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濤聚?王煒?李付濤
【摘要】 目的 探討胃癌肝轉移化療后進展的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68胃癌肝轉移化療后進展期患者均給予肝動脈灌注化療為主, 結合肝動脈腫瘤血管栓塞的介入治療的方法。介入用藥為阿霉素(ADM)或表阿霉素(EDI)、順鉑(DDP)或卡鉑(CBP)、5-氟尿嘧啶(5-FU)等。采用碘化油或超液態(tài)碘化油與MMC或ADM混合劑作為栓塞劑, 術中適當給予胃復安或樞丹。結果 全部患者經(jīng)治療后, 有效率79.4%。其中, 富血供有效率86.7%, 少血供有效率77.3%。給予全部患者觀察隨訪3年, 死亡11例, 患者介入治療后, 平均無進展生存期(FPS)為(5.1±1.1)個月, 平均總生存期(OS)為(17.8±2.1)個月。本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 未見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結論 采用介入治療胃癌肝轉移, 其臨床療效明確、安全性高, 是可靠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 胃癌肝轉移化療;介入治療;臨床觀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051
胃癌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 其發(fā)病率在我國位居第4位, 死亡率為第2位。胃癌肝轉移是其后期較為常見的一種轉移, 其治療困難, 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胃癌一旦發(fā)生肝轉移, 其發(fā)展迅速, 預后差, 5年存活率較低[2]。本組研究中, 回顧性分析胃癌肝轉移化療后進展的介入治療的效果, 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0年8月~2012年9月收治的68例胃癌肝轉移化療后進展期患者的臨床資料, 其中男42例, 女26例;年齡45~78歲, 平均年齡(59.4±4.7)歲;全部患者胃癌肝轉移均經(jīng)超聲及CT確診, 原發(fā)病灶經(jīng)胃鏡活檢證實。排除不能完成本組隨訪的患者。
1. 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給予肝動脈灌注化療為主, 結合肝動脈腫瘤血管栓塞的介入治療的方法。經(jīng)股動脈穿刺插管, 選擇性腹動脈造影及超選擇插管, 選擇性胃動脈造影及化療栓塞后再行肝動脈造影, 觀察肝轉移瘤的情況, 包括其在肝內大小、血供等情況, 超選擇性插管肝動脈, 給予化療藥物灌注及化療栓塞治療。介入用藥為ADM或EDI、DDP或CBP、5-FU;ADM或EPI、絲裂霉(NNC)、5-FU;5-FU、甲酰四氫葉酸鈣、DDP或CBP。ADM或EPI 30~50 mg, MMC 12~16 mg;5-FU 0.5~1.5 g;DDP 60~80 mg;CBP 200~400 mg;
甲酰四氫葉酸鈣10~200 mg。采用碘化油或超液態(tài)碘化油與MMC或ADM混合劑作為栓塞劑, 術中適當給予胃復安或樞丹。
1. 3 療效判定標準 完全緩解(CR):病變縮小>50%, 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減輕, 或接近消失。部分緩解(PR):病變縮小25%~50%, 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有效率=(CR+PR)/總例數(shù)×100%。
2 結果
全部患者經(jīng)治療后, CR 21例, PR 33例, 有效率79.4%。其中, 富血供15例, CR 4例, PR 9例, 有效率86.7%, 少血供53例, CR 17例, PR 24例, 有效率為77.3%。給予全部患者觀察隨訪3年, 死亡11例, 患者介入治療后, 平均FPS為(5.1±1.1)個月, 平均OS為(17.8±2.1)個月。本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 未見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
3 討論
胃癌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 肝轉移是其較為常見轉移, 由于肝臟的雙重血供, 肝轉移瘤主要由肝動脈供血等特點, 已發(fā)生肝轉移的胃癌為全身播散性疾病, 即使病灶可有效切除, 但仍需要接受系統(tǒng)治療[3]。
動脈介入治療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治療方法, 其通過將導管超選擇性插入到腫瘤動脈后, 以適當?shù)乃俣戎苯酉蚰[瘤內注入藥物, 提高腫瘤細胞濃度及其與藥物接觸的時間, 使靶動脈閉塞, 造成腫瘤組織發(fā)生缺血、壞死, 從而達到治療的作用, 以有效提高臨床療效[4]。
臨床研究指出, 動脈介入治療適用于胃癌、原發(fā)性或轉移性肝癌、多病灶轉移性肝癌且無法行切除治療。常見的采用介入藥物有5-FU、MMC、EPI、ADM、DDP、CBP等, 常用的動脈栓塞劑為碘化油、明膠海綿、藥物微球等。在治療上, 多采用聯(lián)合應用2種或3種藥物, 一次性給予大劑量注射, 3~4周重復一次。采用介入治療具有一定安全性, 多數(shù)研究指出, 在采用介入治療過程中, 未見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經(jīng)過30多年臨床實驗, 介入治療的療效是重要的衡量方法, 同時患者遠期生存率提高。臨床研究指出, 采用氟尿嘧啶介入治療1、2、3年生存率分別為100.0%、28.9%、9.6%, 平均生存時間為22.1個月。采用碘化油治療1、2、3年的生存率分別為100.0%、92.1%、83.2%。
本組研究中, 回顧性分析胃癌肝轉移化療后進展患者的介入治療, 其治療方案采用ADM或EDI、DDP或CBP、5-FU;ADM或EPI、NNC、5-FU;5-FU、甲酰四氫葉酸鈣、DDP或CBP。在給予治療后, 本組患者有效率為79.4%?;颊咧委熀?, 平均FPS為(5.1±1.1)個月, 平均OS為(17.8±2.1)個月, 與文獻基本一致。在對患者病灶血供情況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 富血供病灶患者的有效率為86.7%, 少血供病灶治療有效率為77.3%, 可見富血供的胃癌肝轉移治療略高于少血供的胃癌肝轉移病灶。在治療過程中, 未見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 表明介入治療具有一定安全性。
總之, 采用介入治療胃癌肝轉移, 其臨床療效明確、安全性高, 是可靠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劉鵬, 朱旭, 楊仁杰, 等. 72例胃癌肝轉移化療后進展的介入治療的回顧性分析. 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3, 22(9):742-746.
[2] 趙楚雄, 洪楚原, 梁國健. 胃癌肝轉移治療方法的探討. 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 2009, 9(9):1736-1738.
[3] 修乘波, 修成浩, 楊中勤. 胃癌肝轉移72例預后分析. 臨床醫(yī)學, 2012, 32(9):41-43.
[4] 李海偉, 魏宏, 羅婭紅, 等. 奧沙利鉑介入栓塞并留管灌注聯(lián)合替吉奧口服治療胃癌術后肝轉移的近期療效. 山東醫(yī)藥, 2014(16):64-65.
[收稿日期:20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