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襯”字為源頭,以文獻為依靠,對“襯衫”“襯衣”詞義的發(fā)展軌跡作了一個梳理,以此來查考漢語大詞典對其作出的註解。
關鍵詞:襯;近身衣;註解
作者簡介:劉暢(1992-),女,漢族,四川省成都市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文字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上古漢語。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5--02
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同一個詞的意義也往往出現(xiàn)或多或少分化。詞典對詞語的解釋也會出現(xiàn)不是很準確的情形。本文就以“襯衫”、“襯衣”二詞來論述。
現(xiàn)代社會中流行的“襯衫”、“襯衣”,在漢語大詞典中是這樣解釋的:“襯(穿)在外衣里面的單上衣?!比欢⑽凑f明襯衣是否應該貼身,而且其實這種解釋對于現(xiàn)在來說并不是那么準確,因為現(xiàn)在很多人也是把襯衣直接當成外衣穿。那么“襯衣”這個詞的詞義如何從內(nèi)向外轉變的呢。
從古到今,表示近身衣的詞語有多種,先秦兩漢時就有“衵服”、“褻衣”等詞語。
從漢朝開始,“褻衣”一詞開始興盛,為近身衣的統(tǒng)稱?!墩f文解字》云:褻,私服?!抖Y記·檀弓下》:“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敬姜曰:‘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將有四方之賓來,褻衣何為陳于斯?”鄭玄注曰:“褻衣,非上服。”可見褻衣一個要點是不能出現(xiàn)在莊重場合的,只能私底下穿。
《說文》中沒收錄“襯”字,那“襯”字又大概是什麼時候出現(xiàn)的呢?《釋名疏證補·釋親屬第十一》:親,襯也,言相隱襯也。蘇輿曰:襯疑當儭釋親?!夺屛摹芬墩f文》云:“親,至也?!渡n頡篇》云:“親,愛也;近也?!薄兑磺薪?jīng)音義四》:“儭,且吝反,又義覲反。儭,至也;近也。又作“寴”,《說文》:“寴,至也,從宀親聲?!笔莾∨c親聲義并近。隱,痛也。相隱儭猶言相痛愛?!栋谆⑼āぞ抛迤吩疲骸耙患矣屑偌揖壑隙鵀橛H。生相親愛,死相哀痛?!奔创穗[儭之義。襯、儭形近易訛?!稄V雅·釋詁》:“儭,仞也?!庇八伪咀鲀。鞅窘宰饕r,其誤正與此同?!夺屆窞闁|漢劉熙所作。根據(jù)王先謙等人的疏證,“襯”為“儭”之形誤,因為無法確認其訛誤從何時開始,因此不能確定東漢時是否已經(jīng)有了“襯”字。
直接對其作出注釋的乃是南朝顧野王的《玉篇·衣部》——“襯,近身衣?!痹谶@之前,“襯”為何意呢?四部叢刊景明刊本的《呂氏春秋·第十四卷孝行覽第二》中高誘對“有從匹夫而報萬乘者”註解曰:豫讓是也。趙襄子兼土拓境,有兵車萬乘。豫讓為智伯報之,襄子髙其義而不殺豫讓,卒不止,終得斬襄子襯身之衣,然後就死也。這裡提到了不僅出現(xiàn)了“襯”字,還提到了“襯身之衣”,那“襯身之衣”究竟是什麼類型的衣物,高誘未指明。筆者檢索《戰(zhàn)國策》、《史記》等書,也只提到了豫讓擊衣而已,沒有說明是“襯身之衣”。這裡需要留疑。在高誘之前,蔡邕在《蔡中郎集·文集卷二》(四部叢刊景明活字本)中提到:“時服素棺,槨財周襯”。而《六臣注文選·卷第五十八》(四部叢刊景宋本)則是“時服素棺,槨財周櫬?!逼鋵嵧ㄟ^搜索可以發(fā)現(xiàn)在文獻中,“襯”、“櫬”二字經(jīng)?;煊?,但“櫬”出現(xiàn)的比“襯”早?!稘h語大詞典》解釋“櫬”為:“古時指內(nèi)棺,后泛指棺材?!薄墩f文》云:“櫬,棺也?!睓率侵苯影ぶw的,是“親身棺也”。從“近”這個意義上看,“櫬”、“親”是有聯(lián)繫的。櫬的外面還套著大棺,則櫬為內(nèi)棺?!皺隆本哂小袄铩薄ⅰ皟?nèi)”的含義。
語言是逐漸由抽象走向具體,有單調(diào)趨於豐富。“親”字出現(xiàn)的早,而且運用廣泛。文獻中往往把“親”解釋為“至也;愛也;近也”,“親”是一種抽象上的關係緊密。在此基礎上,“櫬”字出現(xiàn),以之表達親近尸體的內(nèi)棺這個義項。再接著發(fā)展,就出現(xiàn)了用來表示貼近活人身體的“襯”字?!俄n非子·卷四》(四部叢刊景清景宋鈔校本):因自裂其親身衣之裏以示君……。“親身之衣”也就是貼身之衣,這裡用“親”字而不是“襯”,可見先秦時“襯”字還未被分化出來。
