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影響二語習得的因素分為內部和外部的因素,人們普遍認為外部因素包含環(huán)境因素,即自然環(huán)境和教學環(huán)境,有人在自然環(huán)境下無意識地習得第二語言,有人在規(guī)律的教學環(huán)境下掌握第二語言。這兩種環(huán)境對二語習得的影響是不同的,前者更傾向于習得的自然屬性,后者偏向于營造一種目的語環(huán)境,例如采用“沉浸式”教學法,讓老師和學生完成處于目的語的教學環(huán)境中,模擬自然環(huán)境,來實現(xiàn)二語習得的目的。除此之外,社會文化和社會距離等因素也是重要外部因素。至于內部因素,則更加復雜,母語的遷移,智力,動機,學習態(tài)度,方法策略,情感認知等等,都會造成習得效果的差異,而這些因素在實際過程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哪種因素的影響力更大呢?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結合實例來探討。
一、環(huán)境因素差異所導致的二語習得效果異同探討
(一)自然環(huán)境下的的二語習得
自然環(huán)境,也就是指學習者處于自然的目的語環(huán)境中,生活在第二語言國家或者社團中,日常交際用語都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在潛移默化和實際應用中不自覺習得目的語。如同兒童習得母語,一直處于目的語環(huán)境,并沒有老師系統(tǒng)地教授語言知識和技能,就像兒童學習母語漢語一樣,沒有父母會按照“拼音,漢字,聽說讀寫?!钡捻樞?,依照“語音,詞匯,語法”的體系來講解,但是兒童會從簡單的字詞習得,例如“爸爸”,從單字詞過渡到雙字詞階段,從電報式表達過渡到完整的表達。自然環(huán)境下的二語習得也具有某種相似性,目的語的輸入刺激學習者進行分辨,在大腦中加工處理,在反復的實際操練和不斷輸出后,掌握目的語。
比如,很多人熟悉的日本乒乓球女子運動員福原愛,她對漢語的掌握就屬于在自然環(huán)境下的二語習得。她出生于日本,從小學習打乒乓球,四歲時來到中國,跟隨中國教練學習,和中國孩子一起訓練,十幾歲時又加入遼寧乒乓球俱樂部,這樣的經(jīng)歷讓她能夠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并且具有鮮明的遼寧口音,在詞匯的使用上也習慣說東北方言詞匯。福原愛對漢語的習得就是在自然環(huán)境下實現(xiàn)的,她沒有系統(tǒng)地針對性地參加課程,也沒有以學漢語為主要目的,她只是生活在中國,不斷的輸入讓她掌握了漢語的語音和含義,不斷地輸出讓她有機會在真實的言語交際中操練漢語,因此她在長年累月中習得了漢語,而且是具有方言特色的漢語。但自然環(huán)境下習得的她,在書寫方面的能力卻遠遠不如聽說的能力,這是什么原因呢?這就談到自然環(huán)境下的二語習得的局限,自然環(huán)境下雖然是真實的目的語交際環(huán)境,但是缺乏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和操練,雖然激活了LAD機制,讓學習者大腦中的圖示得以不斷激活,保存,貯藏,闡出,但是無法讓學習者掌握目的語的整套語言規(guī)則,包括語音詞匯語法這些語言知識,和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
(二)教學環(huán)境下的二語習得
教學環(huán)境是有意識地營造一種目的語的環(huán)境,教師根據(jù)教學目的和大綱,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策略來教授目的語,學習者也是在一定的學習動機下主動地有規(guī)律地學習第二語言。例如,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英語教育,也就是在課堂環(huán)境下,老師按照字母,單詞,句子的順序來教授,從語音,語法,語義角度來循序漸進地教授目的語的各項規(guī)則,學習者在合理安排的環(huán)境下有層次分階段學習,例如,采取沉浸式教學法的普北班,讓學生完全沉浸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教師雖然是雙語者,但是竭力避免學習者用母語交流,設置一個完全的目的語環(huán)境,讓學生在交際中和高強度操練下迅速提升二語水平。可以看出,教學環(huán)境下的二語習得不同于自然環(huán)境的無意識屬性,是學習者有意識有目的地參與教學活動,在學習動機支配下采取各種學習策略,有規(guī)律地學習目的語。教學環(huán)境下的習得,可以讓學習者掌握目的語的各方面知識,遵循學習原則,探索學習進程。然而,和自然環(huán)境相比,教學環(huán)境是否也有不足呢?
