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啟年間,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無心朝政,一心沉迷于刀鋸斧鑿油漆的木匠活之中,而且技巧嫻熟,凡刀鋸斧鑿、丹青揉漆無不精通,一般的能工巧匠也只能望塵莫及。大太監(jiān)魏忠賢趁機投其所好,不但全國各地搜刮各種精美的斧鑿刨鋸、珍貴木料,還舉薦了不少能工巧匠,整日陪著皇上宅在密室鉆研木工新法。斧鋸齊響、木屑橫飛,朱由校整日玩得不亦可乎。魏忠賢便故意挑皇上木匠活做到最關鍵的時刻稟報朝政事宜?;噬险度肽兀匀徊粯芬獗淮驍_,往往會來一句,“行了行了,朕知道了,你就看著辦吧。”魏忠賢便趁機為所欲為、大權獨攬,誰違逆了他的意思,就挾私報復。這不,一位叫李興的老臣,見皇上終日沉湎于嬉樂而荒廢朝政,又搬出祖訓,準備冒死直諫。這老頭是三朝元老,以忠義賢良著稱,朝中擁護他的官員不少。平日里李興處處和魏黨作對,魏忠賢正想找個茬整治他呢,此刻他故意惹怒李興,說陛下玩興正濃,你莫要倚老賣老壞了陛下的雅興。李興果然大為光火,情急之下便硬闖進去,勸皇上莫要玩物喪志。這下正中魏忠賢下懷,他給李興扣上個大不敬之罪,欲打入大牢找個機會處死。因多人求情,魏忠賢只得將其官職一擼到底,貶為守城門的小官。
李興一氣之下大病一場,朝廷的腐敗讓他傷透了心,無奈心里始終放不下江山社稷。當了城門官后,更接近平民的生活,這讓李興深知百姓的疾苦以及朝廷管理制度的各種缺失,他將這些總結成文,偷偷地拜托以前的舊同僚呈給皇上,期待朱由校能采納自己的意見,成為一代明君??墒悄切┡c他志同道合的老人兒紛紛感嘆成日里連皇上的面都難見,還不如那些陪伴皇上做活的木匠呢。意興闌珊的李興終日愁眉不展,一日,兒子拉他去市場閑逛解悶,看到一個攤位跟前圍著很多人,他們湊過去想瞧個究竟。只見兩個年輕人正在販賣各種木質手工藝品,有手造的漆器、木凳、梳匣等,均裝飾五彩,精巧絕倫。還有造型各異的人物擺件,那些人物男女老幼皆有,或蹲或站或走或臥,無不栩栩如生。惹得路人圍觀贊嘆,很多小孩子更是愛不釋手。可是這些均價格不菲,圍觀者也是看的多,沒幾個人買得起。
李興打眼一看便知這些精妙的木質手工藝品正是出自當今萬歲爺朱由校之手,再仔細一看,攤主不是皇上寢宮中的小太監(jiān)嗎?他心中十分憤怒,這真是在丟祖宗的臉!真想沖過去將攤位推翻。這時,只見一異鄉(xiāng)打扮的人擠到攤位跟前,拿起那一個個小玩偶把玩著,然后問那太監(jiān),“小兄弟,這些我全要了,多少銀兩?”
兩個太監(jiān)一看來了大主顧,端著尖細的嗓子道:“喲,這位大爺,您要是都喜歡,一口價——十五兩銀子?!卑凑f這銀兩不算個小數(shù)目,沒想到那人也不還價,一手交錢一手拿貨包圓了。兩個太監(jiān)一下子賣光了貨品,很是開心地收拾攤子回去了。李興看著這一幕思忖道,皇上如若得知自己的這些東西如此討好,難免會更加得意忘形,豈不是還要再多做來玩?
