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耀儒
“秦腔字典”余懷恩
◎文/朱耀儒
你想知道古城西安有多少秦腔院團嗎?你就去問余懷恩;你想知道陜西秦腔有多少流派嗎?你就去問余懷恩;你想知道某一本秦腔戲演繹的是什么故事嗎?你就去問余懷恩;你想知道秦腔名演員的藝名嗎?你就去問余懷恩;你想知道折子戲《放飯》《賣畫劈門》的本戲叫什么嗎?你就去問余懷恩;你想知道秦腔界有多少父子、兄弟、伉儷嗎?你就去問余懷恩……總之,凡是有關秦腔的所有問題,你在余懷恩那里都會得到準確、完滿的回答。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余懷恩確實可以稱之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秦腔字典”。
余懷恩是什么人?為何可稱之為“秦腔字典”?概括地說,他是一位超級戲迷,是戲迷中的翹楚。他在《我與秦腔的六十年情》一文中,用秦腔唱詞的形式這樣介紹自己:“小老我本姓余祖籍長安,灞河北渭河南草民家園。自幼兒受父母熏陶感染,喜秦腔屈指算六十余年。為看戲周邊村我都去遍,為看戲我哪管路遠道艱。為看戲我不怕烈日炎炎,為看戲我何懼地凍天寒。”大約從十多歲開始,余懷恩就對秦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攢兩毛錢買張站票看戲,他就從早餐里省錢,兩分、三分地積攢,攢夠兩毛錢后就去擠在大人中看戲,常常一站就是幾個鐘頭,也不覺得累。每次看戲回去,他都樂呵呵地在家里哼唱秦腔。為此,父母常常說他“不務正業(yè)”。那時候,說起來也真有些奇怪,課本上的唐詩他不容易背熟,可聽一遍戲,就能清楚地記住大段的唱詞。
由愛看戲、學唱戲到想成為一個秦腔名角,是年幼的余懷恩憧憬的一個美夢。升初中那年,考完試后,余懷恩一個人偷偷跑到戲曲劇院培訓班去找“西北第一大凈”田德年。他對田德年說:“田伯伯,我想考劇團,跟你學唱戲?!碧锏履昕戳丝从鄳讯髡f:“你會唱戲嗎?”余懷恩點頭說:“會?!碧锏履暾f:“那你給我唱幾段聽聽?!庇鄳讯骶统藘啥?。田德年聽后覺得還有點戲味,有培養(yǎng)前途,但考慮到這孩子是自己來的,不知他家里人同意不同意,便對余懷恩說:“你唱戲可以,關鍵是要得到家里的同意?!庇鄳讯饕宦牨仨氁改竿?,心里一下子就涼了。說他“不務正業(yè)”的父母怎么會同意他去唱戲?所以,他只好怏怏不快地回家去了。
秦腔名角當不成,可對秦腔的熱情不減。上了中學后,余懷恩依然愛看戲。不過,此時看戲就不是看熱鬧了,而是去學習和思考戲劇中表現的知識和道理。通過看戲,他懂得了忠孝仁義,懂得了禮儀廉恥,懂得了勇猛剛強,懂得了純樸厚道??傊?,看戲讓他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中學畢業(yè)后參加工作,無論是做公安干警,還是做人民教師,余懷恩一直關注著秦腔。他關注秦腔,不光是聽聽、看看,而是悉心收集有關秦腔的資料。六十年來,他登門拜訪秦腔名家,自拍和收藏劇照,考證秦腔名家的軼聞趣事。這些活動,讓他投入了近10萬元資金。回顧漫長的收藏之路,他激動地說:“秦腔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瑰寶,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陜西人民勞動之余抒發(fā)感情、愉悅身心的藝術表現形式,更是秦人內心深處無法割舍的故土情懷和重要的文化符號。我收藏這么多的秦腔劇照,就是希望將這些經典的劇目、文化以及凝結在其上的感情永久地留下來,讓它作為我們秦人的驕傲一代代傳承下去?!彼占那厍毁Y料具有豐富、珍貴、準確、完整、詳細等特點。你只要去看看他舉辦的《余懷恩秦腔老照片珍藏展》,就不能不為之驚訝和感佩了。
