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8-0-02
落葉以其質地的干枯、色澤的蒼老,給人以生命衰敗的悲涼之感。昨日的蓬勃旺盛,隨時光流轉而不復存在,曾經(jīng)的嫩芽初放、青翠欲滴、遮天蔽日早已化為舊夢,惟余無盡的蕭索、孤寂、寥落,在秋風中瑟瑟顫抖。明明已走向生命的黃昏,等待它的卻不是冰冷的墳墓,不是無邊的黑暗,而是深沉熾烈的愛。這仿佛黃昏最后一抹霞光,燃盡自己點染傍晚的天空,絢爛中透著凄涼;又仿佛曲終最后一個強音,竭其全力收束整部作品,激昂中透著無奈。
愛,隱喻春風得意、生趣盎然、拉開序幕、充滿希望、富于無限可能性。
落葉隱喻行至暮秋、生命衰弱、臨近尾聲、飽含眷戀、落寞感傷。
愛,是生命的伊始,沒有愛就沒有生命的創(chuàng)造和撫育;
落葉是生命的結束,草木源于泥土,又歸于泥土。
愛與落葉結合,這種命題形式可替換或曰轉喻“春”遇上“秋”,“盛”直面“衰”,“生”瞥見了“死”,“希冀”頓悟了“破滅”。一始一終,一開端一結局,前后相咬,首尾相合,形成一個封閉的圓圈,完成一次生命的循環(huán)或輪回。看似平常的題目,竟泄露了生命的秘密、參透了生死的規(guī)律,蘊藏著人生的真諦。
開篇一“大”字,好像一個特寫鏡頭,有意對背景做朦朧化處理,而將落葉從秋日諸多景物中凸顯出來,使它格外清晰醒目,頓時稱為今日大自然舞會的主角。作者沒有用“落”,沒有用“飄”,而用“掉”來形容葉子離開枝頭的情狀?!暗簟北M顯黃葉在凜冽秋風中轟然墜地的震撼場面,不禁令讀者心中一驚,為生命的無情隕落而唏噓感慨,可謂妙筆。盡管詩歌基調是悲,卻不是悲傷、悲戚,而是悲壯。詩是作者心靈的鏡子,小小一筆,就透露了作者內心的固執(zhí)和倔強。
“淡青的天”作為背景,似乎是說秋高氣爽、晴空萬里。淡遠寥廓的蒼穹呈湛藍色,與葉子的金黃相映成趣,彰顯了張愛玲作品中常有的瑰麗的色彩美。但這并不稀奇。稀奇的是“天的刀光”,這是一個奇妙的轉喻,讀者至此,不覺陡然一驚。也許是一縷狹長的帶狀微云,作者竟在眼前閃過刀光這一借代意象,化平凡為新穎,將陌生化的手法用到極致,可謂匠心獨運。形式主義文論認為,過于暢順的閱讀過程就如同平靜的溪流,激不起半點波瀾,易使人產(chǎn)生麻木厭倦、困怠乏味之感,使人產(chǎn)生審美疲勞。熟稔的詞語久而久之走向機械化、自動化,走向呆板僵硬,其含蘊愈發(fā)淺顯,容量愈發(fā)局限,指向愈發(fā)趨于單一和固著,就好像空洞的、再也開掘不出新奇寶藏的老礦,因而失去了藝術魅力,失去了文學性,也就失去了作為詩歌語言的資格。作者用“刀光”一詞,仿佛給寂靜的溪流故意放入一塊礁石,對讀者的欣賞活動造成阻滯,我們不得不放慢腳步,皺起眉頭,在此處流連反復、咀嚼回味,細細品鑒該意象的妙處,感受其意義的無限豐富性和可供闡釋的巨大張力場。刀光映照出秋的肅殺清凜,它鋒芒乍現(xiàn)、犀利無比、寒氣逼人,以其光感、力感、速度感撼動人心,它好比黑夜的眼睛,提醒我們作者描繪的這份愛遠不是甜膩平庸、溫柔繾綣的愛,而是忍受著聚散無常的絞痛,品味著“死亡”的沉重意味,思索著時代,背負著歷史,無奈卻頑強地對抗著命運的大愛。
作者給作為背景的樓房著上“黃灰”的油彩,像一個古老的相框,把眼前的場景收入其中,喧鬧的都市瞬間沉默了,定格成一張發(fā)黃的舊照片,“動”凝固成“靜”,頓時為讀者拉開審美距離,使詩歌含蘊著一種渺遠的時空感。于是,這一片落葉一份愛,不再是作者的一己情愫、一時心緒,而幻化成極具包容力和普遍性的心理感受,喚起人們微妙的情感體驗,承載著人們共同的珍貴記憶和審美體驗?!皹欠康膲m夢”又是陌生化的筆法(陌生化本身是形式主義批評的一個核心論域,它使得詩歌的語言形式不同于日常語言的語言形式),黃灰的舊照片上蒙了一層塵埃,更凸顯了時間感、歷史感、多維空間感,拓展和延伸了詩境。往事被塵封,眠與醒水乳交融,冥想與現(xiàn)實不分你我,一切宛如夢中,不知今夕何夕。
接下來是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轉喻。柔和的秋陽灑下一片金色,給飄搖的落葉投下晃動的影子。隨著落葉徐徐下降,影子由原先的小黑點逐漸變大變清晰,作者突發(fā)奇想,猜測葉子要“去吻它的影子”。這種將落葉人格化的寫法,賦予落葉活潑的激情和躍動的靈氣。影子也仿佛若有所知,“迎上來迎上來”,與落葉呼應、親昵。
落葉源于大地,如今要歸于大地,形成生命輪回的圓圈;
影子來自天空(太陽),投射到地上,如今又仿佛從地面向上升騰,去與空中的落葉相擁,又一個循環(huán)的圓圈!
