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一璠,林麗麗,王樂陽,程 媛,佘玉梅
(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四川 成都 611756)
漢語流行語引入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探索
廖一璠,林麗麗,王樂陽,程 媛,佘玉梅
(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四川 成都 611756)
在漢語熱持續(xù)升溫的當下,漢語國際教學課堂顯得日益重要。而當前的漢語教學課堂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得我們要進一步反思、改進我們的教學方式。由此,本文決定對漢語流行語是否有必要進入課堂進行深入探討。本文將從漢語流行語的定義,引入漢語教學課堂的意義,以及本文已經(jīng)做出的研究,來探討分析這一問題。
對外漢語;流行語;留學生
隨著漢語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漢語熱持續(xù)升溫,全球學習漢語的思潮也蓬勃興起,大大推動了國內外對外漢語教學和漢語普及事業(yè)。但漢語復雜的聲韻體系、龐大的語法系統(tǒng)以及變化多樣的方塊字結構等都給留學生及漢語愛好者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增加了漢語學習的難度,從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制約了學習效果。為提升留學生漢語學習效果,西南交通大學Sr t p(S t u dent R ese arc h Tra inin g P r o gram)團隊成立了專門課題小組(以下簡稱課題小組)對將漢語流行語引入對外漢語課堂教學進行了研究和探索。本課題小組著眼于留學生對漢語流行語的接受度和使用情況,以及對漢語流行語的興趣程度,調查他們是否真正了解當今中國社會漢語的表達習慣,是否真正適應并融入漢語言環(huán)境,探討當純粹的語言變成一種接地氣的文化時,是否會讓漢語學習者更好地融入漢語社會,提升對漢語學習的熱情,并最終落點于將漢語流行語引入當前漢語課堂教學體系當中,進行更為系統(tǒng)、有意義的教學及推廣。
在進行研究調查之前,有必要對流行語進行解釋,以便在調查過程當中對流行語準確定義。明確什么是流行語,挑選哪些流行語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引入漢語課堂教學當中,是本次調查研究進行的基礎。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將流行語解釋為“某一時期社會上廣泛流行的詞匯?!钡@而易見的是,這一釋義并不能完全揭示“流行語”的內涵。對于“流行”一詞的認識并未統(tǒng)一。
第一,流行語與熱詞并不相同。熱詞往往與當下社會產(chǎn)生的熱點事件息息相關,并且以頻度為選取的第一標準。雖然對流行語的選取也需要參考頻度,但與熱詞不同的是,流行語反映的往往是人們的社會心態(tài)。熱詞往往不帶有情感色彩,如“兩會”,多指事件和現(xiàn)象。而流行語往往表達了人們的心態(tài),帶有一定的主觀特色,如“土豪”、“白富美”。
第二,流行語與高頻詞的差別更顯而易見。高頻詞指的是出現(xiàn)次數(shù)多、使用頻度高的詞,如“我”、“你”等都屬于高頻詞,但很顯然這并不是流行語。雖然流行語的使用頻度也很高,但其具有很大的差別。
首先,高頻詞只是詞匯,而流行語中不止包括詞匯,還可以包括固定的句子、句式。如“你太有才了!”。
其次,流行語中感情色彩豐富,但表示地點、物品、人稱的高頻詞往往都不帶有感情色彩,如:”紙”。
最后,流行語與方言不同。方言指在局部地區(qū)使用,而并沒有進入普通話的普遍通行的語言變體。流行語所使用的范圍往往大于方言使用的范圍。一個流行詞或一句流行語能夠跨越方言區(qū)被使用,而一個方言詞或一句方言,往往不能跨越方言區(qū)使用。目前,雖然有一定的方言詞已經(jīng)成為流行語,如“搞笑”,但這只是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在本質上,二者還是具有根本的區(qū)別的。所以,在選取作為研究對象的流行語時不能將二者一概而論。
因此,本次研究調查將漢語流行語定義為:在一定時期內產(chǎn)生并迅速廣泛傳播、被人們普遍使用的語言,它往往具有新的形式或者是人們對舊詞意義的再創(chuàng)造,是一段時期內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以及人們心態(tài)的綜合產(chǎn)物。它可以包括詞匯、短語、句子、句群、構詞成分等。
