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湖江
每一年總有一段日子屬于意志消沉時期,這個時期最令人深切地感受到“存在的虛無”,也促使我不斷地探求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問題。我本人生命的軌跡也因此發(fā)生了巨大的轉向,走近了中西各種人生哲學、走進了佛教。佛教蘊含了非常達觀的人生哲理,可以幫助我獲得一種超脫的視角,站在自己之外或者站在很遠的地方以宇宙之視野來觀照自身,能對人生有更加清晰的認識。有時候不免也會想到,佛教是否離現(xiàn)實的生活太遠?這么超脫的人生觀,那是圣人才有的,至少也是賢人。道家把人分為幾個種類,依境界層次遞進,分別為:庶人、賢人、圣人、至人、真人。庶人也就是凡人,我們都是普羅大眾中的一分子,那么應該要用賢人以上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嗎?現(xiàn)實的處境是這樣:當你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刻意改變自己的生活,就會顯得格格不入,感覺你不是生活在這個現(xiàn)實的世間。后來聽到中國社科院卓新平教授在四川大學的一次講座,他說道:“悟透不看破”。這句話說得很好,“悟透”意味著你明白為人處世的各種道理,是的,發(fā)生在生活中的一切,你都明白,只是你還生活在人世間,不必刻意違背世間的各種正常的生活規(guī)則。
禪宗開悟的圣者似乎也是這么做的,開悟以后韜光養(yǎng)晦,融入大眾生活中,不著痕跡?!安划惻f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這是百丈懷海禪師所描述的見道者的生活狀態(tài)。而馮友蘭先生在《貞元六書》中對此提出異議,他認為百丈的話應為“只異舊時人,不異舊時行履處”。[1]我覺得雖然字眼上有差別,但是他們表達的意思是一致的。就如“我好容易才做完這件事”與“我好不容易才做完這件事”,在意義表達上沒有區(qū)別。同樣去做一件事,有的人是糊涂的、不明就里的,不能體現(xiàn)生命的意義;有的人是在意義觀照下去做,他的人生價值在做事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xiàn)了出來。
在探求生命意義的過程中,我接觸到了弗蘭克爾的思想。弗蘭克爾是繼弗洛伊德與阿德勒之后,被稱為“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意義治療法的創(chuàng)始人,早年我曾經(jīng)讀過他的名著《活出意義來》。當時為找尋這本書四方打探都沒有結果,研究生復試來到川大,在一個書店問詢,老板沒聽懂,我又說了一遍書名?!盎鲆我评祝瑳]有!”老板用四川話親切地回答到。后來有機緣讀到這本書的電子檔,內(nèi)容是他在二戰(zhàn)時待在集中營的親身經(jīng)歷,還有他在這種極端的困境中追尋生命意義的過程。
在這種極端的困境中(雅斯貝爾斯稱之為“臨界處境”或“邊緣處境”),人要生存下去需要堅強的意志力,也就是需要一種強大的精神支撐。有時候,也許是一些很小、很細微的東西構成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力,比如回憶妻子的笑臉、家人的期待;一部尚未完成的手稿等等諸如此類能夠帶給人希望的東西。也就是說,心中尚有希望的人,他可能生存下去,如果對未來不抱任何希望,喪失了生命所有的意義和價值的人,那他離死亡就不遠了。作者曾觀察到,有的人做夢,夢見某一個日子解放了,他獲得了自由。結果到了那個日子,期待的愿望沒有發(fā)生,他死了?;蛘吣骋惶煊械娜瞬黄饋砉ぷ?,獄卒的任何威脅恐嚇都無濟于事,他平靜地抽起了珍藏已久的香煙,則預示著一個特定的結果。作者把這種行為稱為“放棄一切”行為模式,他指出現(xiàn)代社會的一部分年輕人也很類似,只是他們追求的并非香煙,而是毒品?!八且环N由于對我們的存在需求的挫折而產(chǎn)生的無意義的感覺”。[2]
這種對人生的“無意義”的感覺,相信很多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有過,只是不會走向極端,然后就被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瑣碎之事所打斷。但是實質(zhì)上這種精神空虛的傾向并沒有消除,它會在某個時候悄悄抬頭,把整個人都拖進懈怠的泥塘中。面對這樣的困境,到底該怎么辦?也有一些朋友遇到類似情形,他們會與我商量,我根據(jù)自身所學也會提供一些建議,可是“大道理誰都會說,但是真正做起來很難”,有時會收到這樣的回饋。的確,對方說的是對的,我自己不也常常迷惘嗎?
最近幾天又讀到一本書——《打破思想的囚籠》(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4),作者佩塔克斯是弗蘭克爾思想的忠實追隨者,他正是根據(jù)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結合一些社會實踐的案例而創(chuàng)作了這本書,可以說是弗蘭克爾思想的應用版 。與弗蘭克爾的原著相比,當然后者更為經(jīng)典,值得仔細精讀、細細品味。但是《打破思想的囚籠》這本書的確也算是質(zhì)量上乘的精神營養(yǎng)快餐。今天讀到書中有“微意義”一詞,感覺就像遇到了知音。不知是否佩塔克斯原創(chuàng),亦或源于弗蘭克爾?不過這都不重要??傊拔⒁饬x”一詞讓我找到了人生價值與現(xiàn)實生活的結合點。作者所說的“微意義”,也就是瞬間意義。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有波瀾壯闊的人生,不是每一個人生階段都能體現(xiàn)重大的意義。人生的精彩之處往往只是曇花一現(xiàn),更多的時候,我們總是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度過。我們應該力圖在如此瑣碎的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瞬間都找到意義,瞬間的價值、瞬間的精彩,那是既可望又可即的。孝親的瞬間、讓座的瞬間、寬恕的瞬間、微笑的瞬間……每一個這樣的瞬間都能體現(xiàn)出生命的“微意義”,每一個這樣的瞬間都能煥發(fā)你生命的容光,這與佛教禪宗所言觀照“當下”,應該是異曲同工吧。
參考文獻:
[1]馮友蘭.貞元六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824.
[2][奧]維克托·E·弗蘭克爾.追尋生命的意義[M].何忠強、楊鳳池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