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麗
(太原旅游職業(yè)學院,山西太原 030032)
?
從中西文化差異看山西旅游文本的翻譯
——以中國山西首屆一帶一路古城古鎮(zhèn)國際旅游文化節(jié)宣傳冊為例
張亞麗
(太原旅游職業(yè)學院,山西太原030032)
摘要:從中西文化差異角度看,中國山西首屆一帶一路古城古鎮(zhèn)國際旅游節(jié)宣傳冊文本中存在不少誤譯,結(jié)合糾正這些誤譯的具體實例,可以總結(jié)和探討旅游文本翻譯的方法和策略,從而為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促進山西旅游業(yè)的國際化發(fā)展提供些許幫助。
關鍵詞:文化差異; 旅游文本; 翻譯策略
山西旅游資源豐富,素有“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的美稱。[1]山西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云岡石窟、平遙古城、五臺山。山西寺廟道觀薈萃,其中五臺山寺廟群、華嚴寺、懸空寺、云岡石窟、永樂宮、關帝廟均是中國傳統(tǒng)宗教佛教、道教的圣地。山西的平遙、磧口、喬家大院等古城古鎮(zhèn)展現(xiàn)了特有的地域傳統(tǒng)文化。為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zhàn)略,加強與“一帶一路”區(qū)域國家和地區(qū)的旅游合作,進一步加大山西省古城古鎮(zhèn)旅游資源的宣傳推廣,2015年8月28日,山西省旅游局在太原煤炭交易中心舉辦了中國山西“一帶一路”古城古鎮(zhèn)國際文化旅游推介會。大會邀請了英國、德國、法國等11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境外旅行商,法國普羅萬古鎮(zhèn)、麗江古城、鳳凰古城等16個知名古鎮(zhèn)負責人及山西省各大旅游景區(qū)負責人共約400多人參加了此次推介會。推介會上,筆者作為駐場翻譯搜集了山西各個古城古鎮(zhèn)旅游景點的宣傳資料,仔細閱讀后,發(fā)現(xiàn)資料中存在許多因中西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譯現(xiàn)象。存在這種情況,不僅不能達到交際與交流的目的,甚至會影響對外宣傳的效果。
一、中西文化差異產(chǎn)生的根源
英國人類文化學之父愛德華·泰勒曾指出:“文化是一種復雜的整體,其包括知識、信仰、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其余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盵2]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和漢語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礎上的兩種語言,因此顯示著各自不同的社會習俗和歷史積淀。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自古以來是典型的大陸農(nóng)耕文化,而以英語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則是海洋商業(yè)文化。[3]在思想上,中國以儒家學說為中心,強調(diào)天人合一,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而西方文化是希臘文化、羅馬文化、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新教文化以及現(xiàn)代文化揉合在一起的有機整體,[4]強調(diào)天人對立,征服自然。在宗教上,中國文化包含有一些道教和佛教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與觀念。而西方則多數(shù)人信仰基督教,《圣經(jīng)》思想幾乎主宰著所有的精神領域。東西方文化淵源的不同導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
二、由于中西文化差異引起的誤譯
各民族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種族淵源、歷史變遷、宗教信仰、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等的差異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與價值觀。[5]民族文化的不同導致人們對同一事物、同一事件有著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因此,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在實現(xiàn)語言轉(zhuǎn)換的同時,一定要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盡量實現(xiàn)語言對等,順利完成交際任務。本次推介會上的旅游宣傳資料中存在以下誤譯。
(一)由于典故、習語的差異引起的誤譯
山西擁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積累沉淀了大量的歷史典故、習語民謠等。這些歷史典故習語等在中國基本家喻戶曉,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有些典故和習語不是單從字面翻譯就能理解得了。比如,由山西省旅游局提供的宣傳冊中有一段介紹平遙古城民宅特點的文字。
原文:One of the Ten Strange Customs in Pingyao Ancient City is the half covered houses.The most popular saying is “Four flows of water running to the hall” or “Nourishing water won’t flow to the farmland of others”.
