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罡
摘 要:屈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他也曾得到重用過,但在人生的中后期,卻遭到小人的陷害與排擠,長期被流放在外,郁郁不得志。然而,他卻并沒有像同時代的其他知識分子那樣,離開故國,投奔他邦,以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與理想。屈原沒有離開故國以投奔他邦,應(yīng)該是他自身高貴的血統(tǒng)、執(zhí)著的愛國、強烈的自戀以及當時混亂的“國際”形勢等因素所致。
關(guān)鍵詞:屈原;血統(tǒng);愛國;自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5-0-02
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一個楚才晉用的時代,很多知識分子,或懷才不遇,或受到排擠和打擊,在自己的國家得不到重用,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便離開本國,轉(zhuǎn)而求仕他邦。商鞅本來是衛(wèi)國人,卻事秦,范睢是魏國人,也事秦,張儀是魏國人,亦事秦,白起的祖上是楚國人,他仍事秦,還曾帶領(lǐng)秦軍攻破過郢都;吳起是衛(wèi)國人,但卻先后事魯、魏、楚;樂毅是魏國人,卻先后事燕、趙;廉頗是趙國名將,晚年卻事魏、楚。這樣的例子,實在不可勝計。這些求仕他邦的知識分子,大多都因才而得到重用,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也是懷才不遇,在人生的中后期,遭到險惡的小人讒害和排擠,長期被流放在外,離開了朝廷,離開了君王身邊。那么,屈原為什么不效仿其他的知識分子離開故國那樣,也離開楚國呢?屈原曾兩度出使齊國,這說明,他若欲離開楚國,那是易如反掌的事。以屈原的才華,不管在哪里,謀一官半職,是絕對沒有問題的。然終其一生,他始終都沒有離開楚國。致使他始終沒有離開楚國的因素,筆者認為可大致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一、高貴的血統(tǒng)
在中華民族的文化里,黃帝是一位圣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始祖,每位中華民族的成員都是這位圣人的后代,即炎黃子孫。隨著歷史的演變,黃帝已經(jīng)變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個最強的文化心理符號,是每一位中華民族成員心靈共同的根。若誰人的祖上可以追溯到黃帝,作為這位圣人的后裔,那將是一種無上的榮光。
楚人的祖上,就可以追溯到黃帝那里?!妒酚洝こ兰摇分杏涊d道:“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fù)居火正,為祝融?!盵1]楚靈王自己也曾說過:“昔我皇祖伯父昆吾?!盵2]昆吾即陸終之子、吳回之孫。司馬遷博覽群書,知識淵博,在作《史記》時,他還常親臨很多地方進行實地考察,再者,司馬遷時代離楚國時代還不算很遠,所以,他所記的史事,應(yīng)該是比較可信的。從祝融開始,再經(jīng)過一系列地往下推,就推到了楚國的第一代國君熊繹。于是,熊繹開始建立了國祚歷時八百年的楚國。
在《離騷》中,屈原開篇第一句就是在追溯自己的身世:“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弊鳛辄S帝的后裔,對于自己的這個身世,屈原應(yīng)該是一生都懷著自豪感的。如此算來,屈原與楚國王室是同宗。其實,事實也是如此。屈原的祖上就是楚國的國君楚武王熊通,他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與楚王是本家,這使得他與楚國的關(guān)系是非同一般的。
根據(jù)我們現(xiàn)在能夠找到的相關(guān)文獻資料看,中國古代的宗法制產(chǎn)生于商代后期,在西周時,宗法制正式得到確立。宗法制是以血緣關(guān)系作為紐帶來維護宗族團結(jié)的,十分強調(diào)共同的祖宗,同時也十分敬重共同的祖宗。對于祖上遺留下來的基業(yè),子孫應(yīng)當要倍加珍惜,甚至不惜用性命來維護,否則,就是不肖子孫,不僅在世時為時人所唾罵,就是將來去世后,也會覺得無顏面對列祖列宗。宗法制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對儒家文化產(chǎn)生非常重大的影響。屈原是否為儒家人物,我們姑且勿論,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過堯、舜、禹、湯、文王等儒家所崇敬的圣人,這說明他對儒家的文化是非常推崇的,對儒家的理念應(yīng)該也是有相當程度的贊成,不然,他應(yīng)不會多次提到儒家的圣人。
作為黃帝的后裔,同時又與楚王是本家,同宗同族,屈原將自己也視作楚國王室的一員。身為王室的一員,同時又是受到儒家文化熏陶知識分子,屈原很珍視自己的身份。他不想背叛宗廟,不想背叛王室,不想背叛楚國,這應(yīng)該是致使他至死都不肯離開楚國的因素之一。
二、執(zhí)著的愛國
戰(zhàn)國時期,周朝的中央政府已經(jīng)非常衰弱,周天子稱王,各諸侯國的國君也稱王,尤其是到了屈原所生活的時期時,周朝的中央政府已經(jīng)是名存實亡了。當時的人們,雖然生活在名義上的周朝的天下,但是,對自己所在的諸侯國的向心力卻要遠遠大于對周天子的向心力。想求仕的知識分子,很少有人會到周天子那里去求職,而主要是奔波于各諸侯國之間。屈原就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楚國。在仕途上,他也曾得志過?!妒酚洝でZ生列傳》中有記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待賓客,應(yīng)對諸侯。王甚任之?!盵3]屈原擔任過左徒、三閭大夫等職,兼管內(nèi)政外交等大事。在內(nèi)政方面,他主張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在外交方面,他支持合縱,連齊抗秦。這符合當時楚國的國家利益。屈原所做的一切,最有力地表明了他對自己的祖國懷有一種深沉的熱愛。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很多離開本國而在國外出仕的人,歸根結(jié)底,他們并不是將所在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將自己個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若得志時,他們就盡職盡責地做事;如失意時,他們就遠走他鄉(xiāng)。去留之間,主要取決于自己個人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甚至有不少在自己國家出仕的人,也是如此,不得志時,就離開自己的國家,投奔他國。更有甚者,有的人還帶領(lǐng)所事之國的軍隊來攻打自己的祖國,如伍子胥、范睢等人,就是如此。屈原曾先后兩次被流放在外,第二次被流放時,他一直在期待國君有朝一日能醒悟過來,再次重用自己。但遺憾的是,直到到去世,他都再也沒有被楚王召回朝廷。此期間,屈原完全可以像當時的很多知識分子那樣,離開故國,遠游他邦,憑他的能力與才華,求仕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但他并沒有離開楚國。這些事實都在說明,屈原十分熱愛自己的祖國,生為楚國人,死為楚國鬼。
