鞭策其挖掘自身的潛能。語文教育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陣地,關系著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育,人文精神的培植?!盀榱嗣恳晃粚W生的發(fā)展”,廣大語文老師和教育管理者要認真實施新課程語文教學評價,切實落實素質(zh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