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玲玲 李柏令
摘 要:本文收集了2006年至2015年10年間關于漢語“比”字句習得研究的47篇論文,將該研究領域劃分為兩個發(fā)展階段和兩個主題,總結了主要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對該領域今后的發(fā)展方向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比較句 漢語“比”字句 偏誤分析
“比”字句是漢語比較句的一種典型類型,也是漢語學習者較難掌握的一個語法點。加強對“比”字句習得的研究,對于發(fā)現(xiàn)和總結“比”字句的習得規(guī)律、促進該語法點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近10年來,國內學術界對“比”字句習得的專題研究發(fā)展較快,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尚未對其發(fā)展情況進行回顧總結。本文就最近10年來“比”字句習得的研究內容和方法作了初步的調查和評價,以期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促進該領域的研究不斷發(fā)展。
一、研究概況
為了盡量全面準確地收集有關“比”字句習得的文獻,我們于2016年1月底,以“漢語‘比字句習得”和“漢語比較句習得”作為關鍵詞,在中國期刊網(wǎng)窮盡性地檢索相關文獻,共收集到從2006年到2015年底10年間發(fā)表的比較有價值的論文47篇。根據(jù)這些論文在不同年份的分布特點,結合其研究內容,我們將該領域的研究分為兩個階段,前5年(2006~2010年)為第一階段,后5年為(2011~2015年)第二階段。同時,再根據(jù)論文的研究側重,將漢語“比”字句習得研究分為兩大主題,即“比”字句習得偏誤分析,以及“比”字句習得順序和言語加工策略研究??傮w情況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在數(shù)量上,有關“比”字句習得的專題研究總體上呈上升態(tài)勢,但兩個階段之間差異較大,每個階段內部也有起伏不定的情況。具體而言,第一階段的5年中,論文數(shù)量較少(共12篇),平均每年僅2.4篇,表明尚未引起足夠重視。在不同的年份之間,出現(xiàn)了兩次大起大落的情況,數(shù)量最多的年份(2006年和2008年)達到4篇,少的年份(2007年和2010年)則急劇下降為0~1篇,這表明該研究已開始受到重視,但仍有反復;第二階段的5年中,論文數(shù)量達到35篇,平均每年7篇,表明研究進入了繁榮階段。但在這期間,論文數(shù)量也出現(xiàn)了一定的下降趨勢。其中前兩年(2011年和2012年)分別為9篇,達到10年間的最高峰,也是在經歷了2010年的暫時沉寂(僅有1篇)之后,出現(xiàn)了突飛猛進的態(tài)勢。然而,從第三年(2013年)起,論文數(shù)量又出現(xiàn)逐漸下降趨勢,2015年進一步回落到僅有3篇。
在全部47篇論文中,偏誤分析達到44篇,而習得順序和言語加工策略研究僅為3篇,表明了研究主題嚴重的不平衡。在時間分布上,第一階段僅有1篇(2008年),第二階段僅有兩篇(2013年和2015年)。這也說明,對該主題的研究雖已引起一定的注意,但尚未引起足夠重視。
另外,通過統(tǒng)計分析47篇論文的文獻類型,發(fā)現(xiàn)其中35篇為碩士畢業(yè)論文,占74.5%;12篇為期刊論文,占25.5%。表明目前該領域的研究力量以高校的碩士研究生為主。
下面將對不同研究主題在不同階段的狀況以及研究方法等進行詳細描述和分析。
二、研究發(fā)展
(一)偏誤分析
第一階段的“比”字句習得偏誤分析,主要通過留學生的作業(yè)、作文以及測試等收集語料,或者利用各類相關語料庫,以中介語理論、對比分析理論和偏誤分析理論等為基礎,對“比”字句偏誤語料進行分類,并從母語負遷移、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學習策略和教材教學等內外兩方面分析偏誤原因。在研究對象方面,以留學生整體為主,也有少量針對不同母語背景的國別化研究,包括泰國、韓國和法國;以及少量針對特定水平留學生的研究,細分為初、中、高級等不同層次。