那么,在明確了流行語的定義后,該如何選擇流行語、選擇哪些流行語進行研究并引入課堂呢?首先,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作為一個語言教授的平臺,應當以教授標準普通話作為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不能使流行語影響了留學生對普通話的基本把握。因此,不能使用與普通話差異太大的流行語,如“妹紙”,因其將影響學生對平、翹舌發(fā)音的掌握,不予選取;第二,對外漢語課堂并不僅僅是一個語言教授的課堂,在語言教學的背后,更是中國文化的傳播和推廣。所以,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同時,更會接觸到中國的文化,甚至受其影響,所以應當摒棄流行語中較為低俗、不雅的詞匯,如“屌絲”、“撕逼”;第三,不應當教授已經(jīng)過時的,或者已經(jīng)很少使用的流行語,這與本項目研究目的相違背。據(jù)此,本課題小組在研究過程中選擇使用意義適當?shù)?,對留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無不良影響的,不會留學生的基本漢語學習造成困擾的,與留學生漢語等級相匹配的,貼切現(xiàn)實的流行語。
2.1 留學生對漢語流行語的接受度
2.1.1 留學生對漢語流行語的接受度的問卷調查
為深入了解在華留學生對漢語流行語的接受度以及使用情況,研究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針對其在中國學習漢語期間是否接觸過流行語,對流行語和流行語進課堂有何看法,以及漢語流行語對其漢語學習造成怎樣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調查。
本次研究調查對象主要為西南交通大學、四川大學以及電子科技大學在校留學生,紙質問卷及電子問卷共發(fā)放164份,收回問卷156份,有效問卷150份,有效問卷收回率為91%。本次問卷設計分為兩部分——個人基本資料、留學生對漢語流行語的接觸情況及對流行語的態(tài)度。調查問卷的具體數(shù)據(jù)及結果如下:
第一,在有效調查對象150位留學生中,未接觸過漢語流行語21人。其中,18人希望學習流行語;3人選擇“不想學習”,其中1人理由為“無人教授”,另2人選擇原因為“較難”。由這些數(shù)據(jù)可知,留學生未接觸漢語流行語的比例較小,而且學習意愿較為強烈。
第二,在“接觸過漢語流行語”的129人中,通過與同學交流了解流行語42人,通過微博、微信等網(wǎng)絡手段接觸流行語93人,通過課堂學習了解流行語15人。由這些數(shù)據(jù)可知,留學生主要通過網(wǎng)絡等手段接觸漢語流行語,課堂教學當中較少涉及流行語的使用和教授。
第三,通過對留學生對漢語流行語態(tài)度的研究與了解,其中,“喜歡但并不了解”的比例高達88%。從這些數(shù)據(jù)可以很明確看出,留學生對漢語流行語興趣度高,但知之甚少。
第四,對于“希望選擇何種方式學習流行語”這一問題,選擇“自主學習”的有11人,選擇“老師教授”的人數(shù)則為113人,“兩者皆可”為26人。由此可見,多數(shù)留學生傾向于在課堂教學中學習漢語流行語,支持流行語進課堂。
第五,對于學習漢語流行語對留學生交流、學習方面的影響,認為“學習漢語流行語會增加漢語學習興趣”的人為120人,占到80%的比例,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見,將流行語引入漢語課堂,會增加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但是需要正確的方式方法,以避免降低學生學習興趣甚至影響了學生的漢語學習。
第六,當問及留學生在學習過流行語后是否會使用流行語時,絕大部分留學生選擇“很樂意使用”,占了數(shù)據(jù)的90.63%。由此可將,漢語流行語的教學,將會有比較好的成效。
綜上所述,絕大多數(shù)留學生雖然對流行語了解較少但卻非常感興趣,并且希望將其引入漢語課堂,以提升他們對漢語的進一步認識與學習。
2.1.2 教師訪談
