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方方
【摘要】課堂提問已不是單純課堂教學的一種方式,它已成為了一門獨特的藝術,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提問是為教學服務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正確把握有效提問的藝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 語文教學 有效提問
一、課堂提問的現(xiàn)狀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對提問還缺乏科學的認識,還不能有效地運用提問來達成高層次的教學目標,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課堂提問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課堂上,幾乎所有的教師都在運用提問,但并非所有教師的提問都是科學和有效的。有的問題范圍太廣,學生不知道從何入手;有的問題太長,往往使學生抓不住重點;有的問題沒有思考價值,偏重于機械的盲目記憶;問題和問題之間沒有組織性和系統(tǒng)性,想到什么就問什么。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的提問不注重藝術性,問題水平偏低。諸如“是不是”、“好不好”、“有沒有”之類的提問,表面上營造了熱烈的氣氛,實質上流于形式、華而不實,有損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有的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只偏重于結論,如“對不對”、“答案是什么”,而很少問“為什么”、“這個問題你是怎樣思考的”,不善于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而適當引導,學生的思維過程的缺陷得不到及時的糾正,思維水平難以提高。水平偏低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學生的思維水平。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之所以高耗低效,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提問主體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學生隨老師的意旨學習課文,用老師想聽到的話回答老師的問題,課堂上表面熱鬧,實際上無論是語言訓練還是思想感情陶冶都是沒有生命力的。偶爾有學生發(fā)問,也只是問問詞語解釋,句子含義之類沒有思維深度的問題。
期待時間是指一個問題被提出之后與由這個問題引起的回答之間的時間,大量研究揭示,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的期待時間平均只有1秒,如果一名學生不能迅速地思考問題,教師通常會重復剛剛提出的問題,或重新表述這個問題,要么就叫另一個學生來回答這個問題。教師留給學生組織答案的時間太少。一再如此,學生就失去了使他們的思路趨于完善的機會。
針對上面出現(xiàn)的問題,我們提出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師有效提問的研究”的課題,根據現(xiàn)在的實際情況,通過對提問的有效性研究,能極大地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水平的提高,更好地駕馭課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真正實現(xiàn)低負擔、高質量。
二、什么是有效提問
有效性提問是指提出的問題能使人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有計劃地、針對性地、創(chuàng)造性地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探究,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提問方式。
有效性的提問,既可以調節(jié)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又能促進師生有效互動,及時地反饋教學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從而大大地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1、問題具有針對性,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的設計,可謂是關系到閱讀教學組織成敗得失的一項重要工作。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積極動腦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探索的課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學生如果不動腦,怎能期望有收獲?能真正讓學生在心靈上觸動、在知識上領悟、在閱讀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問,而是一些精當?shù)木哂袉l(fā)性、針對性的提問以及答問后的討論、點撥。當前有些課堂提問抓不住課文的重點或教學的重點,有如蜻蜓點水,隔靴搔癢,無“綱舉目張”之效。教師教學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關鍵處著力,所提問題要突出課文重點或教學重點,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使問題擊中要害,使學生進入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狀態(tài)中。
2、問題具有探究性
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所提問題應有一定的探究性。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和靈活性。在學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問題后,教師還應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賦有探究性的空間,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一步去探究。課后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相關資料,學生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逐漸明確研究思路,并實施研究,對所獲資料進行分析、篩選、整理、加工,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新見解、新觀點,并撰寫個小論文、小調查,還可組織交流或舉行展示。通過開展“探究性教學”,一方面使學生們學得了很多科學知識和技能,但更為可貴的是使學生獲得了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yǎng)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前人經驗的同時,具有勇于突破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能力。這些獨特的思維過程,體現(xiàn)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獨特性和求異性。
3、問題具有開放性。
課堂教學實踐中,很多老師變過去“領著學生走向預設的教案”為“引著學生走向預設的答案”,“設籠子”,“下套子”,引著學生“鉆圈子”,為學生設計一條通往已定答案的小徑,想方設法讓學生沿此路徑去獲取答案,讓學生為認同答案而學習,為標準答案而思考。這樣的提問是無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課黨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具有開放性,盡可能突破“標準答案”的束縛,讓答案具有多元性,力爭引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結語:巴爾扎克曾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是問號。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用的一種相互交流的教學技能,是實現(xiàn)教學反饋的方式之一,是啟發(fā)學生思維的方法和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探索設計有效的課堂提問幫助學生走進文本,激發(fā)學生思維,開發(fā)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優(yōu)化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