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秀艷
摘 ?要:中西方女性主義自形成以來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全文從起源差異,表現(xiàn)方法差異,社會地位差異三大部分敘述中西方女性意識的不同,通過對中西方女性在歷史進步過程進行對比,加強對女性文化的進一步關注,簡明地感受女性意識產(chǎn)生發(fā)展的深層次的原因。本文旨在全面了解中西方文化,呼吁人們重新去審視女性在社會中的價值和社會地位,推動女性主義的進程。
關鍵詞:女性主義;中西方;起源差異;表現(xiàn)方法差異;社會地位差異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0--01
隨著女性主義運動的爆發(fā),一大批女性主義研究者涌現(xiàn),女性主義又被稱作女權(quán)主義,主要的表現(xiàn)方式就是解放婦女與要求男女平等。女性在努力改變婦女歧視問題的同時又注重女性自我價值的培養(yǎng),凸顯女性個人的魅力。
一、起源差異
相對來說,西方社會女性主義發(fā)展比較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有了女性主義的思想啟蒙,例如薄伽丘的《十日談》,出現(xiàn)了對女性身份的認可和女性意識的覺醒。在《西方女性學:起源,內(nèi)涵與發(fā)展》中,主要介紹了西方國家對女性主義探索的發(fā)展過程。介紹了國外女性主義研究的成果和進程。西方的女性主義大約在19世紀萌芽,資本主義產(chǎn)業(yè)的巨大發(fā)展極大地推動女性勇于沖破世俗的枷鎖,踏入社會舞臺,從此開始了反抗女性歧視的斗爭運動。資產(chǎn)階級的婦女運動最先開始于較早出現(xiàn)女性意識的法國,又在英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然后又波及了北歐等國家。最后在美國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不久便已經(jīng)遍及了整個西方社會。法國的女性主義是在大革命中逐步產(chǎn)生起來的。約翰·斯圖爾特·穆勒所寫的《婦女的屈從地位》,所描述的就是從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主義角度出發(fā),為英國女性所處的低下地位進行反抗,鞭撻和抨擊了腐朽的政治制度以及封建的社會制度,要求男女地位同等。女性主義運動18世紀末期產(chǎn)生,瑪麗·戈茲公開發(fā)表了《女權(quán)宣言》,這一時期作品以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一間自己的屋子》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為代表。人人熟知的夏洛特·勃朗特的《簡·愛》,也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成形是運動的第二次高潮,1970年,凱特·米利特《性政治》正式拉開了女性主義文學形成的帷幕。
相比較而言,中國的女性主義出現(xiàn)比較晚,確切來說,中國女性文化應當是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外來文化。接受新式教育的學生是女權(quán)主義運動的代表,她們反對封建婚姻和封建道德束縛下的制度與傳統(tǒng)。但是由于我國的閉關鎖國政策的失敗,使得中國女性主義歷經(jīng)長久的平靜,在20世紀90年才能夠重新復興,出現(xiàn)了大量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例如以林白,陳梁等人的作品,通過展示個人來表達女性主義,從此使女性主義文學才有了一定地位。
二、表現(xiàn)方法差異
法國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運動為西方女性主義的誕生提供了條件,各個地區(qū)的婦女積極參加了各種反戰(zhàn)運動,然而在中國,在傳統(tǒng)王朝中,統(tǒng)治者多為男人,自古以來只有武則天是女皇帝,男性一直都擁有話語權(quán),在文化層面,后代的詩歌文賦、琴棋書畫、踏青留字、遠渡重洋、絲綢之路以及各種發(fā)明,大多數(shù)都是男子創(chuàng)造的,在古代,女子不允許讀書,在婚姻制度方面是一夫多妻制,女性不允許參加社會活動,女子對待自己的丈夫百般順從,沒有個人價值和主張,而丈夫?qū)Υ拮与S心所欲,特點就是女性服從男性,比如在具體的作品中,崔鶯鶯她只能生活在寂寞的閨閣之中,她的命運同眾多女子一樣完全被父母所操控,老夫人封建思想濃厚,她要張生的得取一定的功名才能夠迎娶鶯鶯,鶯鶯雖然有反封建的意識,但是在當時的封建社會的牢籠里,她的力量單薄,也折射出了舊社會婦女的痛苦命運。而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作為西方的女性代表,注重個人的生存價值,有權(quán)利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喜歡的人,她有能力改變這一切。在作品《飄》中,主人公郝思嘉性格外向,活潑開朗,婚后成為了為寡婦卻仍然樂于參加上流社會的活動,而且毫不忌諱與其他男子跳舞,想盡辦法使自己從苦難中掙扎出來,回到自己的莊園后,她主動承擔,恢復家業(yè),并在生意場上做生意,這是一位堅強勇敢,有責任心,用于沖破困難的以其堅強女性形象。但是在中國只有多年的封建倫理綱德來遏制已婚婦女的行為。相對比而言,中國的女性主義作品明顯沒有外國女性的意識更為強烈。
三、社會地位差異
由于西方的宗教觀念影響范圍廣,西方女性的整體境遇好于中國,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深厚,造成了女性長時間以來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另一方面,西方的一夫一妻制一直占主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婦女地位的進一步下降。有童養(yǎng)媳的現(xiàn)象,妻子被稱為“賤內(nèi),內(nèi)人”,經(jīng)濟上依附于男性,有“纏足”之風。在婚姻上也并沒有獨立自主權(quán),一生只能嫁給一人,并絕對地服從,完全依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人有三妻四妾卻很是正常,所以,對于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中國古代女子來說,追求自主無疑是一種奢侈,是一種愿望。
我們從分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基礎上解讀女性主義的來源及發(fā)展,雖然無法起到足夠巨大的影響,但希望盡微薄之力去改變我們這代人的女性主義觀念,為女性的現(xiàn)代價值觀念產(chǎn)生影響,去感受女性地位的提高。同時可以幫助我們借鑒西方文化的女性主義發(fā)展歷程,比較出中方的不足,了解雙方文化?,F(xiàn)社會仍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婦女歧視,比如就業(yè)歧視,情感歧視,家庭暴力等等,提高個人的女性意識也具有必要性。
參考文獻:
[1]劉霓.西方女性學:起源,內(nèi)涵與發(fā)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2]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3]約翰·斯圖爾特·穆勒.婦女的屈從地位[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4]夏洛蒂·勃朗特.簡·愛[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2.
[5]瑪格麗特·沃特斯.女權(quán)主義簡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