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給”字結構NP1+V+給+NP2+NP3象征關系研究

      2016-05-06 04:07:59王鑫河南大學外語學院河南開封475001
      安陽工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王鑫(河南大學外語學院,河南開封475001)

      ?

      “給”字結構NP1+V+給+NP2+NP3象征關系研究

      王鑫
      (河南大學外語學院,河南開封475001)

      摘要:在認知語法的理論框架下研究“給”字結構“NP1+V+給+NP2+NP3”的象征關系發(fā)現,“給”字結構“NP1+V+ 給+NP2+NP3”和其語義結構“施事+動作+與事+受事”之間的象征關系是通過“自主/依存聯結”實現的。運用“新自主/依存聯結”分析模型分析了“NP1+V+給+NP2+NP3”的語義合成過程,以期對其語義建構機制做出合理的解釋。

      關鍵詞:NP1+V+給+NP2+NP3;象征關系;語義建構

      “給”字句是漢語中非常特殊的一種句式,它有多種變體,充分體現了漢語句式的靈活性,NP1+ V+給+NP2+NP3是其中的一種重要類型。

      “給”字句在語言學的研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梳理相關文獻,我們發(fā)現以往對“給”字結構NP1+V+給+NP2+NP3的研究散見于“給”字句的研究之中,主要包括:朱德熙(1979)認為大部分出現在NP1+V+給+NP2+NP3結構中的動詞的詞匯意義中都包含一個共同的語義成分——給予。他將“給予”描述為:1)存在著“與者”(A)和“受者”(B)雙方;2)存在著“與者”所與亦即“受者”所受的事物(C);3)A主動地使C由A轉移至B。袁明軍(1997)把進入“V給”的動詞按照語義特征分成三類,分別是[傳遞]、[給予]和[位移],并各自細化為四個語義因子(房曉蓓,2010)。沈家煊(1999)從句式的整體意義出發(fā)對“給”字句進行了闡釋,指出,一個句式是一個完形,即是一個整體結構。他將“給”字結構NP1+V+給+NP2+NP3的句式意義解釋為“惠予事物轉移并達到某終點,轉移和達到是一個統(tǒng)一過程”。周長銀(2000)以Larson(1988)中的Larson殼為句法推導基礎,從句式轉換的角度對現代漢語的“給”字句進行了研究,認為“給”字結構NP1+給+NP2+NP3的生成需要根據Larson中的重新分析規(guī)則,將Larson殼中的內層V’重新分為V后再作動詞提升才可完成。劉丹青(2001)以語言類型學的理論為依托考察了漢語給予類雙及物結構,認為“V給”句因“給+與事”直接插在動詞和直接賓語之間而背離了觀念距離象似性原則,這點又由“給”的介詞性弱化而得到補償;延俊榮(2003)證明了“V給”的語義屬性,然后討論了“V給”的引申途徑;房曉蓓(2010)把“V給”句的動詞分為六類,歸納出了主語NP1、NP3和NP2的分類及語義特征并考察了“V給”句的句式特征。

      縱觀以前的研究,我們發(fā)現,對“給”字結構NP1+V+給+NP2+NP3從傳統(tǒng)的句法-語義描寫的角度開展得較多,從認知角度開展的研究尚不多見。誠然,先前的研究深化了我們對“給”字結構NP1+V+給+NP2+NP3的句法、語義結構的認識,對我們今后的研究有重要的價值和啟發(fā)意義。然而,傳統(tǒng)的句法-語義描寫法給動詞分小類的做法忽略了構式的整體意義,“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只重視該結構的整體意義固然具有較強的概括性卻又對結構中各組成成分的貢獻重視不足。此外,生成語法認為,該結構式是從某種原始的底層結構轉換而來的觀點,未能認識到該結構獨立存在的價值。關于結構NP1+V+給+NP2+NP3的研究,有些方面還是懸而未決或者鮮有論及。比如該結構中的各個要素NP1、V、給、NP2和NP3是如何構成一個整體的?或者說,該結構中的各個成分是如何聯接成一個語義完型的?這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較大的探討空間。

      一、NP1+V給+NP2+NP3的句法結構特征

      從句法上看,1)主語“NP1”一般由代詞或者名詞充當,“V給”是謂語部分,V由及物動詞充當,多為單音節(jié)詞,如“賣”“送”“寄”等,也有少數雙音節(jié)詞,如“貢獻”“贈送”等,間接賓語“NP2”一般由名詞或者代詞充當,直接賓語NP3常常采用“數+量+名詞”的形式。2)“NP1”和后面的成分偶爾可以用逗號隔開,如①;也可以加一些修飾性成分,如②中的“從費城”和③中的“還珍重地”。3)“V給”后可以加體助詞“了”。外在的體助詞“了”是對事件“有界性”的加強(延俊榮,2003),如④。4)當“V”是本身含有“給予”義的動詞時,“給”可以省略,例如⑤。(文中語料均來自北京大學CCL語料庫)