中國人非常講究風水,在堪輿學中,水為財,水深民必富,因此有“四水歸堂”、“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說。但是在西方,水就是人們?nèi)粘5纳畋匦杵?,根本不會?lián)想到“財”,更不會看懂上面的翻譯,達不到交流的目的。再比如,同樣是山西省旅游局提供的宣傳冊,在介紹介子推的歷史典故時,這樣說。
原文:It is said that after the death of Jie Zitui, to honor him, Duke Wen of Jin worn clogs made of unburned and he could see Jie Zitui when he bowed his head.He signed:“How sad, under the feet” and the name of “under the feet” also started from this.
文中“under the feet”是對“足下”的字面意思翻譯,“足下”一詞,取其睹物思人,感懷昔日之情之意,現(xiàn)在衍生為對朋友的敬稱。如果直接將“足下”翻譯成“under the feet”, 相信西方人或者是學英語的人都難以理解其意。
(二)由于傳統(tǒng)文化觀念和文化意象差異造成的誤譯
詞在特定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聯(lián)想義,而傳統(tǒng)的文化觀念與文化意象則是不同民族文化中約定俗成的認知圖示。比如紅色在中國是喜慶、吉祥的象征, 在政治上象征著革命和進步,中共最初的政權叫“紅色政權”,最早的武裝叫“紅軍”,如今那些革命根據(jù)地成為全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紅色旅游區(qū)。在西方紅色卻是血腥、暴力的象征。在宣傳冊中,介紹山西“紅色旅游區(qū)”的譯文是:Red Tourist Attraction, 如果不給游客解釋清楚,給他們的意象可能就是血腥與暴力。
其他方面也有不少因為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現(xiàn)象。比如,烏龜在中國是長壽的標識。烏龜與恐龍同樣是史前動物,但是恐龍只留下了化石,而烏龜卻頑強地生存至今。除此之外,龜與貴諧音,寓意富貴和權力,所以古代把烏龜作為圖騰,立龜碑、設龜館、取龜名等,烏龜融入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西方文化中,烏龜只不過是只緩慢爬行的普通動物而已,不會與中國人一樣引起共鳴。比如,同一本宣傳冊上介紹平遙古城情況有這樣的文字:The ancient city’s overall layout was designed in the shape of a turtle.Thus, Pingyao was called Turtle City.當西方人不了解中國龜文化的時候,這樣的翻譯可能讓外國游客很茫然。
(三)由于價值觀和思維差異引起的誤譯
中國自古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注重“忠”、“孝”,往往以家庭為單位,顧全大局,[6]而西方人強調(diào)個人主義,注重“自立”、“自強”;中國人講究社會倫理,西方人則講究個體道德;中國人謙虛內(nèi)斂,在傳情達意時善于使用螺旋式思維,喜歡用暗示、隱喻、含蓄的方法表達思想和體現(xiàn)藝術,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屬于直線型,[7]反映在語言上,強調(diào)邏輯性,簡潔、自然、直觀。宣傳冊在介紹喬家發(fā)家史上有這樣一段文字:Considering his prosperity, he can be called “diamond bachelor” now and he could select a beautiful young girl.However, why did he marry a widow? 這段文字包含了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倫理觀、婚姻觀,中國古代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思想不折不扣的體現(xiàn)在這段話里。但是西方有著完全不同的婚姻價值觀,男女平等。外國游客看到這樣的譯文資料恐怕會想:“為什么有錢人就不能娶寡婦為妻?”
再比如介紹喬家大院老院里的一塊影壁有這樣的文字。
There are a lot of exquisite brick carvings on the screen.The four lionsmean safety in four seasons.The halberd, chime stone and Ruyi stand for happiness and auspiciousness.The trees and mountains signify bounty happiness and longevity.The six deer means six directions or refers to the universal.The owner of the yard hoped to develop a strong business all over the country.
