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樺
在各種類型的閱讀題中,對散文的閱讀解析是一個難點。常常是洋洋灑灑一大篇,語言美、意境美,可同學們就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其實,散文再散,也有其“靈魂”和“骨骼”,牢牢抓住這兩樣,就能找到解題的“金鑰匙”。
本課關鍵詞:主旨 思路 結構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地抒寫所見所聞和心靈感受的文體。它的獨特之處在于:能夠讓我們通過一個十分親切的形式,讀到作者對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好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所以,閱讀欣賞散文,既要細心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悟,又要認真分析作者用以表達這種感悟的形式。
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一篇散文時,把握住散文的主旨、思路和結構。
不過散文的主旨、思路和結構,可不像記敘文“六要素”那樣容易在文章中找到,想抓住它們,要用到的是我們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NO.1 散文的主旨
“文以意為主”,作者憑借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實際生活的點點滴滴,又通過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思考,才有了散文深邃的思想,雋永的情、理、意、味。
讀者品讀散文時,心靈往往受到觸動,眼前常?;砣婚_朗,思想情感有所升華,這就是散文主旨的功能所在。
散文的主旨猶如人的靈魂,靈魂是人的精神,是人的主宰,人若沒有靈魂,生命也就不復存在。對散文來說,主旨也是如此,主旨就是散文的精、氣、神。一篇散文,就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釀造的一杯濃酒,閱讀散文其實是在品嘗作者的這杯“酒”,細細品味就能夠領悟到其中所蘊含的豐富而復雜的情感。
舉個例子吧,朱自清的《春》,寫到春天的山、水、草、花、風、雨、風箏、孩子等,本來都是大家司空見慣的事物,但是,一旦融入作者特殊的感悟,一切便現(xiàn)出新的個性和光彩,別有意味,不同一般。
NO.2 散文的思路
如果說,表達作者感悟的散文主旨,我們把它比作人的“靈魂”;那么,用以表達作者感悟的散文形式,就是人的“骨骼”。散文的“骨骼”主要指思路和結構。
讀懂一篇文章,首先要理清文中所體現(xiàn)的作者思路。這正如我國語文教育家葉圣陶所言:“思路從什么地方出發(fā),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達到這條路的終點,都要踏踏實實摸清
楚。”所謂“思路”,就是作者在思索并行文時思想發(fā)展的線路,也是作者寫文章的整體構思,如一篇散文應該怎樣開頭,如何承接、過渡,怎樣圍繞主旨把選擇的材料組織起來等。
閱讀散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揣摩作者的寫作思路。因為只有知道了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才能理解作者最終想要表達的意思,正確回答問題。
NO.3 散文的結構
散文的結構,常常體現(xiàn)的是一種“自然的節(jié)奏”,看似沒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但如果用心去讀,讀得多了,還是能夠尋出一些基本規(guī)律的。
常見的散文結構模式有“縱向式”和“橫向式”。
