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波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fā)展,法律思維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在實際課堂中,中職法律教學卻存在著一系列問題。本文通過分析中職法律教學現(xiàn)狀,來探討如何對教學進行改革,從而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思維。
【關鍵詞】中職;法律思維;教學
中職學生教育,在我國的教育界占據了一項重要地位,尤其是當今社會分工日益精化的今天,中職教育給那些有特殊興趣的同學提供了一條不同于全日制高中生的道路??v觀法律課程在中職院校的教學,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法律課程的教學定位和教學理念亟待創(chuàng)新。
一、中職院校法律課程教學的現(xiàn)狀
(1)目前中職院校法律課程教學,有我國教育一貫存在的弊端,就是老師在課堂中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老師站在講臺上,學生坐在下面教室里,無形中就決定了雙方地位的對立,老師在課堂上習慣性的忽略了和學生互動,而學生如果對老師所講問題有疑問,也不能得到有效的討論和溝通。由于法律本身獨特的地位,即它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高度的運用性,無疑,當今的教學方式有待改變。(2)教學內容相對落后。法律是和社會生活緊密相連的,由于我國是大陸法律體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對比現(xiàn)實,法律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落后性,但同時,它在一段時期內,是比較穩(wěn)定的。每年全國人大和立法委員會都會對法律中不合時宜的條例進行修改,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時,需要及時把握教學內容的變化,而不是牢牢抱著固有觀念不放,甚至是把學生引入歧途。(3)中職院校法律課程考核不科學。中職院校對學生非專業(yè)類的考試,以書面考試為主,而書面考試對學生開創(chuàng)性思維的要求不高,基本以死記硬背為主,學生可能并不知道法律條文的法理在哪,他們只是單純知道背住這條考試就能得分,達不到運用的效果。
二、培養(yǎng)中職院校學生法律思維的策略
(1)加強中職院校法律課教師的培訓。要想改變中職生的法律思維,老師必須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同時學校也要對老師進行規(guī)范??梢哉垖I(yè)的律師,或者是公安部門人員,來學校給老師做培訓,讓他們接受最先進的法律理念,同時也學習如何有趣的把法律理念講述出來,更好的融入到現(xiàn)實教學中,娛樂于教,使學生能夠輕快的接受法律知識。(2)營造中職院校校園法治文化。在每年12月4日的憲法宣傳日,可以開展校園文化專欄活動,組織老師同學們進行關于法律的討論,讓學生們在同齡人當中進行比較輕松的探討。學校還可以開展關于法律的辯論賽,給出兩個完全對立的話題,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思辨,最后再從法律角度進行解釋,這樣一來,校園法律文化就會基本形成。還可以組織專門的法律社團,定期宣傳法律知識,在小范圍內完善同學們的法律思維,再在大范圍內進行推廣。(3)轉變中職院校法律課教學理念。要想改變學生的法律思維,學校必須先改善自身的法律課程教學理念。不能直觀覺得法律課程和專業(yè)課相比,天然的就處于低等地位,中職學生,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專業(yè)知識,因為涉及到日后的就業(yè)問題,而且評價學校的優(yōu)劣也都只是以就業(yè)率和就業(yè)方向為準。以就業(yè)為目標來反過來指導教學,這是特別功利的思維,直接會給學生一種感覺,就是學習必須以直觀看到的用處為準。法律思維的養(yǎng)成,必須要以“做無用功”為前提。(4)創(chuàng)新中職院校法律課教學模式。一個必須要承認的事實是,學界和業(yè)界脫節(jié)的現(xiàn)象變得越來越明顯,無論在哪個知識領域內都是如此。在法律這種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里,不僅要在課堂上講出來,還要在課下走出去。課堂上可以用互聯(lián)網組織學生觀看3.15晚會,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自身的消費者身份,同時加深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學習。課下,可以組織學生去律師事務所實習,系統(tǒng)的對律師日常工作進行觀察,從而在自己的記憶中打下法律的烙印。
三、培養(yǎng)學生法律思維的路徑
(1)教育學生學習法學方法
法律課程中應教授的法學方法主要包括:(1)基礎的三段論推理的邏輯方法。因為法律思維的重要特點之一是規(guī)則性,規(guī)則性要求法律人要注重縝密的邏輯,遵守既定的規(guī)則。規(guī)則性的思維模式強調法律人善于運用三段論推理的邏輯方法;(2)法律關系分析法。法律關系分析法是指通過理順不同的法律關系,確定其要素及變動情況,從而全面地把握案件的性質和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通過邏輯三段論的運用以準確適用法律,做出正確的判決的一種案例分析方法。由于法律關系分析法是具有共性的案例分析方法,對學生法律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大有益處。相較而言,請求權分析方法由于要求學生對權利基礎、適用法律規(guī)范范圍的掌握程度較高,筆者認為并不適于中職院校學生的學習要求。(3)法律解釋方法。法律作為社會生活規(guī)范,具有社會性和復雜性,絕大部分法律問題都不是簡單的三段論推理能解決的。因此作為法律的傳播者,思政專業(yè)的學生須了解一定的法律解釋方法,了解在法律規(guī)定不明確或是有漏洞時,法官是如何解釋、適用法律的。
(2)組織學生實地參與法律活動
一是學生課后收集案例,根據學生的意愿將學生分為若干興趣小組,如法理與憲法興趣小組、行政法興趣小組、民商法興趣小組、經濟法興趣小組、刑法興趣小組、訴訟法興趣小組等。學生收集案例后進行匯總傳閱,增加學生的案例閱讀量。在每一部門法教學結束后安排專門的案例分析討論課。通過學生案例收集、傳閱、討論、分析,再加上教師的點評,學生運用法學方法分析法律問題的能力大大增強。第二,組織學生開展專題社會調查,尤其是法治觀念、法律意識狀況調查。要求學生結合暑期社會實踐開展對青少年法律意識狀況的調查,利用平時的課外時間開展對本校大學生法治觀念調查。
四、結束語
為了培養(yǎng)中職學生的法律意識,教師不僅要從教學的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和完善,還要從社會的角度出發(fā),平常給每個人灌輸一定的法律知識,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到了解法律 知識的必要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法律 課堂的教學活動中。因此,中職法律教師要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接觸法律知識的機會,不斷提高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認識,促使學生的 法律意識得到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諶洪果.法律思維:一種思維方式上的檢討[J].法律科學,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