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課堂是師生、生生互動、合作、交流、提升的平臺,每位數(shù)學老師都希望自己的數(shù)學課堂精彩而有效,努力追求數(shù)學課堂回環(huán)流轉的最佳教學效果。那么,怎樣讓數(shù)學課堂達到回環(huán)流轉的教學效果呢?筆者認為:教師必須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站在舞臺的中央,使每一位學生會學習、會提問、會思考,并長期堅持,一定會達成回環(huán)流轉的最佳教學效果。
一、知識學會遷移
“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我們總以為:在課堂上,只要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積極發(fā)言,課后認真完成作業(yè),這樣的學生就是“學習的主人”。然而,我個人認為:如果學生能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主動地聯(lián)系舊知識,從舊知遷移到新知,不斷調整、不斷創(chuàng)新,敢于提問、敢于質疑,從而自己尋找到解決新問題的方法,那樣,他才真正是“學習的主人”。
教材中的例題往往是一類問題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教師要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讓學生不僅掌握例題,更要了解這類題目的特征,掌握解答這類題目的方法。老師在教學中往往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學習例題后,會依樣畫葫蘆完成類似的習題,但如果題目稍有變化,就不知如何下手了,其實這種學生就是沒有觸類旁通的能力,他們只會死記硬背題目。在《7的乘法口訣》這節(jié)課中,如果老師讓學生編了口訣后,接下來就讓學生讀口訣、記口訣的話,那么,學生只會死記硬背。教師可以把乘法口訣還原到情境中去,讓學生感知、感悟,并深切體會原來乘法口訣這么有用。如:我們二年級的小朋友準備折紙花送給一年級小朋友,如果每人折7朵,那么一組6個小朋友一共可以折多少朵?這樣,把計算和實際生活情境結合起來,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義,感受到了乘法口訣的好處,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敢問達成會問
要想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我們必須鼓勵孩子“敢問”,“敢問”是培養(yǎng)孩子問題意識的第一步,然后是“能問”,學生要知道自己問什么,怎么問,最后是“會問”,會問的孩子不僅思維活躍、深刻,而且對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要鼓勵孩子“敢問”。有些孩子總是擔心自己問的問題會被老師和同學笑話,久而久之,就成了課堂上的旁觀者。學生只有不怕笑話、不怕丟臉,勇于發(fā)問,才有可能提高。這時,教師要十分保護學生的這種“好問精神”,一旦處理不當,有可能一個問題專家、一位創(chuàng)新人才就在你的手中毀掉了。我一直記得我身邊的一個故事:我校中學部一位學生,高考時順利考取了清華大學。每次校長開會時,就拿他做“不恥下問”的典型,因為這個男孩在初中時一直很不突出,高中第一年還是默默無聞,但所有教過他的包括沒教過的老師都認識他,只因他下課時間不是在講臺旁邊就是在老師辦公室,只要有想不通的題目,他就問。英語老師甚至想:這家伙問的問題這么幼稚,成績看來是不會怎么的了。然而,正是因為他的勤學+好問,讓他的成績突飛猛進,領悟能力也不斷增強,高中后來的兩年,我們有些老師都有點怕他了,因為他的問題越來越難,層次越來越高。這樣的學生,考取清華大學、以后在某一領域有所成就是無可厚非的!
三、想象引發(fā)創(chuàng)造
法國科學家法布爾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試驗。這種毛毛蟲總會盲目地跟著前面的毛毛蟲走。法布爾把若干個毛毛蟲放在—個花盆的邊緣上,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圍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最愛吃的松針。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毛毛蟲們還是不停地堅忍地團團轉。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終于因為饑餓和精疲力竭而死去。法布爾在實驗筆記中記下了這樣一句話:在這么多毛毛蟲中,其實只要有一只稍與眾不同,便立刻會避免死亡的命運。
然而在我們的教育中,經(jīng)常能見到具有堅忍精神的“毛毛蟲”式的學生,卻很少見到敢于標新立異的學生。老師只有在教學中摒棄標準化和僵化的理念,把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放在首位,才能造就出活生生的、敢說敢想敢做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思維就像一棵花,它是逐漸地積累生命的汁液的。只要我們用這種汁液澆灌它的根,讓它受到陽光的照射,它的花朵就會綻開。”教學中,教師要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改變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要改變僵化的學習方式,改變“唯教師獨尊”的想法,努力實踐,不斷創(chuàng)新。比如: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老師如果讓學生猜測的話,有的學生會用三角形的三條邊相乘的方法,往往這時候老師會不假思索地否定,或者在之后的驗證中加以否定。其實,學生用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相乘來計算面積,不是沒有道理,恰恰是他們對三角形面積計算之直覺的流露。事實上,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確實可用到其三條邊的長度,只不過限于小學生的水平,在小學的知識體系中沒有這樣做。假設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為a、b、c,三角形的面積可以由下面的公式得到:s=√p(p-a)(p-b)(p-c),其中,p=(a+b+c)÷2,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學生對三角形的面積由三條邊來計算的想法,不是沒有道理,我們不能輕易否定。一般來說,一個數(shù)學難題的解決,人們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想到具體、細致的方法,而是先找到一個大致能攻破的方向,然后朝著這個方向披荊斬棘、不斷探索。如果老師對學生的想法不隨便否定,而是給予支持和鼓勵,并能在適當?shù)臅r候給予幫助,那么,也許一個創(chuàng)新型人才就在你班里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