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萌
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產(chǎn)物,是一種文化符號系統(tǒng)。赤峰普通話作為赤峰話的變體,經(jīng)歷了語碼轉換的過程后,也帶給我們獨特的文化底蘊。本文旨在研究赤峰普通話,采用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提出其內在的語言特點,進而淺析其背后的文化魅力,剖析赤峰話背后的歷史文化價值。
關鍵詞:普通話;赤峰普通話;文化價值
中圖分類號:H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9-0132-03
一、赤峰普通話的界定
什么是普通話?隨著改革開放之后國家逐步重視語言文字工作,對普通話的定義重新進行了界定。所謂普通話也就是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普通話。”[1]這也是1955年召開的“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問題學術會議”的重點任務,制定了普通話的標準。
什么是方言呢?“漢語方言俗稱地方話,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區(qū)使用的語言?!币话阏f來,歷史長,使用人口多、通行范圍廣的語言,往往會出現(xiàn)較多的方言。古老的漢語發(fā)展到了今天,存在著多種方言。在形成民族共同語即普通話之后,全國各地的多種方言仍然與普通話同時存在著。赤峰方言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與普通話系統(tǒng)差別不大,赤峰方言在語法上與普通話語法差別最小,其次是詞匯,只不過有一些赤峰特色詞匯,源于語言接觸及歷史背景的關系。在語音上與普通話語音差別相比較是最大的,但是總體來講它并不像其它方言區(qū),比如湘方言、贛方言、吳儂軟語等等與普通話語音相差萬里。在語音辨識度上對于外地人來說基本可以聽懂。當然赤峰方言形成的歷史悠久,所以有其自身特色的語音、詞匯、語法等系統(tǒng),赤峰方言與普通話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特點。赤峰方言屬于七大方言區(qū)中的北方方言區(qū)域,其中有屬于華北—東北方言區(qū)域。所以赤峰方言便擁有了東北方言的特點。
什么是赤峰普通話?即普通話與赤峰方言的“折中”。中國地大物博,全國各族人民在學習漢語普通話的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的受到本地區(qū)本民族方言的影響,在語音、詞匯及語法方面都會與正宗普通話有所距離,帶有一定方言特色。這種普通話有學者叫“地方普通話”,也有學者叫“普通話中介語”,在本文中,筆者采用“地方普通話”這一稱謂,也就是“赤峰普通話”,筆者將簡稱為“赤普”。赤峰普通話是赤峰方言與普通話的過渡語言。在語音上大多與普通話語音相同,但少有部分還夾雜著赤峰鄉(xiāng)音,有部分根深蒂固的鄉(xiāng)音以及“根音”是摒棄不了的。在詞匯上由于地理、歷史等多種原因,融入了很多民族、地域色彩濃重的特殊詞匯、專有名詞等等。在語法上,它與普通話語法基本一致,語法屬于語言規(guī)律性的“軟科學”,所以比較具有穩(wěn)定性,但是有些短語,有些語句的組合與普通話語法也不盡相同。赤峰普通話在赤峰方言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吸收了普通話中的精華部分,但是在普通話的基礎上又不可避免的“攜帶”上了極具赤峰地方特色的“方言基因”。
二、赤峰普通話的特點
赤峰漢語方言與普通話相比,具有顯著的特點,家鄉(xiāng)話色彩比較濃重。然而由赤峰方言去粗取精過渡到赤峰普通話,它與普通話的相似度便越來越近,但是它還是擺脫不了方言色彩。具體體現(xiàn)在語音、語法兩個方面。
