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凡 韋鴻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得出主動實施、方向上為正向的價格歧視能夠使寡頭廠商利潤在短期和長期都能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主動實施、方向上為負向的價格歧視使寡頭廠商利潤在短期不能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在長期內能夠達到;被動實施、方向上為負向的價格歧視使寡頭廠商利潤在短期和長期均不能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進而驗證只要實施價格歧視就一定能夠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的論斷不正確。
關鍵詞:價格歧視 方向性 寡頭廠商 利潤
價格歧視時常見于日常生活,也是廠商常用策略。一般人們認為廠商實施價格策略能夠吸收更多消費群體、占領更大市場份額、獲得更多利潤,最終能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這一論斷為經驗所得,正確性有待驗證。為了驗證這一問題,需要通過研究來解答。
筆者將以寡頭市場為分析的市場結構,區(qū)分長短期后不同情況下的價格歧視策略對廠商福利影響,著力于說明廠商實施價格歧視不一定在任何時候都是帕累托最優(yōu),短期和長期情況下廠商利潤存在著差別,進而得出前文論斷不一定正確。
不同條件下的價格歧視方向性對寡頭廠商利潤影響分析
被動寡頭市場上具有比較強的市場勢力,價格歧視現象較為靈活,所以本文分析寡頭市場上不同情況價格歧視方向性對于廠商影響。
(一)主動實施、方向上為正向的價格歧視對寡頭廠商利潤影響分析
主動實施、方向上為正向的價格歧視(以下簡稱主動正向價格歧視)也被稱為,無約束條件的價格歧視,指寡頭廠商能夠在市場上正常實施價格歧視不受到其他因素干擾。這種情況比較符合具有一定市場勢力條件下寡頭廠商競爭情況,原因是:第一,與完全壟斷廠商不同,寡頭廠商具有一定競爭性行為,比壟斷廠商相比受到政府管制機率小一些,承擔社會管理和資源調配職能;第二,與壟斷競爭或者完全競爭市場相比,寡頭廠商擁有較強的壟斷勢力,占據了一定市場份額,而完全競爭市場上各個生產者規(guī)模相對較小、市場勢力較?。坏谌?,無約束條件下寡頭市場上的對手較為明確,市場博弈目標也比較明確,都有足夠動機占領市場,收集信息難度比較小,能夠有效了解對方策略,并制定相應對策。
為了方便開展分析,本文做出設定如下:一是市場上存在著兩個實力相當的寡頭廠商;二是利用三級價格歧視為例分析價格歧視實施福利效應;三是廠商是理性的,即目標函數明確是追求利潤最大化。
1.主動正向情況下,寡頭廠商實施價格歧視動機情況。也就是要說明廠商有沒有實施價格歧視意愿,實施價格歧視能不能夠讓廠商獲得利潤。筆者直接引用古諾模型成果建立博弈分析。
假設市場上全部份額是6單位,兩個廠商根據市場情況和對方反映決定是否實施價格歧視。如二者都不實施價格歧視,獲得剩余相對較少一些,各自獲得利益為1單位;二者其中一個實施價格歧視獲得3單位,不實行價格歧視不獲得利益;二者實施價格歧視則各自獲得2單位利益,具體如圖1所示。
寡頭廠商是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會做出對其利益不利的不理性行為。同時廠商相互存在,要根據對方利益決定自己策略選擇,因為一旦一個廠商行動而另外一個廠商不行動,就會在市場上產生比較大影響。一個廠商實行價格歧視,而另一個不跟隨,實行價格歧視的廠商的占領大半個市場,而不是實行價格歧視廠商被迫退出市場情況。
此時市場上有兩個參與廠商,每個廠商有兩種策略實行或者不實行,策略組合就有四種。對于每一個廠商而言實行價格歧視總是優(yōu)于不實行價格歧視策略選擇,因為實施價格歧視可以獲得相應的2或者3個單位利益,不實行價格歧視獲得利益1或者0單位,實施價格歧視利益多1-3個單位。兩個廠商都選擇了對其具有最優(yōu)策略組合就行成了(實行,實行)策略組合,這一種組合說明的是在無約束條件下,寡頭廠商實施價格歧視能夠對其產生積極效用,其采取這種策略也提高了社會效率。
2.主動正向情況下,寡頭廠商實施價格歧視福利情況。廠商實施價格歧視能夠獲得利潤使其有動力可以開展生產活動,接下來就需要探討福利具體分配情況。選取三級價格歧視進行探討。