中國人總喜歡借物喻人,將美好的思想及寓意通過事物來表現(xiàn)出來,影壁上雕有戟、磬、如意,寓意著能文能武、吉慶如意。芙蓉樹和壽山暗喻著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六對鹿,鹿與“路”同音,比喻六合,泛指天下,暗合著六合通順、經(jīng)商致富。這么豐富的文化,如果按照上面的翻譯,就不符合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外國游客只能如看天書,不明就里。
(四)由于宗教文化差異引起的誤譯
儒教、佛教、道教是中國的三大宗教,在中國占據(jù)著主導地位。隨著宗教思想的傳播與發(fā)展,與之相應的宗教建筑如寺院佛塔、道觀廟宇也陸續(xù)興建,慢慢地就積累了大量的宗教術語文化。在西方,多數(shù)人信仰基督教,認為上帝主宰一切,宗教滲透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在旅游宣傳冊里對永樂宮壁畫的描述是這樣的:Sanqing Hall is the main hall of Yongle Palace, the wall painting reflects the pilgrimage scale.With 286 gods, the painting is 4.26 meters in height and 94.68 meters in length.當外國游客看到“gods”時,勢必會聯(lián)想到上帝,而不是中國道教里的諸神。
又如晉祠“圣母殿”被譯為“the Hall of Saint Mother”, “ saint”的意思是(與基督教有關)圣徒、神圣的。因此,這樣的譯文很可能被西方人誤解為圣母瑪利亞,而并非晉國始祖唐叔虞的母親,這兩者千差萬別啊!其實換一個詞就完全可以避免誤解,譯為“the Hall of Sacred Mother”?!皊acred”指(與宗教有關)神圣的。
三、文化背景差異下的英譯策略
(一)增譯法——補充歷史文化信息
山西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其歷史人物、習俗典故、宗教及建筑等承載著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對于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來說,未必能完全了解,更何況是外國游客。因此,在英譯時適當采用增譯法,對一些特殊文化進行補充說明和充分解釋,讓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文化內(nèi)涵。作為宣傳山西的旅游宣傳手冊,想通過無聲的語言達到交流交際的目的,就得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解釋清楚、到位,讓更多的外國游客了解山西古城古鎮(zhèn)的魅力。
1.如上文提到平遙古城的布局介紹:The ancient city’s overall layout was designed in the shape of a turtle.Thus, Pingyao was called Turtle City.后面不妨再加注解釋: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turtle is considered to be lucky, peaceful and long life.這樣解釋完,估計游客就會馬上明白中國龜文化的含義。
2.再比如上文在介紹永樂宮的三清殿時,With 286 gods, the painting is 4.26 meters in height and 94.68 meters in length.在gods 前面加上Taoist, 游客當然不會聯(lián)系到上帝了。
3.“Under the feet”亦可音譯為“Zuxia”,無論哪種譯法,均需要添加解釋: “Under the feet” means close friends.這樣外國游客才能讀懂。
4.上文介紹喬家史時有一句“Why did he marry a widow?”。在此可增加注釋:In the old society, men have a higher position than women.A man can marry several women as his wives in his life, but it’s a taboo to marry a widow and a widow is viewed as a symbol of unluckiness.解釋完后相信游客的誤解也會隨著消失,同時也了解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文化。
5.永樂宮壁畫上的諸神可以用譯文“Chinese gods”代替“gods”,會讓游客明白這是中國宗教文化。
(二)類比法——彌補文化空缺
類比法即用游客熟悉的事物,包括地理、歷史、風俗、宗教等方面進行類比,使譯文顯得通俗易懂,幫助游客理解和加深印象。[8]在跨文化交際中,靈活地使用類比法,能消除與游客之間的交流障礙,更能拉近與游客之間的距離。
上文在介紹喬家大院建筑特點時,使用了習語“肥水不流外人田”,宣傳冊上譯為“Nourishing water won’t flow to the farmland of others.” 這樣按照字面意思翻譯的習語,只能增加交流障礙。與其這樣翻譯,不如使用類比法,借用外國游客熟悉的習語“Every miller draws water to his own mill.” 不僅表達形象直觀,而且實現(xiàn)了功能對等。
在介紹年代和朝代的時候,不妨使用類比法效果會更好一些。中國的歷史年代和改朝換代較為復雜,很難將歷史朝代和其相對應的年代聯(lián)系起來。這種情況下不如借用外國的重要年份或者事件進行比較,游客就會有一個清楚的時間概念。比如在介紹關帝廟時,山西旅游局的譯文是:According to the inscriptions on some steles, Jiezhou Temple of Guan Yu was built as early as Sui Dynasty.外國游客根本就不清楚隋朝是哪個朝代,對應的是哪個年段。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了解游客的國籍及其客源國概況,找出與隋朝對應的重要事件或歷史時間,游客就會很快知道朝代所對應的具體年代。當然這樣的類比法要靈活使用,前提是對目的語歷史文化非常了解。
(三)減譯法——過濾低值信息
漢語言在形式上注重天人合一,用詞講究、文筆優(yōu)美,喜歡用華麗的辭藻來描寫景物,更善于用文人古詩來襯托風景的優(yōu)美、壯觀等特點。而英語簡潔明快,注重事物的邏輯推理。如果在翻譯時對原文逐字翻譯,勢必增加一些無用信息,設置交際障礙。
