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張祥
摘 要:本文通過整理回顧國內(nèi)外學者對華裔美國女作家譚恩美的成名作《喜福會》的研究,分析中西方學者不同的研究視角和主要觀點。以期獲得新的突破點,進一步深入研究《喜福會》。
關(guān)鍵詞:《喜福會》;譚恩美;研究現(xiàn)狀;視角
作者簡介:李琳(1990-),女,湖北黃岡人,華北理工大學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張祥(1990-),男,安徽舒城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德育實踐與教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5-0-03
小說《喜福會》是由華裔美國女作家譚恩美(Amy Tan)所著的。小說主要講述四個家庭中四對母女之間的故事。母親一代飽受舊中國封建傳統(tǒng)文化的摧殘,在夾縫中尋求自由,移居美國。不料卻遭受美國文化的歧視,處于“失語”狀態(tài)。而在美國出生的女兒一代,接受開放式的美國教育,深受美國文化與價值觀的影響,希望能夠真正融入美國社會而不是處于邊緣社會。然而母親為了捍衛(wèi)女兒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執(zhí)著向女兒宣揚中華文化,這種特殊的愛得到的卻是女兒的誤解。隨著女兒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及在生活著遭受各種挫折,她們逐漸理解母親,最終母女達成和解。
國內(nèi)外學者從不同視角對其進行研究:西方學者大多數(shù)集中在分析小說中女性形象的性別以及族裔身份的特點;而國內(nèi)更為注重探討小說中文化沖突母女關(guān)系等問題,及華裔女性身份建構(gòu)和敘事策略。
一、《喜福會》之國外研究
《喜福會》的大獲成功不僅確立了譚恩美在美國文壇的地位,也引發(fā)越來越多的國外學者來研究這部著名的小說,他們的研究視角主要集中于以下幾點:
(一)東方主義視角
在美國,不同評論家對《喜福會》評價褒貶不一。譚恩美作為華裔美國人,是一個中西文化的混合體,對中國文化并非深入了解,而《喜福會》中從始至終都貫穿著中國文化內(nèi)涵,譚恩美在小說中描述的中國文化引起了文學界的論戰(zhàn)。由于歷史原因,東西方跨文化交際缺乏,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是神秘的,愚昧落后的。恰恰《喜福會》中描寫的中國文化符合西方人的想象,所以一些評論認為小說充滿東方主義色彩。有些評論家認為小說中展現(xiàn)的就是中國人眼中的美國和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在這種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小說中對中國文化的主觀描寫正好印證了中西文化的差異與沖突。美國著名的評論家趙健秀批判譚恩美對中國文化的曲解,他認為,在《喜福會》中譚恩美展現(xiàn)了迷信落后、愚昧無知的中國腐朽文化,她的這種曲解只不過是為了迎合西方讀者的獵奇心理。趙健秀在文集《大唉咦》中指出“譚恩美小說中所描繪的中國和美國華裔都是白人種族主義想象的產(chǎn)物,既不是事實,也不是中國文化,更不是中國或美國華裔文學?!盵1]
(二)多元文化主義視角
在美國這樣一個文化“大熔爐”中,充斥著以白人文化為主的各種其他文化。隨著美國民權(quán)運動的高漲,一些西方學者提出了多元文化思想。多元文化主義崇尚各種文化共存,反對文化歧視,而文化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小說《喜福會》體現(xiàn)了中西方文化由沖突到融合的過程。Harold Bloom 認為美國的多元文化的形成主要是推翻舊的文化思維,通過建立多元文化這個框架來消除文化歧視,而在《喜福會》中,出生于美國的女兒一代起初歧視中國文化,最后在喜福會這樣一個機制中,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走向融合,實現(xiàn)了多元文化氛圍。[2]
(三)族裔身份視角
譚恩美作為第二代華裔移民,她的小說不可避免蘊含著族裔身份主題。在《喜福會》中,母女成為被邊緣化社會中的“他者”,并且伴隨著無數(shù)歧視與壓迫。在男性主導社會中,女性由于性別與種族的落后處于弱勢地位,她們必須通過反抗霸權(quán)主義,勇敢地與父權(quán)制作斗爭,才能獲得平等對待,才能建立屬于女性的地位。林瑛敏(Amy Ling)1990年在她的專著《世界之間:華裔美國女作家》(Between Worlds: Women Writers of Chinese Ancestry,1990)中揭示了《喜福會》中母親擺脫在中國遭受的蹂躪,移民美國希望女兒一代能過上幸福生活,成為中西文化最完美的結(jié)合體,但她們的“美國夢”并沒有如愿以償,由于性別、種族劣勢,她們?nèi)匀徊坏貌辉诟鞣N壓迫中尋找自我身份。[3]Li Zeng主要研究《喜福會》中種族和族裔身份問題。在他的文章中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代美國文化對華裔家庭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這種后殖民文化中的矛盾和沖突使代表兩種文化身份的母女不斷地碰撞,最終覺醒。異化的自我被文化融合所包圍,自己重新定位的新文化身份被確立。[4]
二、《喜福會》之國內(nèi)研究