在圖2中,寡頭廠商根據不同市場的需求彈性,把市場分割成為兩個市場。價格P表示的是廠商未實施價格歧視時價格情況,對應銷量為q2a和q1b;價格P1和P2分別表示實施價格歧視后根據市場情況界定價格,可以通過以下表格對比實施價格歧視對廠商利潤和總體福利影響。
從表1可知,廠商對不同市場實施價格歧視,是獲得利潤的一種策略,根據不同市場情況采取不同價格策略,一般上是彈性小的市場收取高價,彈性大的市場收取低價,以便于在各個市場制定不同價格,獲取利潤最大化。如圖2中所示,廠商在市場1中收取高價,其在這個市場上福利是1區(qū)域和4區(qū)域兩個區(qū)域面積之差;廠商在市場2中收取低價,其在這個市場福利是8區(qū)域和5區(qū)域之差;此時廠商總的利潤情況就是(1-4)+(8-5),構成了廠商開展價格歧視收入。對于消費者來說,實施價格歧視后,市場1的福利情況是(-1-2),市場2的福利情況是(5+6),總體福利情況是(-1-2)+(5+6)。一般而言,無約束條件下,廠商開展價格歧視能夠獲得一定利益,就是能夠使廠商獲得利潤,消費者剩余就要取決于幾者對比情況,還要結合數量情況考慮。
3.主動正向情況下,寡頭廠商實施價格歧視長短期福利情況。從上面分析可知,廠商實施價格歧視短期內能夠獲得利潤,福利增加,就是說短期內無約束條件下價格歧視實施效果是正方向的,方向為正的價格歧視實施后能夠使市場上利潤達到最大化調整。從長期來看,廠商實施無數個正向價格歧視,不斷在博弈間調整策略,最后形成一種均衡。在這種均衡條件下,每個廠商都實現了自身利益,獲得最大化利潤,能夠達到帕累托最憂狀態(tài)??梢哉f無約束條件下,廠商實施正向價格歧視能夠在短期和長期都能不斷經歷帕累托改進,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
(二)主動實施、方向上為負向的價格歧視對寡頭廠商利潤影響分析
主動實施、方向上為負的價格歧視簡稱主動負向價格歧視,用來說明廠商實施價格歧視盡管給其帶來負向效果,但仍主動開展和積極實施的行為。這種負向,指的是沒有達到其正常情況下的最優(yōu)標準,相比之下沒有達到最優(yōu)化目標。主動負向價格歧視比較適用于市場內部或者某一具體范圍內部,存在著一個相對較強優(yōu)勢和一些相對較弱廠商之間或者是一個廠商同時提供相對優(yōu)勢產品和相對劣勢產品的博弈過程。此處為了方便討論,主要選取不同市場進行分析。筆者對于假設進行相應調整,要求:一是寡頭廠商是兩個差異化寡頭,即存在著市場勢力相對較強寡頭和市場勢力相對較弱的寡頭;二是廠商是理性的,即追求利潤最大化;三是以三級價格歧視為例,分析價格歧視實施效應。
1.主動負向情況下寡頭廠商實施價格歧視動機情況。主要說明主動負向情況下,廠商是否有動力實施價格歧視,就是要對廠商實施價格歧視福利情況進行分析。筆者引用斯塔克爾伯格模型分析成果進行討論(見圖3)。
根據斯塔克爾伯格均衡成果,廠商實現均衡,均衡水平界定在(a-c/2b,a-c/4b),也就是領導者占據市場一半份額,追隨者占據市場四分之一份額。
將這樣結果引入價格歧視分析當中,假設市場上由市場勢力較強的領導廠商和市場勢力較弱跟隨廠商組成。市場勢力較強A廠商在市場中居于領導地位,占據相對較大市場份額,勢力相對較弱的B廠商積極跟隨也能夠獲得一定利潤,如果不跟隨就可能沒有任何收益,被擠占出市場。
假設市場中全部份額為8個單位,兩個廠商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是否實施價格歧視,如果二者都不實行價格歧視策略,分別獲得2和1單位利益;如果兩個都實行價格歧視策略,分別獲得4和2單位利益;較強實施價格歧視而較弱不實施價格歧視分別獲得6和0單位利潤;較弱實施價格歧視而較強不實施價格歧視分別獲得4和2單位利潤(見圖4)。
按照相關策略組合,差異化寡頭之間相互影響,一個策略會影響到另外一個廠商策略。A廠商作為市場勢力較強廠商,其推動實施價格歧視獲利為4或者6要遠多于不實施價格歧視獲得的2單位利潤;B廠商作為市場勢力較弱一方,實行價格歧視獲利2或者4單位要比不實行價格歧視獲利0或者1單位多,所以對于二者實行價格歧視都是占有策略選擇。同時,先假定A廠商作為先行者,B廠商策略隨著A改變,A實行價格歧視,相應B跟隨是最優(yōu)化選擇,形成(實行,實行)優(yōu)于(實行,不實行)和(不實行,實行)優(yōu)于(不實行,不實行),形成一種納什均衡結果。