語音方面,聲母特點。在普通話中聲母有22個,但是在赤峰方言中多出了個[V]?,F(xiàn)在在赤峰普通話中還在沿用,以“u”開頭的零聲母音節(jié)變成了以“V”開頭的音節(jié)。濁輔音v代替了元音u,充當了整個音節(jié)的零聲母。例如“吳”由“wu”變成了“vu”,“挖”由“wa”變成了“va”,“溫”由“wen”變成了“ven”,“我”由“wo”變成了“vo”。還有個情況也并存在赤峰普通話中,零聲母音節(jié)加上了輔音聲母。例如:e ai ao an en ang,作為零聲母音節(jié)它們可以單獨存在,但是在赤峰方言中,它們的讀音會發(fā)生變化,在赤峰普通話中也存在這種現(xiàn)象。如“e鵝”在赤普中加上聲母“n”讀作“ne”,“ai矮”讀作“nai”,“ao襖”讀作“nao”,“an按”讀作“nan”,“en摁”讀作“nen”。
韻母特點。在赤峰普通話中,受方言影響,“o”圓唇元音要讀為“e”不圓唇元音。例如“菠菜”的“菠”讀作“be”,“婆婆”讀作“pe”,“佛祖”中的“佛”讀為“fe”,這種拼合規(guī)律不符合普通話規(guī)定的聲韻拼合規(guī)律。“e”除“么”外,決不與b p m f四個聲母相拼,所以很多赤峰籍大學生在普通話水平測試考試中經(jīng)常在此處被扣分。另外韻母“an”與“ai”相拼時,經(jīng)常被“ê”所代替。例如“買”變成了“mê”,“饅”變成了“mên”。還有一種情況在赤峰普通話中也比較常見。在這里筆者先介紹一個概念,“發(fā)音時是由一個元音的舌位、唇形、口腔開口度向另一個元音的舌位、唇形、口腔開口度滑動,即動程?!庇扇齻€元音組成的復韻母,如iao在發(fā)音時其中“a”開口度最大,可是赤峰人發(fā)音時開口度頗小,不張嘴,使得元音“a”發(fā)音不響亮,由“iao”變成了“iou”音,如“邀請”、“鳥”等等。
語法方面,比較句特點。在赤峰普通話中,在比較句式里,除了用“比”之外還可以用“趕、跟、頂、過、有”等,例如“他趕上你高了?!薄八形移羻幔俊币陨鲜强隙ū容^句,在否定比較句中,赤峰人常用“不過、不上、沒”等,如“我爸根本說不過我媽?!?/p>
疑問句特點。普通話的正反問句一般常在謂語中用肯定與否定并列的形式,如“你是不是老師?”“他知道不知道你家?”在赤普中的正反問句則采用簡化形式。一般在陳述句末尾加否定副詞“不”或“沒”。如“你走不?”即“你走不走?””你看到他沒”即“你看到?jīng)]看到他?”這兩種形式不盡相同,加“不”側重于詢問動作對象的內心意愿,而加“沒”側重詢問動作性狀的經(jīng)歷或是否已成事實。另外,加“不”后往往帶有語氣詞“啊”,如“你吃不?。俊?,“不啊”讀作“吧”,在這種情況下整句話則帶有催問的語氣。而“沒”后往往帶有語氣詞“哎”,例“你吃沒哎?”“沒哎”讀作“mê”音。在這種情況下整句話帶有強調的意味,即在陳述句末加合成語氣詞“呢啊”,“呢啊”讀作“nia”。例如“孩子在睡覺呢???”、“蘋果三塊錢一斤呢啊?”此時整個問句讀升調,表示疑問。在語氣色彩上大多表示驚訝、抱怨。
三、赤峰普通話的文化價值
(一)赤峰普通話與赤峰曲藝文化
氍毹佳話。在以前赤峰的戲曲臺詞中總夾雜著赤峰方言,現(xiàn)在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和普及,這些地道的赤峰方言土語已經(jīng)慢慢過渡成赤峰普通話。原來戲院每逢年節(jié)都要演出應景劇目,以增添節(jié)日氣氛,同時也為吸引觀眾增加收入。要說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當屬《老舅分家》[2]一場,十分精彩。在語言學中,“老舅”是親屬稱謂語,指的是母親最小的弟弟。“老”作為稱謂詞語指年齡最小。比如“老叔”、“老嬸”、“老姨”等等?,F(xiàn)在在赤峰地區(qū)人們也使用這種用法。在赤峰普通話中也經(jīng)常使用。當年赤峰名丑郭云秀飾演劇中老舅,可稱一絕,他每年只露演一次,有人就是專門看“老舅”才進戲院的。