      ①有一個素不相識的讀者唯恐本書夭折,寄給我兩千元錢。

      ②美國朋友從費城[寄給]鄭小瑛一張當地載有紀念這位老人文章的報紙。

      ③布托夫人還珍重地送給我一本她的專著。

      ④朱棣看罷圖、表很高興,下令賜酒賞錢,還送給了廖均卿50斤魚、50斤豬肉。

      ⑤老金說:“我送你們一副對聯:上聯是‘梁上君子’,下聯是‘林下美人’?!?/p>

      二、NP1+V+給+NP2+NP3語義特征

      NP1+V+給+NP2+NP3的語義結構可以大致描寫為“施事+動作+與事+受事”。

      1)施事“NP1”一般指人,有時也可以指轉喻的人,如機構等,如⑥。與事“NP2”只能是人,或轉喻的人,如⑦。受事“NP3”一般指物,可以是具體的物,如⑧;也可以是抽象的物,如⑨。

      ⑥一汽以很低的價格[賣給]他這部車。

      ⑦國家加快退還給企業(yè)應退的增值稅。

      ⑧送給我們一包關于周公的書。

      ⑨或是他的家庭遺傳給他當時戰(zhàn)爭所造成的某種心理缺陷。

      2)謂語部分“V給”。出現在“V給”中的V的原型是給予類動詞“賣”類。此外,非給予類動詞:“寄”類“寫”類和“炒”類也可以出現在該結構中。事實上,從典型的給予動詞到典型的非給予動詞這兩端之間是一個連續(xù)統(tǒng)(沈家煊,1999:96)?!癡給”的“給予”義主要來自動詞“給”,“V”只是“給予”的方式或途徑(嚴俊榮,2003)。例如在“他送給我一本書/小王賣給他一輛車”中,“送”和“賣”都只是“給”的方式(邵敬敏,2009:2)。

      延俊榮(2003)將NP1、NP2、NP3和“V給”的語義特征分別描述為[+有生性][+自主性][+使因性]、[+有生性][+終點性]、[+受動性][+位移性][+自立的] 和[+方向性][+終點性][+途徑性]。

      3)NP1+V+給+NP2+NP3的構式義。構式語法認為,構式是形式和意義的對子。一個構式的構式義是一個完型,不是構式各成分意義的簡單加合。(Goldberg, 1995:2)需要指出的是,說一個構式的構式義不是其組成部分的簡單相加,并不意味著構式的構式義與其組成成分的意義毫不相干。相反,一個語言表達式的語義就是通過動詞的語義和構式的語義相互作用生成的(牛保義,2015: 17)。構式與動詞存在著互動。按照構式語法的思想,本文認為,“給”字結構NP1+V+給+NP2+NP3的語義是構式和動詞“V給”的語義相互作用的產物。

      構式NP1+V+給+NP2+NP3的意義離不開“V給”等各組成部分的貢獻,但該構式的意義又不是這些組成部分的簡單相加。該構式是雙賓語句的一個次類,根據構式語法中動詞和構式的互動觀,結構NP1+V+給+NP2+NP3的構式義為“NP1通過動作V的方式或途徑致使NP2收到NP3”。

      三、NP1+V+給+NP2+NP3的象征關系分析

      認知語法認為,語法是象征性的(symbolic),語法是語義內容的象征化(Langacker,1987:12;牛保義,2008:3)。一個象征單位是音位結構和語義結構組成的,音位結構同語義結構是象征關系?;谶@一理論指導,我們可以將NP1+V+給+NP2+NP3看作是一個象征單位,其象征關系如圖1所示。

      圖1構式NP1+V+給+NP2+NP3的象征關系

      圖1讀作,“給”字結構NP1+V+給+NP2+NP3中,句法成分NP1、V給、NP2和NP3分別象征語義成分施事、給予、與事和受事,同時,句法合成結構NP1+V+給+NP2+NP3象征著語義合成結構“施事+給予+與事+受事”。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給”字結構NP1+V+給+ NP2+NP3的句法結構和語義結構之間是怎樣建立起象征關系的呢?根據認知語法的理論,概念化是一個認知過程,是認知過程所表現出的某個(些)規(guī)律或特征。一個語言表達式的句法結構形式正是這樣的認知規(guī)律和特征在語言中的投射(牛保義,2008:4)。按照這一指導思想,我們嘗試運用“新自主/依存聯結(autonomous /dependency alignment)分析模型”來探討“給”字結構NP1+V+ 給+NP2+NP3的認知規(guī)律和特征,以期對“給”字結構NP1+V+給+NP2+NP3的句法結構語義功能之間的象征關系做出合理的解釋。