國內(nèi)對華裔美國文學的關(guān)注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整體要晚于西方。自1990 年,王立禮教授在《外國文學》(第 6 期)上刊發(fā)了國內(nèi)第一篇評價譚恩美的文章《譚愛梅的<喜幸俱樂部>》,節(jié)譯了譚愛梅(即譚恩美)的《喜幸俱樂部》 (即《喜福會》),隨后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喜福會》的研究萌生了興趣,他們從多角度多方式解讀《喜福會》。以“喜福會”為關(guān)鍵字在中國知網(wǎng)上搜索的論文資料來看,從1990年到2000年,可以看出有關(guān)《喜福會》的期刊論文呈上升趨勢,2003年關(guān)于《喜福會》的研究期刊論文多達37篇,從2001年到2014年,學者對《喜福會》的研究越來越熱,出現(xiàn)了大量博碩士論文,其數(shù)量高達290篇。可見,學者對《喜福會》的研究逐步加深,并且探索不同的視角。通過收集資料,總結(jié)了目前國內(nèi)對《喜福會》的研究幾個主要特點:
(一)文化研究
大部分研究分析母女矛盾與和解如何上升到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探索母女關(guān)系中曲解與代溝,不同身份地位和價值觀,以及小說中華裔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和新文化身份的構(gòu)建。如程愛民的文章《中美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對〈喜福會〉的文化解讀》,他認為“母女之間的沖突不僅僅是一種文學表征和小說結(jié)構(gòu)框架,它所代表的實際上就是中美文化之間的沖突,一種東西方二元文化的對立”。[5]通過母女之間產(chǎn)生的沖突、矛盾來表現(xiàn)代表“自我”的東方文化與代表“他者”的西方文化之間的二元對立關(guān)系。“母女之間的關(guān)系式一種互為主體也是互為客體的關(guān)系”,母女關(guān)系象征著東西方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5]他在文章《論譚恩美小說中的母親形象及母女關(guān)系的文化內(nèi)涵》,指出“母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是歷史與記憶的中介,是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橋梁”。[6]母女之間由于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在美國這種陌生的環(huán)境中不斷地發(fā)生矛盾和沖突。經(jīng)歷各種各樣的挫折后,女兒終于醒悟,認識到自己身上的中國文化屬性。張子清在論文“中美文化的撞擊與融匯——在華裔美國文學中的體現(xiàn)”中指出《喜福會》中母親“以自己的審美標準塑造女兒的形象,用自己的理想規(guī)劃女兒的前途。 他們的理想都構(gòu)筑在個人在舊中國的痛苦經(jīng)歷以及由此吸取的教訓之上,缺乏美國社會現(xiàn)實基礎(chǔ),這是語言和文化的隔閡造成的誤會”。[7]
(二)后殖民主義視角
后殖民主義主要研究霸權(quán)主義殖民帶來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影響,并試圖反殖民化改變?nèi)祟惖拿\和價值觀。從后殖民主義的角度來看,女性屬于第三世界被統(tǒng)治的對象,在霸權(quán)文化下,處于被邊緣化和異化的她們艱難地尋找自己的文化身份。在《喜福會》中,譚恩美站在美國文化的高度來講述中國故事,對于美國文化來說,母親一代所攜帶的中國文化是被邊緣化的“他者”。由于母親與女兒所處的立場不同,她們彼此互為“他者”,在這種“異化空間”里,她們迷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孫瑩運用后殖民文學批評理論,解讀《喜福會》中身份定位這一主題。論文中用“他者”和“第三空間”(也就是幾種文化雜糅在一起的空間)理論,在這樣的空間里女性失去自我意識,沒有決定權(quán)和發(fā)言權(quán)。從種族、性別、文化語言的視角來分析華裔女性在處于邊緣地位的美國所遭受的各種摧殘,以及她們通過積極地斗爭與挑戰(zhàn),尋求自己的身份地位,并最終建構(gòu)自我身份。張瀟勻運用后殖民主義理論基礎(chǔ)來解讀《喜福會》中的創(chuàng)傷主題。論文通過研究華裔女性創(chuàng)傷的根源,指出只有打破“失語”,重建自己的文化身份,才能擺脫創(chuàng)傷。
(三)女性主義視角
女性主義者企圖改變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傳統(tǒng)教育以及社會實踐對女性的偏見,揭露男權(quán)社會中父權(quán)思想對女性的種種壓迫。在文學中,從女性主義視角分析文學作品中女性經(jīng)歷,可以發(fā)現(xiàn)她們生活在毫無權(quán)利可言的男權(quán)社會,她們只有逆來順受。只有通過分析呼吁女性覺醒,才能反抗各種不平等和壓迫。作為女性作家,譚恩美的小說更多關(guān)注女性的生活狀況及其地位,在《喜福會》中她描述女性生活經(jīng)歷來反映女性形象所遭受的歧視與壓迫,在男權(quán)社會和白人社會的雙重異化下,小說中的女性通過中國式書寫來尋找自己的文化身份。趙文書在論文“華美文學與女性主義東方主義”指出《喜福會》中把華人母親在中國的過去和華裔女兒在美國的現(xiàn)在并置, 通過今昔對比展示中國社會對女性的迫害和美國社會對女性的解放。[8]黃平用波伏娃的 “他者”理論來探索《喜福會》中女性如何在美國這樣的“文化大熔爐”中淪為“他者”。他指出,在男權(quán)社會中,特別是華裔女性承受了無數(shù)痛苦,她們拼命地反抗來尋求自己的價值與文化身份。[9] 陸薇曾運用??碌脑捳Z理論來分析《喜福會》中的沉默主題,女性要想反抗男性的壓迫,必須爭取自己的話語權(quán),指出沉默也是話語的一部分,隱藏著兩種性別和兩代人之間的沖突,實質(zhì)上也是一種再現(xiàn)自我的方式,話語權(quán)對于女性來說是解放自我的利器。[10]
