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項新平
啞口背瘋
◎文/浙江·項新平
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下旬,農忙結束后,浙江永康及周邊一些縣市的好多村莊就開始著手方巖廟會的準備了。方巖廟會俗稱“迎案”或“打羅漢”,由祭祀胡公發(fā)展而來,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是永康城鄉(xiāng)乃至鄰近各縣市民眾的傳統(tǒng)盛大節(jié)日。
“啞口背瘋”為方巖廟會上的傳統(tǒng)表演節(jié)目,由女青年扮演瘋癱女,胸前系著裝扮成啞巴老漢的木偶,腰部前后圍著女子的假臀和兩只假腳(傳統(tǒng)為三寸小腳),下身著深藍布褲,腳穿白布襪和草鞋。整個造型乍看酷似一位老漢背著一位女子,意指苦命的瘋癱女,不能行走,家中父母亡故,只留下一位啞巴爺爺,兩人相依為命,到處流浪,乞討為生。
此節(jié)目一般由8至10位青年女子組隊。表演時,演員一步一彎身,走成各種陣式,邊走邊唱民間小調,以絲竹樂器伴奏。
清至民國時期,“啞口背瘋”表演在永康城鄉(xiāng)十分盛行,全縣人口較多的大村,每年參加方巖廟會,幾乎都有組織“啞口背瘋”表演隊跟隨羅漢班上方巖朝拜胡公大帝,并在沿途村莊表演,深受觀眾喜愛和歡迎。1953年,浙江婺劇團曾將這一節(jié)目加工整理,配上婺劇音樂,定名為《雪里梅》,參加華東地區(qū)戲曲會演,榮獲演出獎。
“啞口背瘋”已列為浙江省永康市級非遺項目名錄。
近年,農村文化豐富多彩起來,雖然“啞口背瘋”常在一些比較大的農村文化節(jié)等活動中出現,但由于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越來越多,“啞口背瘋”這些傳統(tǒng)的表演項目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有被其它更適合現代生活的節(jié)目所替代的趨勢。會表演的人員也越來越少,如不及時搶救就會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希望“埡口背瘋”這樣的傳統(tǒng)表演項目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讓更多的人能繼承它、傳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