在屈原的作品中,也有大量的體現(xiàn)他憂國憂民與眷戀故土的愛國詩句,光是《離騷》中就有“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陟陛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xiāng)”、“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等句,表明他非常憂國憂民,《九章·哀郢》中的“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表明他十分留戀故土。憂國憂民與留戀故土,都是他愛國的表現(xiàn)。正因為他十分熱愛自己的祖國,所以,使他至死都不愿意離開楚國。
三、強烈的自戀
屈原在《漁父》中曾說過:“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边@就是他認為自己被流放的原因。屈原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舉世”已“皆濁”,“眾人”已“皆醉”,而自己是唯一的清醒者。這說明屈原不肯與小人們同流合污,顯示了他高潔的人格品質(zhì)。但這也顯示出了屈原強烈自戀的一面。
在屈原的作品中,多次重復(fù)出現(xiàn)“我”、“予”、“吾”、“余”、“朕”等第一人稱的詞語,這在一定程度上,非常突出地體現(xiàn)了屈原的自我意識,所表達的寓意,常帶有十分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的主觀色彩。這種自我表現(xiàn)常常是強調(diào)美化自己,而貶斥他人。如“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薄ⅰ皩庝鬯酪粤魍鲑?,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zhì)其猶未虧”、“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喂余以善淫”等句,都是屈原在進行自我標榜,自我表揚,而同時又在奚落他人,諷刺他人。
屈原常常用香草美人來比喻楚王或自己,而用污草穢物來比喻小人或政敵?!拔ǚ螯h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他痛恨那些鉆營國家利益的勢利小人,自己是不可能與他們同流合污的,但是,他又無法鏟除這些勢利小人,因此,心里十分痛苦。然而,心里愈加痛苦,他就會愈加孤高,孤芳自賞。這就導(dǎo)致了在政治上,他完全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德。其實,政治是一個多方利益互相妥協(xié)的產(chǎn)物,需要有進有退,能柔能剛,才能成功。
由于過分的自戀,過于的孤芳自賞,以及在“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認識下,很顯然,在政治上,屈原是一個非?!安缓先骸钡娜宋?,這就注定了他無法找到一位欣賞自己的伯樂。在楚國是這樣,即便是去其他國家,也仍將是這樣,每個國家的官場都差不多。這一點,屈原應(yīng)該也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所以,最終他沒有離開楚國。
四、混亂的“國際”形式
屈原一生都沒有離開楚國,大概也還與他對當時的“國際”形勢的認識有關(guān)。當時的七國,雖說是七雄,但實際上,最強大的國家卻只有兩個,即秦國和楚國。秦國的軍事實力最強大,楚國的國土面積最遼闊,同時,楚國也是一個帶甲百萬的大國,與秦國一樣,楚國也同樣具備統(tǒng)一天下的硬實力。因此,故有“橫則秦帝,縱則楚王”[4]之說。而其他五國中,齊國與趙國的國力大概處在中等水平,而魏國、燕國與韓國,國力則最小,在當時“國際”間的影響力也非常有限。
當時,楚國的國力與秦國不相上下,且兩國又是死對頭,秦國對楚國狡詐無常,楚國累遭秦國暗算,連楚懷王都中秦相張儀之計,最終客死于秦,故秦國被屈原斥為“虎狼之國”。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就算屈原要離開楚國,那按常理,他也應(yīng)該是要投奔一個大國而事,才有實現(xiàn)他理想的可能。而當時的大國,就只有楚國與秦國,但他又不可能會投奔被自己斥為“虎狼之國”的秦國的,其他國家又常常是成為秦國和楚國爭取與拉攏的對象,國家政策也是朝秦暮楚,搖擺不定,很不可靠。因此,屈原無國可去,最終,還不如留在楚國。若楚國的國君有朝一日能醒悟過來,再勵精圖治的話,楚國仍然是大有希望的。所以,屈原抱著某種冥冥之中的希望,最終沒有離開楚國。
結(jié)語:
屈原一生都沒有離開楚國,這固然有他自身的因素,但也有外部的因素,原因非常復(fù)雜。后人對這個問題的探討,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各的說法,每一種說法,也都有它的依據(jù)。希望各位高賢再繼續(xù)探索,以便給我們展現(xiàn)出一個更加客觀的、真實的屈原的形象來。
注釋:
[1]司馬遷:《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689頁.
[2]陳戍國撰:《春秋左傳校注·昭公十二年》,岳麓書社2006年版,第927頁.
[3]司馬遷:《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481頁.
[4]劉向:《戰(zhàn)國策·附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197頁.
參考文獻:
[1]金開誠.屈原辭研究[M].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2]趙逵夫.屈原與他的時代[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6.
[3]黃崇浩.屈子陽秋[M].湖北:湖北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3.
[4]陳平原.屈原研究[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5]彭紅衛(wèi).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M].湖北: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