我們來看,來中國高校學習漢語的留學生,他們在學校學習漢語,跟隨老師,采用成體系的教材。學校根據(jù)其自身水平分為初中高級班,各種課程交叉配合,力求學習者由易到難逐步學習第二語言。除了個體因素差異在起作用,我們也發(fā)現(xiàn),許多來中國學習語言課程的留學生,經(jīng)過幾年的學習,卻無法比較流利地用中文交際,或者進步緩慢??茖W嚴謹?shù)慕虒W環(huán)境下,為何很多人還無法取得理想的進步呢?雖然教學環(huán)境下的習得,是有目的有規(guī)律地學習,而且學習者也會特意操練,但依然不是真實的自然環(huán)境,和自然的二語環(huán)境,還是有很大區(qū)別。這就會造成學習者認知上的困擾,比如說,置身于課堂場景的學習者,在教師引導下,關注規(guī)則和記憶,也會達到一個很高的程度,可以造出沒有語法錯誤的句子,但是如果一直處于非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他們的二語不會達到合乎語言習慣的流利程度。
二、語言遷移和社會文化距離影響二語習得
(一)語言遷移影響二語習得的實踐考證
環(huán)境因素屬于外部因素,而影響學習者的內部因素主要是在語言習得機制方面,也就是語言遷移,認知機制和語法普遍性。在這里我們主要就語言遷移對二語習得的影響來尋求實例考證。通常我們所講的語言遷移,也就是指母語的正遷移和負遷移。把母語的規(guī)則或者特征遷入到目的語的系統(tǒng)之中,包括語音,詞匯,語法,語用的各個方面。那具體的實際情況如何呢?以身邊在中國學習漢語的韓國學習者為例,在韓語中,“見面”這個動詞可以后接賓語,導致許多韓國學生在學習漢語時,會造出“我見面他?!边@樣的句子,這就是語法規(guī)則的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觀察很多二語學習者,不難發(fā)現(xiàn)諸如此類的情況。除了語法規(guī)則的母語遷移,還有語用習慣上的遷移,不止一次地聽到來華學習的初級階段留學生在見面打招呼時,會脫口而出“今天怎么樣?”這就是英語母語者在語用上的遷移,錯誤地把“How do you dou?”翻譯成漢語,忽視了漢語的語用習慣。當然,許多留學生在掌握了“吃了么?”“你去哪兒?。俊边@類具有中國色彩的見面語后,依然無法得體地使用,比如在洗手間也會脫口而出以上兩句話,很明顯是不得體的??傊?,遷移對二語習得的影響不容忽視。
(二)社會文化距離對二語習得具有重要影響
以上談到了環(huán)境因素和母語遷移對二語習得的影響,前者屬于外部因素,后者屬于內部因素,這里要再談一下社會文化對二語習得的影響。社會文化距離屬于外部因素,但又和學習者個人的內部心理狀況相關,學習者與目的語文化群體接觸的程度不同,對學習者的學習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兩個社會群體在文化上是否認為彼此平等,是否愿意目的語學習者被同化,或者適應目的語群體的生活方式,但不放棄自己的價值觀等,都會造成二語學習者的學習水平差異。來看例子,許多出國訪學或者短期交流的學者,或者外出的商人,這部分成員在社會文化距離上是比較遠的,個人沒有強烈的意愿融入目的語群體,學習者和目的語群體都認為二者聯(lián)系不夠緊密,存在較大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再比如,很多美國球員選擇來中國的CBA打球當外援,有的球員在中國會生活幾個賽季長到幾年,但是依然只會簡單的“你好”“再見”“廁所在哪?”等漢語,這就是社會文化距離和心理距離在起作用,這些人不認為自己會被同化,在情感上也與目的語群體較遠,依賴翻譯和英文標示,在漢語學習進程中,難以取得進步。
三、個體因素造成的二語習得差異