2012年,西安易俗社百年慶典期間,西安秦腔劇院、《大秦腔》編輯部合辦的《余懷恩秦腔老照片珍藏展》在易俗社老劇院隆重展出。一米寬、兩米高的60塊展板圍滿了易俗社的大院。整個展出共分七大部分:易俗社劇照、省戲曲劇院劇照、三意社劇照、尚友社劇照、地方劇團劇照、秦腔臉譜、秦腔重大活動紀念照、西安市秦腔劇院易俗社、三意社當今精英等。這些照片囊括了近百年秦腔四代人上千位名角的精彩瞬間。展出歷時20天,每天參觀者川流不息,絡繹不絕。不僅有大量戲迷前來觀看,許多秦腔演員和他們的家屬也都趕來一睹秦腔名角的風采。20天里,年逾古稀的余還恩親蒞現場,主動向參觀者解說。參觀者有的提出自己的見解,有的提出自己的希望,但無一不對余懷恩所做的大量收集工作熱情贊揚、真誠鼓勵。來自關中和山西、河南、甘肅、北京的戲迷對珍藏的近千幅照片贊不絕口,對余懷恩的收藏考證敬佩有加,都說他做了一件頗具功德的大好事。來自臺灣的青年學者曾柏豪更是心存景仰,言辭懇切。他離別時留下如此贈言:不知上輩子燒了什么高香,竟有幸遇上文化瑰寶!一位來自新加坡的朋友臨別時激動地說:“老余不簡單,為秦腔傳承作出如此巨大貢獻!”中央電視臺的黨政訓老師看了展出后留下“生丑凈旦演繹人間滄桑,唱念做打彰顯道德美丑”的佳句。
說起秦腔資料的收藏,余懷恩說,以前都是出于對秦腔的熱愛,只是愛看愛聽罷了,真正收藏也只是近二十多年的事。因為收集資料要花費許多時間,退休前哪有這么充足的時間?他說的不錯,退休后,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奉獻給了秦腔。作為《大秦腔》雜志的記者,省城各個院團和民間諸多秦腔班社的演出活動,省、市電視臺舉辦的各種秦腔大賽,都可見到他高大的身影。你只要看看他寫的那些文章,就不難知道他對秦腔是多么了如指掌了?!督夥徘昂笄厍荒械┖团贰段迨甏靼彩星厍幻前偃速潯贰肚厍幻业拿秩ぢ劇贰肚厍幻切挟斨儭贰肚厍话嗌缗c演員的藝名》《秦腔名家的小名》《說丑角大家》《把人物演活的秦腔名家》《趣說秦腔“三國戲”》《五十年代西安秦腔回憶》《秦腔名家“反串”趣談》《辛亥以來陜西多位老干部的秦腔逸聞》《西安易俗社名家譽稱》《易俗社百年稱謂和歷任社長》《陜西各地縣五六十年代名演三十家》。閱讀這些珍貴的文章,怎能不對余先生,肅然起敬?
余懷恩收集秦腔資料的最大特點是視野廣闊,范圍很大,不僅有省城的著名院團,也有關中各縣、市秦腔班社,甚至連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的秦腔資料他都收集了不少。他不僅收集了極為豐富的資料,也具有驚人的記憶力。和他說起省城著名劇社的歷史,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他說易俗社是辛亥革命后我國戲曲班社惟一將戲曲教育、學習文化、戲曲演出相結合的新型藝術團體。它成立于民國元年(1912年),原名“易俗伶學社”不久改為“陜西易俗社”,建國后才改為“西安易俗社”。從1912年到1949年,易俗社共培養(yǎng)了13期學生,計有600余人。新生入學時,名字中需有“中華民國易俗”次序中的一個字。這樣做是為了提高學生責任感和榮譽感,同時增強自信心。比如“中”字,就有王秉中、沈和中、劉毓中、高希中、劉建中、高符中等;“華”字就有王月華、楊啟華、雒秉華、宋上華、張詠華、宋仲華等;“民”字就有劉迪民、耿善民、張秀民、王靄民、王天民、馬平民等;“國”字就有劉秉國、孫省國、閻振國、趙晉國等;“易”字就有李可易、路可易、康頓易、楊天易、王保易、田疇易等;“俗”,就有劉箴俗、湯滌俗、楊令俗、閻振俗、朱訓俗、楊理俗等。易俗社建國后招收了14期學生,仍按社章規(guī)程起名,不同的是打破慣例,男女兼收,統一起名。易俗社造就了許多技藝超群的秦腔表演藝術家,各有拿手戲和輝煌時期。
余懷恩說他出生于“草民家園”,這是他謙虛的說詞。其實,他出生在一個革命家庭。他的父親余海豐早年參加革命,建國初曾任長安縣文教縣長,后來任民進陜西省委員會秘書長。余老先生喜愛文史和秦腔藝術,一生和許多秦腔名家都有交往。有了這樣得天獨厚的背景,這就為余懷恩采訪、收集秦腔資料提供了極大的方便。說到這里,余懷恩露出了欣慰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