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求異思維指的是使用非常規(guī)思路去探究與解決問題,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是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重點,對于提升教學質量有著積極意義。求異思維作為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可以活躍高中語文課堂氣氛,豐富教學內容。針對求異思維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著重探究,同時提出一系列合理化教學建議。
關鍵詞:求異思維;高中語文教學;應用
求異思維屬于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變異思維,主要特點不受固定模式和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能夠從不同角度看待和思考問題。在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需高度關注對學生求異思維的培養(yǎng),通過精心設計教學計劃和優(yōu)化教學內容啟迪學生的思維能力,引領他們主動思考,對問題產生新的看法,采用不尋常的手段解決問題,為將來的成長與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求異思維
在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應用求異思維,其實是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求異思維,解決問題時與傳統(tǒng)教學中直接給出答案不同,而是利用情境讓學生自主思考、親身體會。由于學生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通常對同一問題產生多個看法,教師應鼓勵他們敢于表達個人的想法,鍛煉求異思維。
例如,在教學《鴻門宴》時,由于這篇課文中涉及的歷史人物眾多,教師應結合文章特點,要求學生通過對課文的閱讀和分析認真研究這些人物的性格特點和鮮明形象,包括劉邦、項羽、張良、范增和樊噲等,而本課的學習重點之一是學習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讓他們采用分角色表演課文內容的方法,先把課文改編為劇本,再通過親自表演模仿人物形象,使其大膽展示出自己對這些人物的理解,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出真實情境。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不僅可以深化對文章內容的吸收和理解,還可以鍛煉他們的求異思維。
二、設置疑問,啟迪學生求異思維
讓學生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的最好方法之一是設置疑問,以疑問為導向促使他們積極思考,并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求異思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巧妙設置疑問,通過一系列問題調動他們的學習動力和熱情,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夠使其開動腦筋主動思考。而且教師可設置部分開放性問題,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得出多個答案,使求異思維得以啟迪。
比如,在學習《故都的秋》時,當學生熟讀課文后,教師設計問題:課文通過描寫哪幾種景象來表現(xiàn)“故都的秋”?討論之后可得出作者描寫五幅秋景圖:秋院靜掃、秋槐落蕊、秋蟬殘鳴、閑話秋雨、秋果奇景。接著設計問題:作者在南國時每年到了秋天,哪些北國景物最讓作者思念?但是到了故都反而著重描寫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原因是什么?如果讓你來寫會怎么安排?這一問題具有明顯的開放性,教師應鼓勵學生敢于說出個人的看法和見解,闡述自己將會如何描寫北國秋景。在問題引導下學生的求異思維受到啟迪,在無形中鍛煉了求異思維。
三、多角度觀察,使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
在高中階段,學生經過多年的學習極易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在面對問題或觀察事物時缺乏創(chuàng)新。這就要求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運用多角度觀察法看待問題和觀察事物,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慢慢滲透,使他們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分析和思考同一問題或事物,以此鍛煉他們的求異思維。同時,高中語文教師需鼓勵學生敢于打破定式思維,要勇于創(chuàng)新、大膽質疑,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形成求異思維。
以《再別康橋》教學為例,學生在初步學習這首現(xiàn)代詩時,雖然在初中階段也學過同類詩歌,但是鑒賞能力一般,有待提升。由于他們對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缺乏了解,思維容易產生慣性,發(fā)散思維受到束縛。此時,教師可告知學生關于作者徐志摩的相關事跡,以及這首詩寫于他重回英國再次和康橋別離。然后,組織學生針對詩歌內涵和主旨進行自由討論和交流,這就能夠讓他們從多個角度分析詩歌內容得出不同結論:有的將重點放在景物上;有的則聯(lián)想到借景抒情等。針對學生的不同看法,教師應給予鼓勵和支持,幫助他們樹立自信,進而形成求異思維。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不僅是對素質教育的落實與實施,也是新時代對人才的需求。所以,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從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疑問和多角度觀察法的應用等多個方面切入,全面提高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尹萍.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求異思維引導教學[D].貴州師范大學,2014.
[2]馮曉麗.淺析求異思維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職工教育,2014(24):202.
[3]楊健.求異思維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科學中國人,2016(23):340.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