《爾雅疏·卷第八釋草》中郭璞以“襯”直接為“櫬”注音,可以猜想在郭璞的時代,“襯”比“櫬”運用的更為廣泛,更為被大眾熟知。在南北朝以及隋唐時期,有了“襯身”一詞。該詞絕大部分大部分出現(xiàn)在佛經(jīng)中。如《四分律·卷第二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本):“若寒時正有一被,聽各內(nèi)著襯身衣得共臥?!薄斗ㄔ分榱帧ぞ淼谒氖摺罚ㄋ牟繀部懊魅f曆本):“泥洹僧為襯身之衣尊之如法?!币灿胁皇浅霈F(xiàn)在佛經(jīng)中的情況,如《禮記疏·附釋音禮記注疏卷第二十七》中孔穎達等人對“御者舉幾,斂席與簟,縣衾,篋枕,斂簟而襡之”這一句話的疏證。正義曰:“斂席與簟”者,斂此所臥在下大席,與上襯身之簟,又縣其所臥之衾,以篋貯所臥之枕也?!皵眶《e之”者,簟旣襯身,恐其穢污,故斂此細簟以襡韜之,言簟則韜藏,席則否。”簟因為要直接接觸身體,害怕被弄髒,所以要好好的收起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貼身之物是不適合出現(xiàn)在大眾場合的,除了不莊重這一原因外,還有就是為了免遭污穢。
因為“襯身”的使用率較高,慧琳的《一切經(jīng)音義·卷八十二》(日本元文三年至延亨三年獅穀蓮社刻本)就把“襯身”收入其中——“襯身,上初近反,最近身之白氎也?!薄皻邸笔且环N細棉布。那么這里有個疑問“最近身之白氎也”這個短語是對“襯身”這個詞還是僅僅只是對“襯”這個字作出的解釋?《一切經(jīng)音義》中還收錄了一個和“襯身”類似的詞——“襯體”。《一切經(jīng)音義·卷第六十三》記錄到:“襯體,上初覲反,《考聲》云:襯藉也。親身衣也。從衣,親聲?!睆倪@而可以清楚的看出,這一條只是對“襯”字作出了注解,那么“襯身”那一條解釋也應該只是解釋了“襯”字。顯而易見,“襯”本是一個名詞,在與其他詞結合中具備了動詞性質(zhì),如“襯身”、“襯體”中的“襯”就應該解釋靠近、貼近。“襯身”、“襯體”往往與衣物名搭配。比如,唐代張讀《宣室志·卷十》(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婦以襯體紅衫及金釵一雙贈別,曰:‘若未相忘,以此為念?!薄耙r體紅衫”即貼身衣物,愛人離去,婦人贈與貼身之物顯其情誼。宋李昉《太平廣記·卷六十八女仙十三》(民國景明嘉靖談愷刻本):“解衣共臥,其襯體輕紅綃衣似小香囊?!鼻迩剞ヌ铩段宥Y通考·卷二百二十賓禮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就很明確的提到:“古人之衣,內(nèi)有襯身單衫及襦袴,皆褻衣也?!币虼恕耙r身”、“襯體”同衣物搭配表示的就是內(nèi)衣。
那麼襯直接和“衫”、“衣”結合組成的“襯衫”、“襯衣”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先來看看“衫”字《說文》云:衫,衣也?!夺屆枳C補·卷五》(清光緒二十二年刊本)中則描繪了其樣式:衫,畢沅曰:“此俗字,《說文》新附字乃有之?!避弦?。芟末無袖端也。畢沅曰:“蓋短袖無袪之衣,故曰芟末無袖端?!薄冻鯇W記》引作衣無袖端也,茲不從葉德炯曰衫,亦名偏襌,《方言四》偏襌謂之襌襦,郭注即衫也。
與“衫”搭配的詞語有很多,有“汗衫”、“衫子”、“布衫”等。而且“衫兒”、“小衫”指的就是貼身衣物。馮夢龍在《古今小説》卷一(明天許齋刻本)中就寫道:“這件衫兒,是蔣門祖?zhèn)髦铮钐烊舸┝怂鍥鐾腹恰?。又說:“陳大郎有了這珍珠衫兒,每日貼體穿著?!?/p>
從宋代開始,“襯衫”開始流行。宋孟元華《東京夢話錄·車駕宿大慶殿》(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兵士皆小帽,黃繡抹額,黃繡寛衫,青窄襯衫?!段淞峙f事·卷之二》:“上御集英殿折號唱進士名,各賜緑襴袍白簡黃襯衫?!笨梢娺@裡“襯衫”指是並不是貼身衣物,它不具備近身物的私密性。陸遊《家世舊聞·卷上》(民國景明穴硯齋鈔本):衫袍下冬月多衣錦襖,夏則淺色襯衫。這樣看來“襯衫”是一種穿在衫袍這樣外衣下的一種輕薄的衣物。與《漢語大詞典》的註解相似。清李寳嘉《官場現(xiàn)形記·卷三十六》(清光緖上海世界繁華報館本):“此時六月天氣正是免褂時候,師四老爺下得車來,身上穿了一件米色的亮紗開氣袍竹靑襯衫?!边@裡的“褂”指的是外套,外套裡面搭襯衫,天氣熱時,就脫掉外套單穿襯衫,和我們現(xiàn)在的穿法沒什麼兩樣。
