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鶴亭
小兒發(fā)燒
孩子有病,如果能在減少其痛苦的情況下進行比較有效的治療,對父母、對孩子都是有益的。特別是孩子怕上醫(yī)院、怕打針、怕吃藥,針對這個心理特點,我認為用養(yǎng)生的方法和中醫(yī)的方法治療小兒病,是相當有效果的。
孩子的發(fā)燒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熱感,一種是寒感。寒感,大部分是發(fā)生在春、秋、冬季;熱感,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夏季或者春季。
春季孩子發(fā)燒怎么辦?要看這種病是表證還是里證。如果是表證的話,一般表現(xiàn)為打噴嚏、發(fā)燒、流眼淚;是里證的話,喘咳得比較厲害,而且是輾轉難眠。如果出現(xiàn)喘咳,要看是寒證還是熱證,寒證吐的痰是白的,熱證吐的痰是黃的。
如果孩子是寒證的發(fā)燒,低燒時采用以下方法或處方:
第一,先不要給孩子吃藥,用姜擦。先用鮮姜擦其脊背,從上往下擦,從下往上擦,來回推,然后用姜擦他的手心、腳心,最后擦太陽穴。這個方法用了之后,看看燒能不能退,如果燒退了最好,如果退不了,用第二個辦法。
第二,用菊花水,也是擦脊背、手心、腳心、太陽穴。
這是治療春季孩子發(fā)燒的兩種簡單的方法。
如果再復雜一點,那就是發(fā)中燒,這個時候就要用推拿了。小兒推拿方法是中醫(yī)獨有的,現(xiàn)代醫(yī)學里沒有,此法見效快,沒有副作用,而且經過驗證有效。用這種方法將病治好了,復發(fā)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對孩子的體質不會造成很大影響。
推拿和按摩不同。一般就是推五經,五個指頭就叫做五經,也就是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指腹。推指腹,五指并攏,從拇指開始,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依次推過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叫推五經。如果是陰陽相搏的病,又寒又熱,就要先正推再反推,反推即從小指開始推,這個推法是有效的。
如果推完了五經還是不好,就分陰陽。分陰陽是從手掌的大陵穴(在腕掌橫紋的中點處)開始用拇指和食指往兩邊推。
如果效果還是不好,就運八卦穴。手掌之小魚際中點是乾卦,大、小魚際正中點是坎卦,大魚際中點是艮卦,手掌虎口處是震卦,食指根處是巽卦,中指根處是離卦,無名指根處是坤卦,小指根處是兌卦。從大魚際開始順時針推。
根據(jù)實踐經驗,對于孩子的感冒發(fā)燒,相對地講,用小兒推拿的方法,效果要比針灸、按摩、吃藥明顯,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孩子從生下來到8歲之間效果明顯;12歲以內也有效果,但是就不如1歲到8歲之間效果好;過了12歲之后,推拿法需加上按摩法,兩法并用效果更好,單一用的話,小的時候效果好。
嚴重的病癥那就是發(fā)高燒了,孩子會出現(xiàn)昏迷、講胡話、渾身發(fā)抖、顫抖等情況,這個時候就比較嚴重了,我們只能提供一些配合治療的方法,不能是主要方法了。主要治療方法一般要根據(jù)診斷所決定,看孩子會不會產生并發(fā)癥,可不可能有后遺癥,等等。如果是大腦炎、腦膜炎,那就會有后遺癥,必須到醫(yī)院去就醫(yī)。
剛才講的是在保健養(yǎng)生的基礎上,對于孩子春季產生的一些病如何治療才是比較安全的,不會產生意外。
頭昏、頭痛
春季的肝氣太盛,會引發(fā)頭暈、頭昏、頭痛等現(xiàn)象。如果有此種情況,能不吃藥就不吃藥。養(yǎng)生學認為:養(yǎng)生當論食補,救急方用藥攻。
如果頭昏,可以利用頭維穴,頭維穴在頭的前額和頭顳部交叉的三角處。具體做法是,兩個中指點住頭維,閉上眼睛,開始前后揉動(不是左右揉動),開始吸氣,呼氣,呼氣要大呼,再揉。頭維穴點完以后,為了鞏固療效,再點率谷穴,兩個中指點到率谷穴揉動,一邊呼吸一邊揉動,自然呼吸。如果頭維穴和率谷穴點完之后,感到效果還可以,也不要掉以輕心,還要繼續(xù)點,一天點三次或者五次。這兩個穴位是治頭暈、頭脹用的穴位。
如果頭痛,可以利用合谷穴,針灸歌上有“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之說。用拇指點列缺,用中指點合谷,兩個穴位同時進行。如果頭痛得厲害,使勁按,用力按,急促呼吸,再輕輕按揉,再慢慢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