為探究漢語流行語進入留學生課堂的可行性,除問卷調查外,課題小組還采訪了一些有著多年留學生教學經(jīng)驗的老師。90%的老師對流行語進課堂持比較積極的態(tài)度。其中,一些老師表示,他們在教學過程當中會有意或無意使用部分漢語流行語,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留學生有時也會在課堂上詢問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流行語的意義及用法等。同時,他們也認為漢語流行語進課堂必須考慮到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對于剛剛學習漢語的留學生,不適合過早在課堂上接觸流行語,因為流行語與書面的、規(guī)范的漢語不同,有些流行語無法用常規(guī)語法解釋,容易造成漢語初學者對漢語語法的混淆和困惑。
2.2 漢語流行語的教學意義
2.2.1 流行語的特點決定了流行語教學的重要性
語言是社會、生活、文化的鏡子,一言一語能真實地折射出當下社會發(fā)展的軌跡。其中,流行語又是一面放大鏡,它在漢語的發(fā)展中總是獨樹一幟而又層出不窮,能更敏銳地記錄每個時代的心跳與激動,把握社會發(fā)展的脈搏。流行語具有時代性,大部分在當下流行,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隕落于我們的記憶里。因此,流行語不僅僅是作為語言本體,更像是一個個的社會熱點,以精簡的表達傳遞著當下的時訊。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漢語熱也持續(xù)升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中國不再僅局限于學習漢語本身——他們最需要的不是知識,而是交際技能,能和中國人有共同的話題。所以,他們會更多地關注中國的今天發(fā)生了什么,中國人都在做什么,從而了解最真實,最接地氣的生活。因此,為了使學生學到的中文與時俱進,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對學生進行融合了語言和文化的流行語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夠更貼切地幫助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
2.2.2 留學生的需求決定了流行語教學的必要性
學習語言是一個漫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對于來中國學習的留學生來說,從滿足日常交際的漢語起步乃毋庸置疑。但對于大學生來說,長期局限于“你好”“這是什么水果”“我今天很高興”等在國人看來屬啟蒙階段的漢語教學內容,未免有些乏味。再者,語言的學習離不開環(huán)境,融入中國學生的圈子也是至關重要。拿我們自身舉例子,十多年的英語學習經(jīng)歷,各大考試滿意的分數(shù)也似乎顯示著較高的英語水平。然而現(xiàn)實卻是,在和老外交流的時候往往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受。其實這并不代表我們學得不多,而是我們對他們的圈子很陌生,中國學生之間的英語交流是遠遠不夠的。同理,如果留學生在學習漢語過程中不接觸流行語,勢必會對一些話題進行回避,而這些恰恰是當前的熱門內容,也是最為學生感興趣的。作為最能直觀反映時代特征的流行語在校園、媒體、書刊、網(wǎng)絡等各領域都越發(fā)展示著自己強大的功用。如果留學生完全不懂,勢必會對他們的中文學習以及融入中國社會造成困擾。
基于前期對漢語流行語在對外漢語課堂中的教學意義的研究探索,在老師指導下,課題小組結合專業(yè)優(yōu)勢開展了流行語進課堂實踐。小組在2016年2月到3月的留學生的口語實踐課上嘗試引入流行語教學。根據(jù)漢語水平不同,留學生被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水平。因為初級水平的留學生剛開始學習漢語,漢語水平不高,過早接觸流行語不利于他們的漢語學習;而中、高級班留學生有一定漢語基礎,具有學習漢語流行語的基本條件以及主觀意愿,因此課題小組將教學對象定為中級和高級水平(大概是H SK四級和五級的水平)留學生。同時小組還針對兩種水平的留學生,采取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在中級班,將流行語融入傳統(tǒng)漢語教學內容進行教授;在高級班,將流行語作為實用口語教授。
3.1 流行語融入傳統(tǒng)漢語教學內容(中級班)
在中級班口語課上,教學主要是將流行語融入本身的教學內容,而不是單獨講解流行語的意義及用法。因為中級班留學生的漢語水平有限,如果單獨講解流行語,留學生不好理解。而將流行語融入本身的教學內容就為留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語言情境。在語言情景中學習,便于留學生理解和掌握。并且流行語本身具有有趣、形象、生動的性質,將流行語與口語教學內容結合,既能提高留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使整個課堂氛圍更加活躍。