      (一)新自主/依存聯接分析模型

      根據Langacker(1987)認知語法的配價思想,牛保義(2010)對自主/依存聯接分析模型(2008)進行了改進和完善,建立了新自主/依存聯接分析模型(圖2)。

      圖2新自主/依存聯接分析模型

      該分析模型將一個合成結構表達式的生成過程表述為:在一個合成結構中,各成分的地位是不一樣的:有的是自主成分,有的是依存成分。在一個自主成分與一個依存成分聯結的過程中,依存成分D的語義凸顯一個次結構,提供一個闡釋位e;自主成分A的語義凸顯對依存成分提供的闡釋位進行闡釋,即二者建立對應關系。可以說,正是由于自主成分的凸顯和依存成分的凸顯在概念上的重合或對應,才使得一個合成結構成為一個完型。

      (二)NP1+V+給+NP2+NP3的語義概念化

      1. NP1+V+給+NP2+NP3的語義建構模型

      按照新自主/依存聯接分析模型,筆者認為“給”字結構NP1+V+給+NP2+NP3的語義建構依賴其組成成分之間的語義聯結。在該結構中,NP1、NP2和NP3是概念自主成分,動詞“V給”是概念依存成分?!癡給”凸顯一個圖式性射體和圖式性界標,提供兩個闡釋位。NP1語義凸顯對“V給”凸顯的圖式性射體進行闡釋,NP2對“V給”凸顯的圖式性界標進行闡釋。NP1和NP2的語義凸顯分別對應于“V給”的射體和界標,即NP1和NP2的語義凸顯分別同“V給”的射體和界標在概念上重合,三者整合成一個合成結構“NP1+ V+給+ NP2”。概念依存成分“NP1+ V+給+ NP2”凸顯一個圖式性的界標,NP3的語義凸顯對“NP1+ V+給+ NP2”的圖式性界標進行闡釋并在概念上重合,二者聯結成合成結構“NP1 +V+給+NP2 +NP3”?!癗P1 +V+給+ NP2 +NP3”繼承“V+給”的語義凸顯,將NP1、NP2 和NP3分別識解為““施事”“與事”和“受事”論元。這一分析過程如圖3所示。

      圖3 NP1+V+給+NP2+NP3的語義聯結模型

      (二)NP1+V+給+NP2+NP3的語義建構實例分析

      ⑩宋教仁回鄉(xiāng)探母時,袁(袁世凱)送給宋教仁一張50萬元支票,也被宋退還。

      按照上面的分析模型,依存成分“送給”凸顯一個次結構射體和一個次結構界標,提供兩個闡釋位。自主成分“袁世凱”凸顯一個次結構“有能力實施‘送’行為的實體”,將“送給”凸顯的射體闡釋為“一個稱為‘袁世凱’的,有能力實施‘送’行為的實體”。同時,自主成分“宋教仁”語義凸顯的一個次結構“有能力接受‘送給’行為的實體”將“送給”凸顯的一個次結構界標闡釋為“一個稱為‘宋教仁’的,有能力接受‘送’行為的實體”。自主成分“袁世凱”的語義凸顯對應于依存成分“送給”凸顯的次結構射體,或者說自主成分“袁世凱”的語義凸顯與依存成分“送給”凸顯的次結構射體在概念上重合,“宋教仁”的語義凸顯與依存成分“送給”凸顯的次結構界標在概念上重合,三者整合為合成結構“袁世凱送給宋教仁”?!霸绖P送(給)宋教仁”作為依存成分,凸顯一個次結構界標,即送給的是什么。自主成分“書”的語義凸顯“有封面、封底和內容、可以被購買、贈送、閱讀等的實體”將“袁世凱送給宋教仁”凸顯的次結構界標闡釋為“有封面、封底和內容、可以被購買、贈送、閱讀等的實體”。自主成分“書”的語義凸顯對應于“袁世凱送(給)宋教仁”的次結構界標,二者整合成合成結構“袁世凱送給宋教仁一本書”。這一合成結構繼承“送給”的語義凸顯,將“袁世凱”“宋教仁”和“書”分別識解為“施事”“與事”和“受事”論元。上面的分析如圖4所示。