再來看看“襯衣”。唐釋法藏《華嚴傳·卷三》(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本:“從小至老,襯衣足靺,竝自縫洗。”明人偽托五代何溥所撰《靈城精義·卷上》(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若襯與貼不同,貼不分二件,襯猶分二件也。如所稱襯衣之樣,實是二物而又相依?!泵魅思热灰院武咧麃碜珜懘藭?,那麼此“襯衣”應是五代時期的“襯衣”。“貼”和“襯”對舉,澤五代時期的“襯衣”應該是一種貼身的衣物,而且可能類似于現(xiàn)代生活中那種兩件套的衣物形式。南宋施元之在《施注蘇詩·卷三十六詩四十八首》(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注曰:“今注中單,襯衣也。漢髙祖始改名汗衫?!痹谀纤危r衣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中衣。元李志常《長春眞人西遊記·卷下》(明正統(tǒng)道藏本):衣則或用白氎,縫如注袋。窄上寬下,綴以袖,謂之襯衣。男女通用。車舟農(nóng)器制度,頗異中原?!堕L春真人西遊記》記載的是丘處機師徒等人前往西域的過程,這裡“襯衣”指的不是中原的“襯衣”??雌淇钍剑@種有別于中原的“襯衣”直接外穿也沒什麼問題。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一回》(明容與堂刻本):口裡說著,一頭鋪被,脫下上截襖兒,解了下面裙子,袒開胸前,脫下截襯衣?!端疂G傳》描寫的是北宋末年發(fā)生的故事,因此該文本中的“襯衣”也應該是北宋末年的樣式,“脫下截襯衣”也表明當時“襯衣”可能由兩件衣物構成,穿在外衣裡面。明李樂《見聞雜紀·卷二》(明萬曆刻清補修本):先生冠帶岀見,然自員領以內(nèi)絶無襯衣,瑩然一玉體也。因為先生沒穿“襯衣”,所以能直接從外衣的領子中看到裸露的身體,該文本“襯衣”應該指的便是貼身穿的衣物,在外衣裡面?!督鹌棵贰ぞ砥摺罚鞒绲澘瘫荆骸八袢詹淮┻@一套,分付我教問你要那件玄色 □金補子絲布員領玉色襯衣穿?!币r衫也是極具設計感的。清李寳嘉《官場現(xiàn)形記·卷二十九》(清光緖上海世界繁華報館本):“原來袍子襯衣裏面穿的乃是一件粉紅汗衫。”這裡襯衣裡面還有汗衫,襯衣仍是一種中衣。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清光緖四年京都聚珍堂活字印本):“見那人約略不上三十歲,穿著件棗兒紅的絳色棉襖,套著件桃紅襯衣,戴著條大紅領子……”這里“襯衣”套在了棉襖外面,應該類似褂子?!秲号⑿蹅鳌さ诙亍罚骸爸灰娔翘┮患~白的百蝶襯衣兒套一件絳色二個五蝠捧壽織就地景兒的氅衣兒?!庇钟小秲号⑿蹅鳌さ谒氖亍罚骸耙娝髦鴿M簪子的鈿子穿一件紗綠地景兒襯衣兒套一件藕色緙絲氅衣兒罩一件石青繡花大坎肩兒”同樣是襯衣,在同一本小說中就有不同的穿法。既保留了中衣這種穿法,也可以套在棉襖外。
綜上, 從“襯”到“襯身”“襯體”再到“襯衫”、“襯衣”,大致軌跡是經(jīng)歷了一個從內(nèi)向外,從貼身到不一定貼身的一個過程?!耙r”的出現(xiàn)與“櫬”字相關。二者音近意通,在文獻中經(jīng)?;煊?。從南北朝開始,“襯身衣”、“襯身之衣”、“襯身”“襯體”這些用法大量出現(xiàn),指的就是近身衣,是直接著貼身體的?!耙r衫”、“襯衣”從宋代時開始出現(xiàn),通過文獻可以看出這種類型的衣物可以直接貼著身體,也可以不貼(內(nèi)有汗衫之類的衣物),最早還可能是兩件套的形式,一般穿在外衣裡面,可以出現(xiàn)在莊重場合(如《武林舊事》中在集英殿上賞賜進士襯衫)。到了清代,特別是晚晴,襯衫、襯衣的穿法更是多了起來,並不只是“襯(穿)在外衣里面的單上衣”,應該說是和我們現(xiàn)代的沒什麼兩樣。
參考文獻:
[1]畢亦癡.從覆體部位談褻衣[J].文藝爭鳴.2011.
[2](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
[3]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