劉紅娟(2006)考察了留學生漢語比較句的習得偏誤,其中包含對“比”字句的偏誤分析。該文結合留學生的母語背景、學習策略、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材存在的不足等方面,探討了偏誤出現(xiàn)的原因。代雪曦(2006)則以北京語言大學中介語語料庫中提取的語料為主,輔之以留學生作業(yè)、作文等的語料,運用偏誤分析理論進行偏誤分析。該文還比較了漢語學習者與本族兒童“比”字句習得的差異,從句式角度進行深入分析。
在國別化方面,胡亮節(jié)(2006)收集了泰國南邦皇家大學和泰國東方大學學生的偏誤語料,針對泰國學生常用的六種比較句式,其中包括“比”字句,歸納了所出現(xiàn)的偏誤類型,并從漢泰語語序、語義等方面的差異對各種偏誤以及偏誤原因進行了分析。鄭巧斐(2008)則通過收集并對比40萬字的韓國留學生漢語中介語語料和100萬字的漢語本族語者語料,詳細考察了韓國學生“比”字句各句式的使用情況,發(fā)現(xiàn)韓國學生“比”字句各句式的出現(xiàn)頻次傾向與本族語者不完全一致,出現(xiàn)頻次與正確使用率也不一樣,并不完全符合“使用率高就說明難度低”的規(guī)律,因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該文還從表達需要和交際策略(過度使用和回避)兩方面分析了不同句式出現(xiàn)率高低的原因。
在水平差異化研究方面,徐振敏(2008)開展了針對歐美國家、特定水平留學生的“比”字句習得偏誤分析。該文以初級階段法國留學生為研究對象,從比較標記、比較項和結論項三個方面分析了偏誤類型,統(tǒng)計了具體的偏誤類型分布情況。黃雪(2009)則進行了針對不同水平韓國留學生“比”字句習得偏誤的對比分析。該文通過對比初、中、高水平學生的6種“比”字句式使用情況,發(fā)現(xiàn)不同水平的學生“比”字句習得并非隨著漢語水平的提高和知識的增多而越來越好,即初級階段容易出現(xiàn)的偏誤,高級階段也會出現(xiàn)。
此外,姜桂榮(2009)針對不分國別的留學生,將偏誤語料分為泛化偏誤、回避偏誤、雜糅偏誤和內部偏誤等4大類,對留學生“比”字句各下位句式的偏誤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該文還重點討論了“比”字句的否定問題,探討了“沒有”句和“不比”句在語義和語用上的不同。
進入第二階段后,“比”字句習得偏誤分析在數(shù)量上大量增加,研究對象的國別除了泰國、韓國和法國以外,還包括美國、日本、越南、蒙古國、印尼、肯尼亞以及中亞等國家和地區(qū),形成了以國別化研究為主的趨勢。同時,我國新疆維吾爾族等少數(shù)民族漢語學習者的“比”字句習得情況也開始引起關注。在研究深度上,不僅出現(xiàn)了對“比”字句中比較項、結論項、否定詞等偏誤進行更為細致的分析,而且出現(xiàn)了對某些特殊“比”字句的專門研究。
陸福玲(2011)以蒙古國留學生為對象,采用測試法和訪談法進行偏誤調查,將偏誤類型歸納為錯序、誤用、雜糅、誤加和遺漏等5大類,每大類又細分出小類。該文分析了偏誤原因,首先認為是蒙古語負遷移,包括語法形式、語法內容、語流音變等項目,對每一項進行了漢蒙對比分析。此外,錯誤類推(包括蒙古語和漢語構句和構詞規(guī)則類推)、回避難點、同素干擾等也是造成偏誤的原因。陳安泰(2011)則收集初級水平韓國學生的偏誤語料,從比較項、結論項、比較標記、比較點等角度細致分類分析了“比”字句的偏誤情況,并且在各大類之下又分有不同的小類,統(tǒng)計了各類偏誤出現(xiàn)的頻率,然后從“學”和“教”兩方面總結了偏誤產生的原因。
方曉敏(2015)在前人調查的基礎上,研究了留學生使用正確率最低的三種“比”字句,即“預設‘比字句”“不比句”“特殊‘比字句(一+量詞+比+一+量詞)”,并通過一些列實證研究分析了其主要的偏誤類型和偏誤原因。
(二)習得順序和言語加工策略研究
以習得順序和言語加工策略為主題的“比”字句專門研究,僅有3篇文獻。
