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浩
博山,雖然只是山東魯中山區(qū)的一座小城,但卻是中國最早生產琉璃的地方,被譽為“中國琉璃之鄉(xiāng)”。散發(fā)著800年古韻的博山琉璃手工藝,從元代起就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傳承著。
古代能工巧匠打造出的晶瑩剔透的琉璃藝術杰作,成為皇室貢品。當代藝術家們的現代琉璃藝術作品不僅深得國人的喜愛,還隨著訂單大量走出國門,走進了藝術拍賣的殿堂。有“珠玉之美”的琉璃,向世人展示著這門古老而又獨特的藝術魅力。
池上鎮(zhèn)店子村一家手工藝琉璃制作作坊,是博山許許多多琉璃作坊中的一個。500多平方米的作坊內煙熏火燎,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這里光線黯淡設施簡陋,然而出產的琉璃工藝品卻都是按國外訂戶的要求制作的,是要漂洋過海的。
工作時,30多名藝人圍在一個爐溫高達1500攝氏度的大料爐前,每人將一根長約1.7米的“吹棍”(空心鐵桿)伸進爐中,蘸取不同色彩的高溫琉璃溶液形成料泡后,迅速回到自己的座臺,根據個人創(chuàng)作構思,采用“吹、塑、展、粘、捻、拉”等技藝,只見一雙巧手變換著用鉗子、用夾子、用剪刀、用鏟子,對高溫熔化后軟乎乎的琉璃進行拿捏造型,用手托著一厚疊用水蘸濕了的報紙,在琉璃上不斷滾摸造型,最后將一些預先燒制好了的花草、動物等配件組合于琉璃上再行燒制、填料程序,制作成預想的樣子。令人倍感神奇的是,藝人手中的“吹棍”如同魔術師舞動的魔棒,神秘的琉璃戲法變幻莫測。
琉璃造型的過程可謂瞬息萬變,藝人們必須爭分奪秒趁熱打鐵才能順利完成,如果冷卻了就要在溫爐中加溫,如果凝固了就不能再次塑造了,因此把握火候和準確造型是一門過硬的技術,自古以來就是琉璃藝人的基本功。不合格的琉璃作品只能成為廢品,因而世上沒有兩件一模一樣的琉璃作品。
熊熊的烈火,使得作坊里常年有著酷暑般的溫度。也正是這高溫,才能將粗糙的沙礫溶成細膩的琉璃。藝人們在高溫之下,冒著被燙傷的危險前,汗水滿面,才能將炙熱的琉璃如蛹變蝶那樣羽化成仙,成為一件件流光溢彩的藝術品??粗鴱幕馉t中分娩出來的“新生兒”,藝人們總是懷著一種特別的感情,因為他們賦予了琉璃新的生命和靈魂。
古老的博山琉璃工藝分為“熱工”和“冷工”兩大類。將琉璃高溫加熱后造型屬于“熱工”;在室溫下對琉璃雕琢屬于“冷工”。這兩種可以相互融合的工藝,讓那些質地迷離,色彩斑斕的琉璃,如同智慧與火的結晶,在手工藝人錘煉中,綻放出浴火重生的藝術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