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秩序感
兒子小時候有個特殊的喜好:看電視廣告。許是被花花綠綠的畫面和活潑動感的節(jié)奏所吸引吧。在自個兒家里,我和老公也就隨著他看。有次帶他去姥姥家,姥爺正津津有味地看體育頻道,兒子拿過遙控器左比右劃,怎么也調不了臺,“哇”一聲哭開了。我連忙哄兒子,接著想幫他調臺,沒想到倔脾氣的姥爺卻來了勁,“你就慣吧,都不知道給孩子講講規(guī)矩?”好在姥姥救場,一把抱過小家伙兒去菜園子里看蝴蝶,“頻道之爭”才不了了之。
坦白說,那會兒我對姥爺?shù)挠^點頗有不滿:兩歲多的孩子只能認同自己所培養(yǎng)起來的生活秩序感,這種感覺一旦遭到破壞就覺得委屈和不安;他們對于規(guī)矩的認識僅停留在感性的層面上——至于這么較真嗎?但仔細想想,姥爺?shù)膿鷳n也不無道理啊,沒有規(guī)則意識的孩子,以后怎么與他人和諧相處,怎樣適應幼兒園呢?
考慮到這一點以后,我開始有意識地對兒子的行為給予適度的約束,比如強化飯前要洗手的習慣,再比如玩具不玩的時候必須放回原處等等。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建立這些小秩序,可是培養(yǎng)孩子規(guī)則感的第一步。
Two,感同身受
這樣過了約半年,兒子上幼兒園了,有天下午放學回家,他發(fā)現(xiàn)書包外兜里被塞了個塑料積木,頓時懊惱地說“不知道是誰放進來的”,而且催促我們立刻陪他把積木送回去。
我解釋:“寶貝,媽媽知道你很著急,但現(xiàn)在天黑了,幼兒園已經關門了,明天再送好嗎?”
兒子點點頭,“好吧。老師說幼兒園的玩具得大家一起玩,任何小朋友都不能帶回家?!?/p>
看得出,兒子對“積木事件”很在意,我也伸出小拇指跟他拉鉤兒。第二天一早,兒子把積木拿給老師,老師表揚了他。我觀察到,當時他的小表情充滿驕傲,在還積木這件事中,大人的認可強化了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也鼓勵了他對遵守規(guī)則的信心。
兒子上中班時喜歡上網玩游戲,我告訴他,“可以玩,但只能玩十分鐘?!彼芩斓卮饝恕?墒昼娨院笪姨嵝阉?,他卻可憐巴巴地哀求,“媽媽,等我贏了這一關就停行嗎?”“我只再玩五分鐘好嗎?”小孩子對時間還沒有明確的概念,但兒子的舉動無疑在破壞我們之前約定的規(guī)矩。此時不妨對孩子嚴格一點兒了,于是我鄭重其事地講:“行啊,記住今天多出的時間,這需要從明天的游戲時間里扣除,所以你自己決定吧?!眱鹤余洁阶彀?,很自覺地關了游戲。
當然,我也不愿意做徹頭徹腦的虎媽,這可能會引起兒子的抵觸。比如周末,我會獎勵兒子多看一會兒動畫片,這個“小恩寵”的妙意,是幫兒子更愉快地遵守規(guī)則而不是懼怕規(guī)則。
Three,想象力
兒子升入一年級的某個周末,我們去商場購物,他爸開了半天車也沒找到一個停車位。這時,坐在后排的兒子遞過來一支記號筆,興沖沖地說:“老爸沒關系,咱們可以畫個車位呀?!?/p>
我憋不住,一下子笑出聲來,兒子很警覺地瞧著我,“媽媽,這有什么好笑的?車位不都是畫的嗎?”
我一拍腦門,趕緊說:“沒啥,媽媽是覺得你這個辦法挺好。只是出了家門咱還得遵守公共場合的規(guī)則?!?/p>
兒子不解地看著我。我明白,給他聊這個話題確實抽象了點兒。
終于停好車,我拉過他的小手慢慢講:“社會規(guī)則是人人都能得到好處并且人人都要遵守的。停車場畫的停車位能保證車輛的停放不混亂。如果我們自說自話畫個停車位……”我頓了頓,接著說,“堵在路中央或者商場入口會怎么樣呢?”
“那不成‘亂七八糟大花椒’,大家都沒辦法走路和買東西啦!”兒子哈哈大笑。
我也笑。隔天放學回家,兒子告訴我:“老師說7點之前不許到校,那我明天7點零1分到校吧。”
呃,我一琢磨,這小子對規(guī)則的遵守還真嚴格呢。
編輯 劉建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