許多哲人和藝術家都說過,圓是最美最理想化的圖形。萌生與衰亡,降落與升騰,向下與向上,作者營造出這樣回環(huán)圈行的大自然場景,這無疑是“有意味的形式”。外在的自然界與人的身心往往具有相似的節(jié)律,人的生命軌跡和情感變換往往與自然現(xiàn)象的交替往復相契合。落葉與影子的耦合,隱喻了生命的誕生與消失、明朗與黯淡、蓬勃與消沉、樂與苦、喜與憂,矛盾的對立面在此交合、融為一體,而它們的銜接處即把它們鑲嵌在一起的介質——愛。
“葉子盡慢著,裝出中年的漠然”,我們恍然發(fā)現(xiàn),落葉本身原來也是一個隱喻,它喻指作者心中的愛人。他飄搖沉淪,孤獨落寞,他在命運的漩渦中掙扎、下降,整個落葉凋零的過程就隱喻了男主人公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和蒼涼苦楚的心境。他盡可以裝出中年的穩(wěn)重冷靜、泰然無懼甚至無所謂的樣子,但作為隱喻的飄落意象,卻暴露了他心靈的全部秘密:堅硬的外殼其實包裹著一顆脆弱敏感、婉轉多情的內心。
葉子落地覆蓋了影子,這是再普通不過的日常經(jīng)驗,作者卻為它插上想象的翅膀,將落葉轉喻為“金焦的手掌”,并將地上的小黑影轉喻為“蟋蟀”,盡顯詩歌語言不同于日常語言的魔力。上文講過,落葉代指作者心中的愛人,影子指代作者,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兩重轉喻:
落葉——金焦的手掌——男主人公
影子——蟋蟀——女主人公
于是,落葉吻地上的影子,就被轉喻為手掌捕捉蟋蟀,進而被轉喻為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的愛慕、追求、接近和親昵?!斑恚谶@兒了!”彌散著戀人嬉戲的機靈與頑皮、歡愉與甜蜜,仿佛苦苦找尋之后的偶遇,驚奇中流淌著喜悅與感動?!八鼈冹o靜地睡在一起”,詩歌結束在朦朧的天堂般的溫柔與寧靜之中。
漂泊無助的生命在即將隕落時與夢中的另一半相逢并陷入深愛。落葉與影子相擁,該命題形式可衍生和幻化出與之相似的多種形式:上下相連、天地相接、陰陽相濟、生死相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轟然墜地的一瞬,“落葉的愛”將世界的兩極(上與下、天與地、陽與陰、生與死)連在一起,形成一個妙不可言的圓,在循環(huán)和輪回中得以升華。愛往往只有與死相聯(lián)系,才能掙脫現(xiàn)實功利的束縛,超越有限趨向無限,從而獲得永恒。如果說落葉隱喻了死亡,那么題目“落葉的愛”就被轉喻為“關于死亡的愛”或“死亡時刻的愛”,因而是極致的愛、永恒的愛。
蒼涼如許,凄美如許,悲壯如許。長太息以掩泣。
落葉的愛
大的黃葉子朝下掉;
慢慢的,它經(jīng)過風,
經(jīng)過淡青的天,
經(jīng)過天的刀光,
黃灰樓房的塵夢。
下來到半路上,
看得出它是要,
去吻它的影子,
迎上來迎上來,
又像是往斜里飄。
葉子盡著慢著,
裝出中年的漠然,
但是,一到地,
金焦的手掌,
小心覆著個小黑影,
如同捉蟋蟀——
“唔,在這兒了!”
秋陽里的,
水門汀地上,
靜靜睡在一起,
它和它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