1.宣傳手冊中有一段介紹恒山風景的譯文:However, you must have heard about Mount Heng for many times but have you ever been here till now? Shun arrived here even 4,000 years ago and honored it as Beiyue; 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the Emperor Wu of Han Dynasty, the Emperor Taizong of Tang Dynasty and the Emperor Taizu of Song Dynasty all paid a visit here.Furthermore, Li Bai, Jia Dao, Yuan Haowen and Xu Xiake had been here as well.為了強調(diào)恒山景區(qū)的優(yōu)美,文中列舉了歷代著名帝王及文人騷客曾經(jīng)到此一游??墒乔厥蓟省h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以及李白等大文豪在外國游客眼里都是一些陌生的字眼,對他們來說沒有太多的意象,只是增加了理解的難度。不妨采用減譯法,過濾掉一些低值信息,將上文改為:Mount Heng is so beautiful that it had ever attracted quite a lot great emperors and famous poets to pay a visit here.
2.介紹永濟大鐵牛歷史的譯文:The iron oxen were cast in Kaiyuan period of Tang Dynasty.句中的“Kaiyuan period” 完全可以省掉,減少多余的文化干擾。
3.上文提到喬家影壁的介紹采用減譯法譯為“ There are a lot of exquisite brick carvings on the screen.Auspicious animals, flowers, trees and mountains are carved to send the owner’s best wishes to the whole family.
中西文化差異是多樣的、復雜的。在翻譯中,譯者要真正了解源語和目的語文化,要以目的語讀者為導向,在尊重中西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采取適當?shù)挠⒆g策略盡量實現(xiàn)兩種文化的等值轉(zhuǎn)換,達到交際的目的。山西作為旅游大省,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在國家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的積極政策引導下,作為對外宣傳的窗口,旅游宣傳冊一定要制作得盡善盡美,讓更多的國際國內(nèi)游客了解山西、走進山西,把“晉善晉美”的山西推向世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統(tǒng)計年鑒2013[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3.
[2]黃碧蓉.思維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流[J].湘潭工學院學報,2003(5):87-90.
[3]趙慧敏.由文化差異導致的語用失誤[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6):100-102.
[4]馮世梅.中西文化差異與漢英翻譯[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1(1):22-24.
[5]張建麗.中西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J].新余高專學報,2006(6):32-34.
[6]譚慧明.中西文化差異與翻譯[J].渤海大學學報,2004(6):115-118.
[7]楊柳青.文化背景差異下的晉祠景點介紹英譯策略探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4):110-112.
[8]魏星.導游翻譯語言修煉[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朱毅然]
The Translation of Shanxi Tourism Text Based on 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A Cas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m Texts in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Cultural Festival of Ancient Towns along “One Belt and One Road”
ZHANGYa-li
(TaiyuanTourismVocationalCollege,Taiyuan030032,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m texts in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Cultural Festival of Ancient Towns along “One Belt and One Road”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tourism text.Mistranslations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s to translation under culture, expecting to be helpful for the Shanxi’s going out.
Key words:cultural difference; tourism text; translation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p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70X(2016)03-0070-04
作者簡介:張亞麗,女,山西運城人,教育碩士,太原旅游職業(yè)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英語教學。
收稿日期:2015-10-20;修回日期:2015-11-15
PDF獲?。?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