(一)學習態(tài)度,動機,策略,語言學能等對二語習得成果的影響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毖芯勘砻?,個體差異因素會造成二語習得效果的不同,這些理論我們已經(jīng)十分熟悉。但是具體的情況也要因人而異。首先來看學習動機,動機決定了學習者學習目的語的動力,直接影響對目的語的操練和學習時長,動機的強弱也可以直接對學習成果進行預測,如同Ellis將學習動機分為融合型,工具型,因果型和內在興趣型動機,普遍認為融合型動機更有利于第二語言的習得,動機也和學習態(tài)度直接相關,動機的強弱也決定了態(tài)度是否積極端正,克拉斯認為:“學習者的情感就是動機,需求,態(tài)度和情感狀態(tài),這四點被看成是可以調節(jié)的過濾器,語言輸入通過這四點才能最終達到LAD,進而被大腦吸收。”因此,情感過濾越降到最低程度,學習者學習二語的態(tài)度和動機則有利于目的語學習,反之亦然。來看一個例子,美國著名球員馬布里在中國北京打球,已經(jīng)在北京生活了六年,基本上一年中一半時間都與中國隊員教練在一起,然而,他雖然十分喜歡北京但是依然傾向于依賴翻譯,學習漢語的動機不強,他的女兒生活在美國,在美國學習漢語,他女兒的漢語水平要比他高很多,這充分說明了不一定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就可以無意識地學會第二語言,自身情感,態(tài)度也十分重要。其他因素也在起作用,包括學習態(tài)度,學習時長,學習策略也包括語言學能在起作用。學習策略也就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采用的方法,技巧和規(guī)則。學習者策略的缺失會造成二語習得的失敗或者不盡人意。例如在應試需求下,我們習慣性采取補償策略,利用上下文字義來推敲猜測,而忽視了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的應用,以記憶策略為主,又常常喜歡回避難點和不足,忽視情感上的調節(jié),封閉學習環(huán)境,不善于使用社交策略,都會造成二語習得效果的不如意。例如,我國普遍存在的高分低技能,“啞巴英語”現(xiàn)象。除此之外,語言學能也十分重要,語言學習天賦是存在的,例如趙元任先生,趙先生不僅掌握多種外語,而且只要在國外某個地方生活一段時間,就能掌握當?shù)氐姆窖?,這是絕大多數(shù)人望塵莫及的。
(二)年齡對二語習得具有關鍵作用
在影響二語習得的諸多因素中,年齡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也因為不受人為操控而成為不可改變的因素,我們都知道,成年人學習語言的能力不如青少年,青少年不如兒童,而隨著年紀增長,對語言的感知和學習能力也在不斷下降。有學者提出證據(jù)表明六歲以上的學習者很難形成和母語者發(fā)音相似的語言,青少年也很難掌握與母語者相似的語法語用規(guī)則,因此二語學習,應該抓住關鍵期,從兒童時期開始。例如無數(shù)移民到英語國家的家庭,父母無法較好地掌握移民國家語言,需要花費很多時力,但是在家庭中依然習慣用母語交流,讀寫也喜歡使用母語,但他們的孩子,尤其是幼兒時期便跟隨父母移民的孩子,對英語的習得可以和母語者相媲美,真正達到了雙語水平,而有趣的是,這類孩子由于在英語學校就讀,除了回家以后,基本接觸到的都為說英語的人,所以對第二語言的掌握反而逐漸超過第一語言,日常生活也傾向于使用英文,導致很多父母怕孩子遺忘母語,而強制使用漢語與他們交流。由此可見,抓住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對二語習得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結語
總而言之,影響二語習得的因素也是十分復雜的,不同的案例中也會有不同的情況。分析各種復雜的因素,有利于學習者調整學習方法,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更好地調節(jié),也有利于教學過程中挖掘學習主體的潛能,根據(jù)不同學習水平,性格,風格的學習者,來合理安排二語教學計劃。不可否認,這些影響因素都具有不穩(wěn)定性,隨著二語習得理論的發(fā)展,我們還需要多加關注各方面因素,包括智力,非智力因素,不同環(huán)境對學習者潛能的激發(fā)程度等。加強對復雜多變因素的探討,才能努力提高二語習得的成效。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