果然,第二天夜市上,這個售賣木質小玩意的攤位又支起來,明熹宗朱由校居然微服親臨,還賣力地向路人推銷自己的作品呢。李興遠遠望去,心中酸楚不已,實在不愿看到皇上昏庸至此,忙打發(fā)兒子過去,將那攤位上所有的貨品全部買下。來到一僻靜之所,李興號啕大哭,將那些漆器木雕扔在地上,胡亂踩踏搗毀,捶胸頓足哀號著,“玩物喪志??!我大明社稷難不成就這樣完了……”兩個兒子看著傷心的父親,怎么勸解也無濟于事。
這時,一個人跑過來,從地上撿起那些尚完好的木雕和玩偶,惋惜地撫摸著,“你這人怎么回事,不喜歡干嗎買?買了又這般糟蹋,真真是暴殄天物!”李興抬眼一看,這不是昨天那個花十五兩銀子買貨的人嗎?想到就是這人的豪氣之舉引得皇上來了興致,在不務正業(yè)的邪道上越陷越深,便沒好氣地推開他,“要你管?”不料那人非但沒生氣,反而沖李興深深一揖,壓低聲音道:“李大人,請借一步說話?!?/p>
李興一驚,不知此人是何用意,遂遣散兒子,跟隨他來到一酒館小酌。那人邊替李興斟酒邊自我介紹說自己名叫黃立,是已故武將黃柏青的家臣,黃柏青鎮(zhèn)守邊疆、屢克金人,卻因得罪了魏黨而被誣陷下獄,若不是當時李興幫忙求情,恐怕連命都沒了,因而識得他。
一聽黃立乃是忠良家臣,李興頓生惺惺相惜之情,悲從中來,把自己如何被貶官,又如何苦心孤詣撰寫治國安邦之策,卻無奈皇上游戲人生的事全說了。越說越傷心,痛悔自己毫無回天之力。黃立嚴肅地對李興道:“李大人若想興國,就必須在朝中安置有志報國的力量。不能讓朝野上下全是閹黨的爪牙,否則大明豈有不亡之理?”李興哀嘆:“可是現(xiàn)在的科舉選拔以及官吏晉升的大權全在魏黨手中把持,如何能安排良臣能將入圍呢?”
黃立從袖中拿出一個小木人,往桌子上一擺:“投其所好!圣上不是喜歡這個嗎,咱就好好學學這木工手藝,爭取比他的技藝還精,以此近君,再設法力諫圣上還政。不比您直諫更好嗎?”見李興似乎若有所思有了贊許之意,那黃立又道:“只可惜小人乃一介莽夫,沒本事參朝論政,不過我家祖上就是木匠,我的祖?zhèn)魇炙嚫试竷A囊傳授給志同道合之人?!崩钆d此時才明白,原來黃立買下那些木制小玩意竟是這般深意,當即表示贊同,讓自己的兩個兒子李志和李向拜師學藝。
李志和李向都是大孝子,雖說對這般“曲線救國”的想法有些質疑,但為了完成父親的心愿,還是堅定地棄文學藝。他們成立了木匠培訓班,取名“精英社”,又陸續(xù)引導多名有識之士來此研習木工技藝。這些人有的是被魏黨迫害的忠良之后,有的是考不上功名的秀才,被李興和黃立那“投其所好”、“曲線救國”的計劃征服,在這里賣力學習。從此,李興在城門前風吹日曬做他的芝麻小官,其余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為皇上寫勵精圖治的宏偉藍圖上。而他的兒子和那些年輕人則跟著黃立苦學木匠活。那黃立真不是吹的,擁有一雙鬼才之手,大到打家具,小到刻章,無一不精,更懂得因材施教。這群年輕人在他的教導下,不但對此漸漸有了興趣,且各通一項,有主攻刨挫的,有鉆研雕刻的,還有專學制作各種小玩意的……不出兩年,他們的木工作品已經有模有樣,絕對不輸皇上朱由校的水平。
就在這時,機會來了,朝廷要舉辦一場木工大賽。原來,朱由校身體每況愈下,玩木匠活的興趣隨之大減。為了阻止皇上親政,魏忠賢特地策劃了這場比賽,果然贏得了皇上歡心,令全國各個地方官推薦最優(yōu)秀的木匠到京師參賽。精英社憑借過硬的技藝和非凡的創(chuàng)意殺入重圍,奪得多項個人獎和團體獎,李志和李向雙雙闖入了決賽。眼看籌劃多年的“曲線救國”計劃有了希望,積勞成疾的李興卻病倒了。
