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義新++郭向清
一提起“教育”,往往有人把它同“枯燥無味”聯(lián)系在一起。特別是面對獨生子女的教育,更是難處百般。其實,教育是一種藝術,它應該是生動有趣的。這就要看教師是如何調(diào)動教育對象的感情,使自己要表達的觀點樂于被對方接受的。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我們采用了“巧比妙喻、寓教于樂、模擬辯論”的“趣味教育”方法,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一、“巧比妙喻”法
有人說,比喻是語言藝術中的藝術。的確,取喻明理有著神奇的誘發(fā)力,因為它能把精辟的論述與摹形擬象的描繪糅合一體的,用人們已知的去觸發(fā)求知的,用淺顯的去提示深邃的,能言盡理之深蘊,從而使道理更加形象化、通俗化,不但給人哲理上的啟迪,而且給人藝術上的美感。因此,在教育過程中,運用“巧比妙喻”方法,學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以身試法原本不在乎的做法,達到育人的目的。
例如,做操時要求學生做到快、靜、齊,可是總有個別學生任憑體育委員怎么喊,還是站不齊,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借一次上數(shù)學課給學生講“平行四邊形做高”的方法時,故意把虛線中的兩個點沒點齊,當時就有一名學生發(fā)現(xiàn)了立即指出來。教師便借題發(fā)揮,問他為什么不行,該生指出作高的虛線應該是與底面垂直的,我接著問:“做操時,如果有的學生不能和其他學生成一條直線,可以嗎?”學生聽后深思一會兒,然后紛紛說出不行的道理,特別是上操時不在意齊不齊的學生羞愧地低下了頭。雖是短短的幾分鐘,卻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以后再站排時,我再讓這幾名學生到排前看看站得齊不齊,以強化這些學生的集體意識,以點帶面使課間操秩序大有好轉(zhuǎn)。
這里,通過比喻寓教的方法,既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又達到了教育學生的目的,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教育方法。
二、“寓教于樂”法
寓教于樂,是把思想教育包含在娛樂活動之中的教育方式。寓教于樂,不僅可以調(diào)節(jié)、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使他們精神愉快,還可以使學生在美的享受和歡樂的氣氛中,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激勵斗志,對小學生更是種獨特有效的教育手段。
例如,班級里有一名學習上的學困生,總感覺自己不如別人,思想情緒非常悲觀,也很少在公共場所講話,整天無精打采,做什么事都沒有勇氣。在一次班會上,我拿來一本相冊,打開一頁放在講桌上,讓全班學生來看“聰明孩子”的照片,教室里沸騰了。我說:“依次上來看,不許說話?!睂W生帶著欣喜且傾慕的眼光去看,看后都會意地笑了。最后,我問大家:“看清楚沒有?”學生笑著齊聲回答:“看清楚了!”看到誰呀?其實都是他們自己!——原來相冊里是一面鏡子——每個學生都是“聰明的孩子”,他們都看到了自己的閃光點。從此,這名學生對自己有了新認識,各方面都相應得到發(fā)展,學習成績也有了極大提高。
三、“模擬辯論”法
模擬辯論,是把思想教育通過辯論會的形式,異中主同,逐步達成共識的一種教育方式。模擬是小學生的天性,辯論是小學提高認知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它能夠提高學生對是非問題的分辨能力,勝過教師的千言萬語,可以收到“事倍功半”的教育效果。
例如,有一個班級,上課時,有個別學生不聽別人回答問題,只顧自己小聲說話的習慣。針對這種情況,利用班會,列舉出許多條不傾聽別人意見的害處,效果仍然不佳。于是,就采用“模擬辯論會”形式,以“上課,是否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為題,讓正反的雙方展開答辯。開始,雙方各說各的理,反方的觀點是應該把想法告訴給同學,這是一種“友好”。后來,通過正方的假設推理戰(zhàn)勝了反方,使他們認識到“弊大于利”。從此,上課不注意傾聽別人意見的不良習慣得到徹底扭轉(zhuǎn)。這一做法,并沒有影響到學生上課發(fā)言、合作交流、質(zhì)疑問難的積極性。
總之,對學生的教育,不能只是空洞的說教,更不能是簡單粗暴的訓斥和體罰,而應使教育多一點兒趣味性,增加一點兒感染力。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有對學生愛的情感,有對學生愛的行動,有對學生愛的能力,有對學生愛的藝術,才會使受教育者接受,達到入腦、入耳、入心的效果。不過強調(diào)教育的趣味當然不是消極趣味,也不是唯有趣味性才能達到教育目的。如果要求張口必幽默,說理必比喻,言必講故事也不可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個“度”。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