例如在講授“四川美食”主題時,引入了“吃貨”一詞。當他們對介紹的美食有一定了解和興趣的時候,順勢詢問“有沒有非常喜歡吃美食的同學呢?如果你非常熱愛美食的話,那么你就是個吃貨哦!”隨之講解“吃貨”的意義及用法。“吃貨”就是指特別能吃和愛吃的人,語義色彩一般為中性,有時也帶有褒義,善意的調侃,視具體語境而定,既可用于自稱也可用于互稱。最后以每人造句或分組根據(jù)情景對話的方式進行鞏固練習。
實踐過程中,小組通過記錄留學生的課堂反應,以及課后與留學生進行交流,以此掌握實踐效果:95%的留學生能夠跟上老師的節(jié)奏,并表示喜歡這種教學方式;由于流行語與生活息息相關,他們在和同學的交流之中就可以使用,當他們用到流行語時,往往會被認為很優(yōu)秀,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漢語的興趣。
3.2 流行語作為實用口語
在高級班的口語實踐課上,主要采用將流行語作為實用口語進行教授的方式。高級班的學生已經(jīng)具有較高漢語水平,不需要十分依賴語言情境,而希望學習更多實用口語的用法,讓他們的表達更為地道;其次,隨著學習的深入,他們對漢語學習的熱情降低,學習進入瓶頸期,此時將漢語流行語作為實用口語引入課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因此在高級班的課堂實踐中,有必要將流行語講解得更為系統(tǒng)詳細。
實踐中,小組將流行語單獨作為整堂課其中一個板塊進行完整教學。選取“打醬油”、“奇葩”“熊”等流行語,先介紹此類流行語出處,再解析其在漢語當中具有的本意以及作為流行語所代表的含義,最后講解語法結構。高級班85%的同學認為可以接受將漢語流行語作為課堂一部分進行教授,其中一半以上認為漢語流行語的學習比普通詞匯學習更為有趣,也能幫助他們在與中國同學的交流中表現(xiàn)自如。有部分學生則感到流行語太過富于變化,較難準確掌握。
到目前為止,在課題小組的實踐中,留學生對流行語進課堂持積極態(tài)度。在學習流行語后,他們對漢語的學習更加充滿熱情和興趣。但目前學界關于流行語與對外漢語教學實踐相結合的研究還比較少,課題小組也只是粗淺地進行了實踐,還有很多問題值得在實踐中繼續(xù)探索。
隨著中國國力的日益提升,漢語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隨之增強,外國人學習漢語更逐漸成為一種現(xiàn)象。在本次調查研究中,課題小組采取問卷調查、教師采訪等手段,探究了漢語流行語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的意義,并以此為基礎,進行了流行語進課堂的有益實踐;旨在通過研究留學生對漢語流行語的接受度及使用情況,對漢語流行語進課堂,從而豐富對外漢語課堂教學內容以及增強留學生對漢語的學習興趣作出一定的貢獻和指導。
[1]石景.對外漢語教學口語習用語分析[D].山東大學, 2011.
[2]朱可可.現(xiàn)代漢語流行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導入[D].復旦大學,2011.
[3]朱勇,孫巖,張京京.國際漢語教學案例與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葛甲.網(wǎng)絡流行語與對外漢語教學[D].廣州大學,2012.
[5]劉霄翔.留學生對漢語網(wǎng)絡流行語接觸和使用情況的調查[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3.
[6]丁潔.漢語口語習用語語塊的特性及其重要意義[J].湖北社會科學,2006,(07):103-106.
[7]王晶.淺議對外漢語視野下的流行語教學[J].科技資訊,2009,(22):229.
責任編輯:周哲良
H195.3
A
1672-2094(2016)02-0100-04
2016-03-30
廖一璠(1995-),女,四川遂寧人,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2013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學生。林麗麗(1994-),女,浙江溫州人,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2013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