昭烏達民歌。列寧在談到人民群眾創(chuàng)作的口頭文學時,說道“藝術是屬于人民的,它的最深刻的根源應該是出自于廣大勞動群眾的最底層。它應該是為這些群眾所了解和所摯愛的,應該將這些群眾的感情、思想和意志聯(lián)合起來”(見菜特金《列寧回憶錄》)。因此筆者認為作為地方文學戲曲常常摻雜著當?shù)胤窖酝琳Z,這些方言土語經(jīng)過加工,演變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話,從而變成了以下的曲目、民歌等等:在巴林民歌《翠玲》[3]中,描寫了一對戀人相愛卻不能相親的悲劇。一唱三嘆,感情真摯。歌中唱到:“紅糖雖然能到心,不能一下吃一石。哥哥雖然和我有情分,可惜不能見我的面。要是我有蝴蝶的雙翅,落在衣襟上跟你走。可惜我沒這個福分,只好眼巴巴得把你瞅?!痹谶@里“瞅”即看。是北方方言,在赤峰方言中也頗為常見。后來延續(xù)用到了赤峰普通話中,現(xiàn)在我們也時常說“我瞅一瞅”即“我看一看”。而翁牛特民歌《孟陽》[3]則描寫了少女懷春的微妙情愫。同時其使用的詞語也頗具赤峰特色。“十個飄帶的荷包呀,是坐在后院鳥悄縫的,一針一線還沒縫完,受到二嫂一頓數(shù)落,叫我多害臊呀,哥哥送了兩千個銅錢才饒我?!边@支民歌較上一個要詼諧幽默,生動形象。其中“鳥悄”、“數(shù)落”、“害臊”都是東北方言。由于赤峰離東北地理位置上比較近,所以在赤峰方言中出現(xiàn)了一些借詞,像類似這種借詞也都被囊括在了赤峰普通話之中了,這便是赤峰普通話極具特色之處。
(二)赤峰普通話與赤峰飲食文化
赤峰的飲食特點是蒙漢融合風格,內蒙古草原風味也是一大亮點,大街上有很多出售風味小吃的攤點,多以烤制的面食為主,具有酥脆香甜的特點。赤峰人給特色食品的命名也極具特色,頗具赤峰“峰味”。
漢族風味飲食。對夾,是赤峰四大名吃之中最有名的小吃,有人說它像西安的肉夾饃,也有人說它又像肯德基里的漢堡。對夾的由來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對夾原名叫“哈達火燒”、“杈子火燒”它們均是赤峰的方言。后來根據(jù)其做法、形狀演變成普通話后變成了“對夾”。對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闖關東”時期,1917年,河北鬧災,民不聊生,河北人蘇文玉,蘇德彪父子,帶著全家來到了內蒙赤峰做點小生意,但是仍就很難維持生計,后來從在宮廷做事的親戚那里學會了制作火燒的手藝。后來經(jīng)過創(chuàng)新研究出一種新食品,取名對夾。隨后創(chuàng)辦了赤峰最早的對夾鋪——復生隆。2003年,赤峰對夾被評為內蒙古小吃品牌。哈達餅也是赤峰四大名吃之中的傳統(tǒng)著名小吃?!肮_”是蒙語。哈達餅原產(chǎn)于烏蘭哈達地區(qū),“烏蘭哈達”意為赤山或紅山,即現(xiàn)在的內蒙古赤峰市?,F(xiàn)在在赤峰普通話中意譯成為“哈達餅”。赤峰切糕,即粘糕。蒸好的粘糕是個“坨”零售或食用時候一片一片的切下來,所以俗稱“切糕”。在赤峰方言中“切”念為陽平,二聲。所以在赤峰普通話中人們也習慣用二聲,大多數(shù)老人也都習用。在赤峰地區(qū)較為干旱,離赤峰街30華里的三眼井村一帶出產(chǎn)的黃米粘性大,做出的年糕“筋道”而不“懈胎”。配之以紅蕓豆和大紅棗,色、香、味俱佳。碗托,是一種陜北榆林與山西漢族傳統(tǒng)面食,后來流傳到赤峰地區(qū)。在赤峰方言里又叫“碗團”或者“碗坨”?,F(xiàn)在赤峰普通話人們經(jīng)常用作“碗坨”。所以說碗托人們不知道所為何物,一提到碗坨人盡皆知。碗團是用蕎面同水揉到一塊兒,加熱熬成粥糊狀,晾涼以后即成。食用時,澆上醋、蒜、特制不辣辣椒,再將它用小刀劃開,即可食用。
蒙古族風味飲食。奶豆腐,普通話稱“乳酪”,蒙古語稱為“胡如塔”,在赤峰普通話中稱“奶豆腐”。它的制作方法是將牛奶剩下的凝結乳倒入鍋內煮沸,再加入少量的酸奶子,就像用鹵水點豆腐一樣,使乳水和乳塊分離。直到把水擠盡,再放入木質的模子里成型。這種奶食品在牧區(qū)極為普遍,它是牧民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食品。手抓羊肉,這是普通話的名稱。在蒙古語里即“達喇”,在赤峰普通話中我們就叫“手把肉”。它指的是羊的胯骨部位。這是一種最普通的肉餐,牧民其實用肉食招待賓客以用“布胡勒”為最尊,也就是我們赤峰普通話中的“烤全羊”。還有一種是“喀喇沁烤豬”也是最尊貴的禮遇,赤峰普通話稱為“烤乳豬”,用2歲尚未生過牛犢的蘇白牛,是原來喀喇沁王爺專為祭祀神靈和向清朝皇帝進貢而燒制的食品。以上這些美食的名稱從蒙古語到赤峰方言再到赤峰普通話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從而也可以看出赤峰普通話對赤峰飲食文化的重要性。