縱向結構,即按照時間順序或事物發(fā)展的過程構建文章。有順序、承接的形式,像莫懷戚的《散步》;也還有“現(xiàn)實—回憶—現(xiàn)實”的倒裝承接形式,如朱自清的《背影》,文章的開頭先寫眼前的狀況,而后轉入對往事的回憶,最后又回到現(xiàn)實中來,表達對父親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橫向結構即按照事物的空間順序或事物性質的不同來組織材料。例如劉增山的《秋魂》,作者是從“秋實”“秋色”“秋味”“秋風”“秋葉”“秋土”“秋景”七個方面來寫“秋魂”的。秋魂是什么?是艱辛與憂患后的成熟,是繽紛的色彩,是新生命的孕育,是播種后的收獲,是寬厚的胸襟。
下面就以《山丹》這篇散文為例,說說在閱讀過程中,如何把握散文的主旨、思路和結構——
山丹
文/高國鏡
在我的家鄉(xiāng),山丹花實在是一種普普通通的花。溝底、崖畔、山坡、田間……到處都有她們的影子。
山丹花是紅火而又熱烈的。山村的夏天是山丹
給染紅了的。沒有她們,山野似乎只有茫茫的綠色;而她們的綻開,則給萬綠叢中添了點點青春的火花。
一入六月,山丹便星星點點地開放了。遠看,像跳躍在綠草地上閃閃爍爍的火苗;近看,則像一只只活潑精巧的小紅燈籠。六角花瓣,自然地蜷曲著,莖桿是碧綠的,細葉也是碧綠的,花蕊可是極鮮紅的。大蝴蝶在花間飛舞,花蕊蹭到蝴蝶雪白的翅膀上,染得緋紅。淘氣的孩子們也時常用花蕊染紅自己的臉蛋兒。至于那勞作在山里的男男女女們,也少不了開個玩笑,互相之間往臉上抹一把紅,以招來串串的笑聲,驅走寂寞與疲勞。
山丹花本是到處可見的。而山民們還嫌不夠。每當夏日干活歸來,小伙子、大姑娘總要在路旁采上一把把山丹花,到了家,把花插入盛水的瓶子里,放到窗臺上,邊吃晚飯邊欣賞。夕照與山花輝映,仿佛在宣告著農家日子的好光景。
山丹的情感是熱烈的。山丹的生命力又是極頑強的。無論環(huán)境好壞,她們在哪里都能夠扎根開花?;氖彽牟莸厣希兴齻兊男δ?;陡峭的山崖間,有她們搖曳的英姿。她們像山姑娘,在哪里都充滿歡笑;又像山小子,在哪里都貢獻芬芳。她們伴著種田人、放牧人、砍山人共度時光??梢哉f,凡有山民的地方,都有山丹的清香。
山丹的根酷似一瓣大蒜。這“蒜疙瘩”一旦扎在哪里,就再也不離去,只隨著時光的推移,一年年長大,又一年年拱出地面,長葉開花。這“蒜疙瘩”經(jīng)盛夏不爛,歷寒冬不死!她們隨春風發(fā)芽、生根、長莖葉、開花。望著山丹花,我總像望著我的鄉(xiāng)親們。我的鄉(xiāng)親們和山丹一樣,用火一樣的性格,火一樣的丹心,火一樣的情愛,打扮著生養(yǎng)他們的地方!是的,山里的條件也許沒有山外好——可山民們不論條件好壞,都能夠樂觀地面對生活,含笑原野!
山丹的更可貴之處,就是不空度歲月。她們多長一歲,就多開一枝花朵?;ò曷淞?,便結出沉甸甸的果實。我曾見過一棵開了七十枝花的“老壽星”,紅燈籠般的花朵掛在青枝綠葉中,把草地映紅了,把我的臉映紅了。我陶醉在花前,卻又舍不得采下一枝。我愿她日夜點綴著青草坪!
啊,我的山丹,年年歲歲添新花,歲歲年年展芳華。難怪山民說:“山丹一年也不白過?!笨晌业泥l(xiāng)親們,不也和山丹一樣地追求向上的丹心嗎?他們年年都用自己的汗水澆灌著春花秋果;他們做夢都盼著日子一年比一年更紅火!我這個山的兒子,多愿年年都有成功的花朵呀!
又一個夏日來臨了。那山丹花該又閃耀在家鄉(xiāng)的坡坡崗崗了吧……
【小鑰匙】
你注意到了嗎?《山丹》這篇散文是作者借贊頌家鄉(xiāng)的山丹花,來歌頌家鄉(xiāng),歌頌家鄉(xiāng)的人民,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懷念之情。作者通過自己在家鄉(xiāng)的經(jīng)歷和體驗,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感悟出家鄉(xiāng)人民就像山丹花一樣,具有明亮、樂觀、頑強和向上的優(yōu)秀品質。
基于這樣一個主旨要求,作者采取橫向結構來組織材料,文中場面與場面之間是橫向聯(lián)系。全文以山丹花所具有的不同品質為綱,通過一個個的場面描寫,將人與花融入其中,以花喻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悟。多個場面、不同角度,分別贊美了山丹花火紅而熱烈的情感、生命力的頑強、扎根鄉(xiāng)土的堅韌和累累的碩果,而每一種品質又含有山民的“影子”。
同學們,知道閱讀散文的關竅在哪里了嗎?沒錯,就是抓住“靈魂”和“骨骼”,快快把它運
作家老舍曾說——“考而不死是為神”!面對語文試卷最易丟分的閱讀題,考神,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