(四)敘事學研究
特殊的敘事策略是《喜福會》獲得成功的關(guān)鍵,國內(nèi)有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解析《喜福會》中的敘事特點。張瑞華分析《喜福會》中麻將式的敘事結(jié)構(gòu),小說的敘述結(jié)構(gòu)是以四個家庭的四對母女輪流來講故事,就像麻將里的東西南北四方輪流坐莊,提出“作者將自己對東方傳統(tǒng)文化麻將的獨特理解和闡釋的創(chuàng)造性貫穿在作品的肌理和構(gòu)架中,使作品在麻將這一陌生化的表現(xiàn)手法中取得了內(nèi)容和形式的有機統(tǒng)一”。[11]龐黎以空間敘事學的視角解讀《喜福會》所體現(xiàn)的文學的空間對立,轉(zhuǎn)化和融合。文章中指出,小說的敘述打破時間的限制將主題一致的不同文化空間并置在一起,揭示了文化認同的主題。時間和空間的雙重錯位的敘事策略恰好體現(xiàn)了母女的扭曲。在美國出生的女兒并不能感知母親的生活環(huán)境,形成了空間的對立;母親一代初到美國,對美國文化的排斥,到后來接納美國文化,實現(xiàn)空間的轉(zhuǎn)化;母女最終和解則體現(xiàn)了文化空間的融合。[12]譚岸青在她的論文中指出《喜福會》運用“講古”的敘事策略,反抗華裔女性長期遭受的失語與沉默,并且反映了華裔女性尋找并構(gòu)建族裔文化身份的過程?!凹w”與“個體”敘事模式使得敘事更具權(quán)威,母女之間的關(guān)系也得到很好地鞏固。[13]
三、總結(jié)
從以上國內(nèi)外研究結(jié)果看,國外學者的研究視角都與政治相關(guān),主要強調(diào)政治身份問題,研究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迎合政治需求,對于其他方面鮮有涉及。對于國內(nèi)學者研究而言,視角相對較多,但缺乏新意。如從文化角度研究《喜福會》,大多數(shù)都是關(guān)于中西文化的沖突到融合,眾多相關(guān)研究觀點大同小異,沒有獨到的見解;從敘事方面研究主要停留在《喜福會》明顯的故事環(huán)的敘事特點上,運用的敘事理論也較為普遍,忽略了一些不常用的敘事理論,如碎片化敘事和復調(diào)敘事;而從女性主義視角研究的學者,主要運用常見的女性主義理論分析小說中女性從壓迫到解放的過程,總體模式相似,筆者認為可以從成長小說的角度,用詹姆斯·喬伊斯的精神頓悟來分析女性如何覺醒。
參考文獻:
[1]徐穎果.跨文化視野下的美國華裔文學——趙建秀作品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9:135-136.
[2]Harold Bloom.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Bloom's Guides). [M]. Chelsea House Pub: 2009.9.
[3]Kim, Alaine.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 [M]. Philadelphia: Temple Up, 1982.
[4]Li Zeng. Diasporic Self, Cultural Other: Negotiating Ethnicity through Transformation in the Fiction of Tan and Kingston [J].Language and Literature: ⅩⅩⅧ,2003.
[5]程愛民.中美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對《喜福會》的文化解讀[J].國外文學, 2001(3):86- 92.
[6]程愛民,論譚恩美小說中的母親形象及母女關(guān)系的文化內(nèi)涵[J].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2001.
[7]張子清. 中美文化的撞擊與融匯——在華裔美國文學中的體現(xiàn)[J].外國文學評論,1996,NO.3
[8]趙文書. 華美文學與女性主義東方主義[J].國外文學.
[9]黃平. 逃離他者——《喜福會》中女性主義覺醒[D].武漢理工大學,2013.
[10]陸薇.從話語的消失看 《喜福會》 中的主體重建[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0(4):18- 22.
[11]張瑞華.譚恩美《喜福會》中的中國麻將[J].外國文學評論,2001.(1):96-101..
[12]龐黎.空間、文化與主題—《喜福會》的空間敘事探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3.12.
[13]譚岸青.女性“講古”的新體式——論譚恩美四部小說的敘事策略[J].暨南學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2004.(1):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