朱云鳳(2008)以多元發(fā)展理論為基礎,從言語加工策略的角度對初、中、高級韓國留學生的23類漢語比較句的習得進行了考察,其中包括對“比”字句九種句式及其否定形式習得順序的考察。在言語加工策略方面,該研究發(fā)現(xiàn)初級水平學習者主要受目的語典型策略、后加成分附加策略、省略策略和置換策略等的限制;同初級相比,中級水平學習者還受插入策略和否定策略的限制;同中級相比,高級水平學習者還受到分用策略的限制。隨著新規(guī)則的逐漸習得,學習者不斷擺脫前面的言語加工策略的限制,逐漸進入新的習得階段。在習得順序方面,該研究采用蘊含量表排序、相關分析和聚合分析等方法,將韓國留學生的“比”字句習得過程劃分為存在蘊含關系的6個習得階段。研究認為,不同級別韓國學習者的習得過程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體現(xiàn)了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
常曉偉(2013)采用蘊含量表排序、相關分析和聚合分析等方法,考察了初、中、高三個級別的泰國漢語學習者比較句(含“比”字句11種句式)的習得順序,并劃分為5個階段,發(fā)現(xiàn)其總體特點表現(xiàn)為在結構和語義上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該文還將該順序分別與對外漢語教學大綱和相關教材對“比”字句的語法項目的編排做了對比,指出了大綱和教材存在的問題。王瑞烽(2015)以多元發(fā)展模式為理論基礎,通過編制測試卷收集了中級水平美國留學生的9類“比”字句句式的中介語語料,探討了“比”字句的言語加工策略。王瑞烽通過蘊含量表和聚類分析,將“比”字句9種句式的習得大致劃分為5個階段。
(三)研究方法
漢語“比”字句習得研究,一般可采用以定性為主和以定量為主兩種方法。在兩個不同的研究階段中,研究方法的變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的水平和發(fā)展趨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47篇論文在主要研究方法上的分階段分布及變化趨勢(見表2)。
表2顯示,在47篇論文中,主要采用定量方法,占66.0%,具有明顯優(yōu)勢,而采用定性為主的,則為34.0%。
從不同階段的變化情況來看,第一階段方法單一,在12篇論文中,僅有1篇以定性為主,其余均以定量為主,顯示出一枝獨秀的態(tài)勢。第二階段則出現(xiàn)了研究方法的多樣化,定量為主的方法雖仍較多采用。占57.1%,但已明顯下降;定性為主的方法則明顯增加,占42.9%。
三、結語
近10年來,漢語“比”字句習得研究經歷了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在研究對象上,從留學生總體,發(fā)展到針對不同國別、不同水平的學習者。語料來源日益廣泛,既有中介語語料庫,也有學生的作業(yè)和作文;既有書面語材料,也有鮮活的口語材料;既有測試調查,也有訪談調查等。
在偏誤分析方面,目前對偏誤的描寫總體上朝著越來越細致的方向發(fā)展。但在偏誤原因的分析上,基本上還停留在比較粗淺的階段,往往概括為母語負遷移、目的語負遷移、學習(交際)策略、教學(教材)的不足等4大原因,并形成了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套路。因此,不少論文盡管研究對象不同,研究方法有異,但在分析偏誤原因時,卻往往先入為主地一律歸結為這4大原因,顯得簡單化和主觀化,根本無法深入分析,無助于實現(xiàn)偏誤分析的目的。我們認為,偏誤的原因涉及學習者的生理、心理、性格和情感等因素,而每個學習者又是獨特的個體,因此是一件復雜的事情,并非條條框框的幾條原因就可以解釋清楚的。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論文在偏誤分析之余,還熱衷于提出“教學對策”(也稱為“教學啟示”“教學建議”等),以顯示其研究的“應用價值”。然而,在偏誤原因尚未得到深入分析的情況下,那些所謂的“對策”難免泛泛而談,而且同樣形成了“萬能”的套路,因而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足。