由上面分析結果可知,跟隨者廠商有實施價格歧視動機,原因是:首先能夠獲得4或者2個單位利潤,要優(yōu)于不實行價格歧視策略的0或者1單位收益;其次是廠商處于相對弱小地位,不積極應對相對強勢廠商采取策略就有可能被排除到市場范圍之外;再次是弱小廠商有通過價格策略戰(zhàn)略市場,擴展市場范圍的動機,弱小只能是一種短期現狀,不可能是長期結果。因此,弱小廠商盡管在開頭可能不會獲得利潤或者獲得比較少利潤,希望能夠擴大市場份額,主動負向價格歧視必然成為其策略。
2.主動負向情況下寡頭廠商實施價格歧視長短期福利分析。主動負向價格歧視策略是廠商應對競爭采取的一種選擇,能夠給廠商帶來不同福利效果,更關注市場勢力相對比較弱的廠商行為模式。
在短期內主動負向情況下,廠商實施價格歧視不能夠和相對勢力較強廠商或者本部門內部市場勢力較強產品相比,不能夠達到資源最大化利用的效果,卻出現獲利相對較少或者虧損局面。正如上文分析結果所示,勢力較強廠商實施價格歧視至少就能夠獲得4單位利潤,而勢力較弱廠商卻可能出現0單位利潤結果,實施主動負向價格歧視也只能夠達到2單位利潤。換句話說一個單位資源利用到相對強情況要比應用到相對薄弱情況收益多,效率高,投入到不是具有優(yōu)勢地位產品生產中實際上沒有達到最佳效果,實現資源最優(yōu)化利用。所以,在短期內廠商實施主動負向價格歧視不能夠實現資源最優(yōu)化利用,達不到到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
在長期內廠商能夠有機會并且有潛力改變其福利情況,主要基于以下幾點分析:一是主動負向價格歧視廠商只是出于相對不利地位,應對市場的一種競爭性行為,競爭中就有可能會出現有好結果或者不好結果,也就能夠提供比較多的機會。二是相對弱小的廠商,積極采取價格歧視策略,盡管是不能夠達到最優(yōu)化效果,卻是其應對競爭的一種最優(yōu)化選擇,是在當前環(huán)境下使用資源在此項目中能達到最高效率,通過不斷改變技術,改善產品,積極應對競爭,在市場中實行價格歧視就有可能使其利潤不斷經過帕累托改進。三是相對較強和相對較弱的科爾伯格模型實質上只是一種短期均衡,在無數短期博弈中會不斷朝著古諾均衡方向發(fā)展,增強其市場勢力,改善福利狀況。所以,從長期來看廠商不斷博弈和競爭,使得廠商與廠商實現古諾均衡,福利狀況不斷通過帕累托改進,實現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主動負向情況下廠商實施價格歧視策略,盡管在短期內沒有實現最優(yōu)化利潤,卻能夠在長期中不斷改善,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
(三)被動實施、方向上為負向的價格歧視對寡頭廠商利潤影響分析
被動實施、方向上為負的價格歧視簡稱被動負向價格歧視,用來說明廠商實施價格歧視效果不是最優(yōu)卻又必須實施的情況。負向效果已經在前文中解釋,唯一不符合經濟學理論和邏輯的就是既然已經是負向效果,卻為什么又必須提供呢。按照經濟學理論,理性生產者會合理安排資源,絕不會出現已經“虧本”還繼續(xù)提供。現實經濟現象中,一些企業(yè)承擔了一些非經濟職能,或者說作為社會企業(yè)而存在。
從資源配置角度來看電力資源應該是哪里價格高就應該配置到哪里,但是現實中卻出現大量以比較低價格的方式來提供。盡管從價值角度衡量這些資源利用,沒有實現經濟利潤最大化,這部分資源發(fā)揮卻發(fā)揮了資源配置效果,從效用角度考慮十分恰當。具體來說根據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一單位電力資源以較高價格提供給工業(yè)生產在效用上是低于以較低價格提供給居民生活的?;谛睦砗蜕碜饔?,黑暗中給居民提供第一單位電資源效用最大,隨著連續(xù)提供電力資源數量增加,總效用雖然在不斷增加,單位電力資源效用卻在不斷下降,最后一單位用于居民生活電力資源的效用等于用于工業(yè)生產效用時,二者才會停止流動,各自達到其利用最佳效果,只要還存在著過高或者過低,都會存在著流動,直到實現均衡為止。當然這種手段和標準在實際生活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界定流動標準應該由市場規(guī)律劃定,實際中由政府劃定,就會存在不符合實際標準現象;效用是一個模糊標準,無法用具體數據來表示,衡量上也會存在困難等等?;氐礁@懻撝校疚脑诜治鲋羞€是討論被動負向價格歧視的福利效應,具體效用解釋將在以后分析中探索。