      圖4“袁世凱送(給)宋教仁”的語義聯結

      又如,

      在該結構中,“舒婷”“你”和“信”是概念自主成分,“寫給”是概念依存成分。按照自主/依存聯接分析模型,“寫給”凸顯一個過程,提供了兩個闡釋位:射體和界標,即寫的人和寫的東西。自主成分“舒婷”凸顯的次結構“有能力寫的實體”和“信”的凸顯“可以被寫的實體”分別對“寫給”提供的射體和界標進行闡釋,即“舒婷”凸顯的次結構“有能力寫的實體”和“信”的凸顯“可以被寫的實體”分別對應于“寫給”提供的射體和界標,從而構成下層合成結構“舒婷寫給一封信”;“舒婷寫給一封信”作為依存性成分,凸顯一個次結構界標:接收所寫信件的人。“你”的凸顯的次結構“一個能夠接受信件的人”對這一界標進行闡釋,從而構成合成結構“舒婷寫給你一封信”。這一合成結構繼承“寫給”的語義凸顯,將“舒婷”“你”和“信”分別識解為“施事”“與事”和“受事”論元,表示“施事+動作+與事+受事”的動作關系。上面的分析如圖5所示。

      圖5“舒婷寫給你”的語義聯結

      四、結語

      本文在認知語法配價理論的指導下,運用“新自主/依存聯結”分析模型對“給”字結構NP1+V+ 給+NP2+NP3的句法結構和語義結構之間的象征關系進行研究,發(fā)現“給”字結構NP1+V+給+NP2+ NP3的句法結構和語義結構之間的象征關系是通過自主/依存聯結實現的。結構NP1+V+給+NP2+ NP3的語義概念化是通過依存成分“V給”的語義凸顯的次結構和自主成分NP1、NP2和NP3的語義凸顯之間的對應或者概念重合實現的。這一發(fā)現表明,一個句法結構的語義和其組成部分的語義不是分離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牛保義,2008:6)。因此,我們要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結合起來,既要重視一個表達式的整體構式義,又要重視構式各組成部分對整體構式義的貢獻。只有這樣,才能對句子的合格性作出充分的解釋(沈家煊,2000:293)。

      參考文獻:

      [1]房曉蓓.“V給”句復合生成機制探索[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

      [2]劉丹青.漢語給予類雙及物結構的類型學考察[J].中國語文,2001(5):387-398.

      [3]牛保義.“知道的……不知道的……”是隱喻嗎? [J]外國語,2015(3):12-23.

      [4]牛保義.英漢語工具主語句的象征關系研究[J].外語教學,2008(1):1-7.

      [5]牛保義.新自主/依存聯結分析模型的建構與應用[J].現代外語,2011(3):230-236.

      [6]邵敬敏.從“V給”句式的類化看語義的決定性原則[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6)1-8.

      [7]沈家煊.“在”字句和“給”字句[J].中國語文,1999(2):94-102.

      [8]沈家煊.句式和配價[J].中國語文,2000(4):291-297.

      [9]延俊榮.給予句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3.

      [10]周長銀.現代漢語給字句的生成句法研究[J].當代語言學,2000(3):155-167.

      [11]朱德熙.與動詞“給”相關的句法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1980(1):173-182.

      [12] GOLDBERG A E.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13] 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I [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責任編輯:陳麗娟)

      作者簡介:王鑫(1981-),女,商丘寧陵人,河南大學外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認知語法的研究。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般研究項目“‘給’字結構NP1+V+給+NP2+Np3的認知語法研究”(項目編號:2015-QN-508);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項目“基于‘實踐共同體’的河南省農村初中英語教師隊伍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5-JSJYLX-005);河南大學第十五批教學改革項目“語料庫輔助的英語語法課教學模式改革實踐”的階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10-26

      中圖分類號:H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28(2016)01-0095-04

      法库县| 醴陵市| 蒙自县| 达日县| 九龙城区| 霍林郭勒市| 赤水市| 卓尼县| 定边县| 开阳县| 崇文区| 响水县| 屏东市| 汉中市| 玉田县| 金湖县| 白朗县| 印江| 新河县| 温泉县| 郧西县| 化隆| 定襄县| 三原县| 灵川县| 交口县| 平原县| 阳山县| 荆州市| 鄂尔多斯市| 桓台县| 湟源县| 柳林县| 南康市| 凤翔县| 乌海市| 胶州市| 泸州市| 涞源县| 长春市| 汨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