因此,即便是在“比”字句偏誤分析最為繁榮的第二階段,真正有價值的論文也并不多見,其“繁榮”主要體現(xiàn)在數(shù)量上。上文提到,第二階段伊始,論文數(shù)量連續(xù)兩年猛增到10年間的最高峰,出現(xiàn)了一股研究熱潮,但從第三年開始卻出現(xiàn)了連續(xù)的下降趨勢。這一現(xiàn)象說明,之前的“繁榮”可能只是一種假象,而近3年的連續(xù)下降,則可能是“泡沫”破滅之后的理性回歸。
與偏誤分析的繁榮相比,習得順序和言語加工策略研究則仍然少人問津?,F(xiàn)有的3篇論文描寫了留學生習得“比”字句的真實過程,對其內在的言語加工策略進行觀察與分析,從認知角度提出了對這一習得過程的認識與看法。在迄今為止的研究中,這是一種新思路、新方法,對漢語“比”字句的教學和測試都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我們認為,在目前偏誤分析數(shù)量有余而質量不足的情況下,加強習得順序和言語加工策略研究不啻為一條擺脫“比”字句習得研究領域發(fā)展困境的路徑。
鑒于目前該主題的研究對象僅涉及泰國、韓國和美國留學生,今后不妨延伸到其他國別留學生,并進一步針對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習者進行對比考察。另外,目前該主題的研究主要采用測試卷收集中介語語料,應用蘊含量表來橫向考察習得順序。建議今后可加強對中介語發(fā)展變化的關注和縱向追蹤研究,以及針對學習者深入分析的個案研究。
在“比”字句習得的研究方法上,定量方法始終占據(jù)主導地位,這與二語習得研究的學科特點有關。不過,研究方法如果過于單一,將不利于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和理論上的突破。因此,應研究方法的多樣性。
目前“比”字句習得的研究力量以高校的碩士研究生為主,這可能是整體研究水平難以提高的原因之一。我們期待今后有更多的專家學者參與進來,以促進該領域研究的健康、穩(wěn)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常曉偉.泰國漢語學習者比較句習得順序的研究[D].重慶:西南
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代雪曦.對外漢語“比”字句的學與教[D].成都:四川大學碩士
學位論文,2006.
[3]方曉敏.三種“比”字句的習得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碩士學
位論文,2015.
[4]胡亮節(jié).泰國學生漢語比較句習得偏誤分析[D].昆明:云南師范
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5]黃雪.韓國留學生“比”字句習得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2009.
[6]姜桂榮.基于“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的“比”字句習得研究
[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7]劉紅娟.留學生學習漢語比較句式的偏誤分析[D].天津:天津師
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8]陸福玲.對外漢語教學視野下的現(xiàn)代漢語“比”字句研究[D].
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9]王瑞烽.英語母語者“比”字句的言語加工策略研究[J].國際漢
語教學研究,2014,(1).
[10]鄭巧斐.韓國留學生比字句的使用情況考察[J].云南師范大學
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8,(3).
[11]朱云鳳.韓國留學生漢語比較句習得順序考察及言語加工策略
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盛玲玲 李柏令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中心 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