1.被動負向情況下,寡頭廠商實施價格歧視動機。就是要說明被動負向情況下,寡頭廠商有沒有動機實行價格歧視,這一部分中以二級價格歧視比較典型,應用較多,因此利用二級價格歧視來進行討論。由圖5繪制的比較簡化的二級價格歧視圖形,一般情況下會根據不同的消費段收取不同價格,例如自來水在一定范圍內收取多少價格,超出范圍就以較高價格收取費用。比較簡單管制措施就是壓低價格使其在一定范圍內,或者是提高基本范圍比例,在基本范圍收取相對較低價格。例如圖中寡頭廠商實施二級價格歧視,通過三段有效劃分市場,對每一段范圍內部收取不同價格,這樣廠商獲得了較多的生產者剩余。當這種物品涉及到人們基本生活時,就會出現規(guī)制,選取最為簡單方法,就是減少劃分段落,在圖5中就是取消了Q1這一段劃分標準,這樣情況下,盡管廠商受到了一定規(guī)制,還能夠從價格歧視中獲得一定利潤。當然也還存在著其他可能性,最難的情況就是企業(yè)實施價格歧視完全是虧本的,即使這樣企業(yè)采取價格歧視策略仍然是其最優(yōu)化選擇,況且當期處于這種情況承擔配置職能時,政府會給予相應救助。所以被動負向價格歧視條件下廠商有動力實施價格歧視。
2.被動負向情況下,寡頭廠商實施價格歧視福利情況。利用圖5可以對廠商福利情況進行分析,假設P3是未實施價格歧視時水平,P1和P2分別對應Q1和Q2,得出結果如表2所示。表2反映的是一種最簡單形式,表明價格歧視實施后能夠給廠商帶來(C+D+G)的收益,其承擔相應調配職能后,相比之下價格歧視效果減少了(D)范圍,盡管如此,被動負向價格歧視實施仍然起到了增加利潤作用,相比之下廠商增加了(D+G)的福利。從社會總福利角度,被動負向價格歧視實施使消費者增加了(B+C)剩余,社會總福利也增加了(B)區(qū)域。被動負向價格歧視對于生產者不利,卻有利于消費者剩余和社會整體福利增長。當然具體到實際中廠商利潤情況就不會像例子中明顯,可能會虧損,但是實施價格歧視仍然是在虧本時最優(yōu)化選擇。
3.被動負向情況下,寡頭廠商實施價格歧視長短期福利分析。寡頭廠商承擔相應社會配置職能,實施被動負向價格歧視,短期內不能夠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卻能夠盡可能減小損失。圖5中廠商獲?。―+G)少于(C+D+G),實施被動負向價格歧視效果,就不如其正常條件下實施主動正向價格歧視效果明顯,短期內沒有能夠獲得最優(yōu)配置。寡頭廠商一般比較穩(wěn)定承擔資源配置職能,這一職能不改變廠商難以改變其福利情況。從長期來看,寡頭廠商一直難以恢復正常條件下的競爭,難以達到帕累托標準。但也是根據具體情況做出的最優(yōu)化選擇。寡頭廠商改變情況,要么有突發(fā)情況,要么有新承擔職能者或者新的管理方式,不過這些可能性相對較小些。所以,被動負向情況下,廠商實施價格歧視在短期和長期都難以實現最優(yōu)化效果,達不到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
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驗證了只要實施價格歧視,就能夠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觀點是錯誤的,進一步得出無約束條件下,廠商實施價格歧視能夠在長短期都能夠達到最優(yōu)狀態(tài);主動負向情況下,價格歧視實施短期不是最優(yōu),在長期能夠實現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被動負向情況下,廠商實施價格歧視短期和長期內都不能夠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三種情況之間,第一種和第二種,偏重于市場作用,主要依靠競爭實現帕累托改進;第三種偏重于行政手段效果,傾向于社會企業(yè)性質和實際經濟行為作用。同時,在具體分析過程中,利用效用論觀點解決了價值判斷不是最優(yōu)情況,這是一個新觀點和路線;應用社會企業(yè)觀點解釋被動負向價格歧視廠商行為。
在今后分析過程中,被動負向價格歧視的效用論和社會企業(yè)解釋方面值得關注,也希望能夠在將來有機會,繼續(xù)探討這個問題。
參考文獻:
1.陳凡,韋鴻.價格歧視定義的經濟學認知和規(guī)范[J].價格月刊,2012(11)
2.李志榮,陳凡.價格歧視再認識[J].市場經濟與價格,2013(5)
3.聶丹.論三個價格歧視之間關系[J].當代財經,2006(9)
4.何娟.價格歧視的社會福利分析[J].價格月刊,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