(三)赤峰普通話與赤峰旅游文化
本文對此部分通過發(fā)放調查問卷來獲取數(shù)據(jù),吸收釆取了各方建議和意見,修改原始量表。正式調查為現(xiàn)場發(fā)放紙質問卷的方法。從整體上看,論文在注重定性的描述和歸納基礎上,利用定量的方法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和結果討論。
調查問卷的第一題經(jīng)筆者統(tǒng)計28%的人選擇“接觸過一點”,22%的人選擇了“接觸過很多”,50%的人選擇了“從來沒有”,看來大多數(shù)赤峰人對赤峰普通話這個概念還是比較生疏的。在第2題中,62%的赤峰人能夠正確選出什么是赤峰普通話的正確答案。此問卷能讓赤峰人由不懂赤峰普通話概念到簡單了解。在第3題中,大多數(shù)人選擇在公共場所使用赤峰普通話。這說明人們認識到了赤峰普通話與赤峰方言的區(qū)別。說明人們對普通話的認同感還是比較高的。在第4題里40%的人選擇了“C項不知道”,而51%的人選擇了認為赤峰普通話與赤峰旅游文化形象是有關系的,只有僅僅9%的人不知道二者是否有無關系,筆者對接下來二者之間的關系做了進一步的調查,提出了第5題,在第5題里有48%的人選擇了“積極影響”,30%的人選擇了“不知道”,僅有22%的人認為存在著“消極影響”,由此看來,大部分赤峰人認為推廣赤峰普通話對發(fā)展赤峰旅游文化產(chǎn)業(yè)還有很大作用的。那么,在赤峰人心中有什么積極作用呢?筆者針對48%的即認為有著積極作用的群體提出第7個主觀性問題,讓他們寫出理由,筆者總結如下:1、赤峰普通話比赤峰方言規(guī)范正式。2、對于許多外地游客來說,說家鄉(xiāng)話不如普通話清晰易懂。3、高鐵開通后,使用赤峰普通話能擴大交流面,進而帶動經(jīng)濟發(fā)展。4、有些赤峰導游說方言俗語,不夠專業(yè),會影響外地游客對赤峰的形象。在被調查人中,大體就是上述這幾點意見。像第3點和第4點提出的人比較多,占有53%左右。在接下來的題目中筆者有71%的赤峰人認為即便是少數(shù)民族的導游也應該講普通話,而10%的認為講什么都可以。在最后一題中,81%的人群紛紛寫出了自己的理由。大致也歸納如下:1、少數(shù)民族導游應該說赤峰普通話,方便外地游客理解,碰到特色人名、地名等可以說蒙語或其它民族語言。2、少數(shù)民族導游如果不說普通話會讓人覺得不專業(yè),有損赤峰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3、少數(shù)民族語言應該被漢族語言所融合,這是進步文明的象征。其中大多數(shù)人均提出了第一點和第二點。從以上問答題中證明了赤峰人對赤峰普通話的認可和發(fā)展態(tài)度,也表明了在促進旅游事業(yè)發(fā)展上,赤峰家鄉(xiāng)人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徐世明.昭烏達風情[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2.
〔3〕顧會田.赤峰漢語方言的形成、歸屬及特點[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1).
〔4〕王德春.語言學通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5〕徐子峰.紅山諸文化研究概覽[M].北京:中國文史學出版社,2004.
〔6〕張萬有.赤峰漢語方言音系說略[J].昭蒙師專學報,1999.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