為了實現(xiàn)爹的理想,將他耗盡畢生精力撰寫的治國寶典交到明熹宗手里,李志和李向對決賽奪冠志在必得。黃立說魏忠賢作為決賽主審考官,在皇帝跟前說話舉足輕重,不如提前送上份有新意的重禮。當時官場舉行宴會,一定要恭請魏忠賢的塑像,以示恭敬。于是哥倆雕琢了一個魏忠賢塑像敬上,這塑像與真人比例一致、形神兼?zhèn)?,甚至還可以像真人一樣享受大家的進酒。
原來塑像腹中置放了錫制的肚腸,估計將裝滿時,只需恭請塑像出廳至庭下“小遺”——拔掉錫腸下部的塞子,使酒流出即可。
魏忠賢見到塑像十分喜歡,他在國子監(jiān)建了自己的生祠,正缺個塑像呢,當即派親信把塑像擺到國子監(jiān),大言不慚地要與先圣孔孟并尊。有了魏忠賢的大力舉薦,李志和李向兄弟毫無懸念地奪冠,進而得到了皇上賞識,如愿成了皇上跟前的紅人。油盡燈枯的李興聽說自己的治國安邦寶典已經由兒子交給了皇上,安心地點點頭,心滿意足地去了。
可他們哪里想到,天啟七年八月,年僅二十三歲的朱由校早被花天酒地的生活掏空了身子,大病一場,便一命嗚呼了。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檢即位,也就是崇禎皇帝。朱由檢即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不動聲色地搜集魏忠賢及其黨羽的罪證,然后將其一網打盡。
魏忠賢倒臺后,李志和李向兄弟因是魏舉薦進宮,受到牽連而入獄。審問時哥倆高呼冤枉,表明他們忍辱負重接近魏忠賢,完全迫于無奈,如此“曲線救國”只為有機會向先帝進獻一本治國寶典,那可是父親李興窮盡畢生精力撰寫的。朱由檢聽說他倆乃忠良之后,答應給他們一個機會,便命人尋找他們所說的那本治國寶典,可是哪里都沒有,他們說的那個師傅黃立也遍尋不著。一個內侍說曾見先帝用一本厚書墊過桌角,之后就沒印象了。此時的崇禎皇帝初登寶座,朝中又黨爭不斷,他急于貫徹自己的革新意志,對誰都缺乏信任。既然李志李向無法證明自己的清白,只得“寧可錯殺一千,不得漏網一個”。
李志、李向正待與一眾精英社成員含冤就義時,忽然沒人顧得上殺他們了。原來前方戰(zhàn)事告急,后金大汗皇太極親率大軍連攻遵化、灤州、永平、遷安四座要塞,直逼帝都,因為人事變動,朝廷一度失去了對遼西邊防軍的控制,衛(wèi)戍帝都之三大營為后金武力威懾,北京城外園亭莊舍被入侵者蹂躪殆盡。倉促之下,朱由檢無奈聽任宦官之言,臨時征兵保衛(wèi)北京城,就連死囚都編入軍隊。
李志和李向這樣的文弱書生也被迫拿著武器上陣,相比之前“曲線救國”的種種委屈和磨難,此刻好歹真刀真槍地殺敵衛(wèi)國啊。他倆浴血奮戰(zhàn),想著戰(zhàn)死沙場總好過冤死獄中??珊蠼疖婈牣惓疵?,豈是他們這些臨時組建的軍隊所能抵擋。眼看弟弟李向身中數(shù)刀倒在血泊之中,李志被血和淚迷糊了視線,他怒吼一聲,發(fā)瘋似的沖到殺死弟弟的敵群中,被亂刃刺死……瀕死的瞬間,李志赫然看到陣前敵軍主帥身邊高頭大馬上端坐的人,不是師傅黃立是誰?李志哇地吐出一口鮮血,指著遠處黃立的方向倒下了……
黃立沒看見慘死的李家兄弟,他是后金安插在大明的細作,任務就是想方設法陷害大明的忠臣良將,瓦解愛國志士的報國之念。得知明帝喜好木工手藝,恰好自己之前有點基礎,便苦學手藝,本想親自潛入皇帝身邊,伺機煽動更大風浪,沒想到意外結識了李興。于是他順水推舟,給李家父子說什么曲線救國的計劃,引誘眾多愛國青年消磨意志,最后還順手牽羊弄走了李興的“治國寶典”。此時,他顯然已經圓滿完成了任務,正在和大汗皇太極一起探討攻下北京城之后,如何借鑒李興那“治國寶典”中記錄的方案治理好天下,成為一代明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