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注意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jié)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我們知道,漢字是音、形、義的統(tǒng)一體,并且是以表意為基本特征的立體型塊體文字,有相當數(shù)量的漢字在楷化、簡化之后仍能體現(xiàn)象形、會意,特別是形聲的規(guī)律。那么,教師在識字教學中,就要充分利用漢字的特點,結(jié)合漢字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進行分析。
一、圖中取義
對于漢字,唐蘭先生曾有過這樣的說明:“文字本于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笨梢?,我們在識字教學中是可以根據(jù)圖畫來使學生認知漢字,感悟字義的。有些字在楷化、簡化之后,形、義并沒有失去聯(lián)系。為此,我們在教學象形字時,即可利用這種字理的演變,引導學生在觀察圖畫的過程中,去鞏固字形,理解字義。
在教學《猴子撈月亮》一課時,我對于“子”這個象形字所采用的教法就是字理識字、圖中取的教學方法。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我預先設制了識字軟件。第一幅為嬰兒圖畫,我引導學生觀察其形態(tài)。在觀察概括的基礎上,演變?yōu)榈诙鹞牡淖中?,上邊是大頭,中間是兩臂上伸,下邊是腿足,腿足未分表示尚在襁褓中,以此讓學生理解漢字的演變。接下來由第二幅金文演變?yōu)榈谌男』D。小籇略同金文,但更像簡化后的金字“子”,最后演變成簡化楷字“子”,是學生在字理識字中,能夠輕松的識字形并從圖中取義,知道“子”的本意就是嬰兒,后引申為兒子或女兒。
二、形義聯(lián)想
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實踐中,我深深的體驗到,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在學過的舊字的基礎上,加以知識更新,并進行形義的聯(lián)想,這樣的語言文字的學習,就更具有扎實性和吸引力。在教學中,我充分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采取創(chuàng)設情境編故事的教學方法,在復習“木”字的字義的基礎之上,識記“本”的字義。我是這樣設計的:你們的一個小伙伴就出升在這樣一個快樂的早上,今天,正是他八歲的生日,爸爸媽媽還特意為他準備了生日禮物??墒牵职謰寢屩辉谝粡埣垪l上面寫了一個“木”字。于是他來到樹林里,找啊找,他忽然發(fā)現(xiàn)一棵樹上掛著一塊木牌,上面寫著“本”,于是,聰明的他在樹根下面找到了禮物。聰明的同學們,你們知道他為什么一看見“本”就知道禮物藏在樹根底下嗎?學生以濃厚的興趣在小組內(nèi)進行探究,并根據(jù)多媒體中出示的“木”和“本”的字理演示圖,進行形義的聯(lián)想,知道在象形字“木”的基礎之上添加指示性符號“一”,意為樹木的根部,為根本的本。然后我隨即將只是延伸:“如果爸爸把禮物藏在樹梢,那么橫應該加在哪兒?”學生這時又產(chǎn)生了形義的聯(lián)想,說出應該將“一”加在“木”的上面,教師隨即出示字卡“末”,肯定學生的回答:指示性符號“一”加在“木”上,表示樹梢,即為“末”,讀音為“mo”。更可喜的是由此引申,學生還學會了”本末倒置“這個成語。
三、輔以動作
輔以動作來識記漢字,這樣更直觀,更富有表義性。讓學生自己緊并雙腿,雙臂垂直身體兩側(cè),來表示“了”,再將雙腿叉開站立,表示嬰兒已經(jīng)長“大”,并引導學生來猜一猜是哪個漢字。這樣的識字教學,輔以體態(tài)活動,使學生準確觀察后得知了其義。也正是由于教師這樣充分關注了字義,也就使得學生對字形的理解更加透徹了。
又如:學習了“丁”字后,我做了一個用手打擊釘子的動作,引導學生:如果這個動作叫做“打”,那么請大家猜一猜,“打”字應該怎么寫?學生便很輕松的學會了“打”字的寫法,并充分感知字義的基礎上,還能運用“打”組詞造句。同時還熟記了“打”字的字形,也使學生掌握了識字規(guī)律,形成了良好的識字能力。
另外,教師還可以在隨文字識字的過程中關注字義,或者引導學生組詞造句,引申本義。如果教師在識字教學中能充分地關注字義,探源而行,那么我們的漢語言文字的教學將會在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中學會知識,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