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瀟 劉潔
摘 要:漢初黃老之學盛行,道家的清靜無為影響著士人的觀念與追求。從賈誼《吊屈原賦》、《鵩鳥賦》、《旱云賦》中可以看到道家萬物皆有道的自然觀,禍福相依、死生有命的生命觀,不為外物所累、無所拘束的人生觀。研究賈誼辭賦對于我們了解漢初社會思潮以及士人的思想狀態(tài)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賈誼;辭賦;道學;思想
作者簡介:曹瀟(1992-),女,山西運城人,遼寧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劉潔(1990-),女,漢族,河南商丘人,遼寧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詩文。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6-0-01
漢初文學家和政論家賈誼,在其時代思潮的影響下,對道家學說有很大的了解與認可,其辭賦就展現出在生活境況不稱意之時他從老莊哲學中尋求解放之道。
賈誼辭賦在司馬遷《史記》和班固《漢書》中皆載有原文,《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了賈誼辭賦兩篇,一是《吊屈原賦》,“賈生既辭往行,聞長沙卑濕,自以壽不得長,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二是《鵩鳥賦》“賈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飛入賈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賈生既以適居長沙,長沙卑濕,自以為壽不得長,傷悼之,乃為賦以自廣?!睂Υ硕x,《漢書·賈誼傳》的記載和《史記》基本一致。蕭統(tǒng)的《文選》于鳥獸類收賈誼的《鵩鳥賦》,于吊文類收《吊屈原文》。賈誼除此二賦外,還有一篇完整的賦作《旱云賦》。本文以此三賦為基礎來探討賈誼辭賦所反映出的道學思想。
漢初時社會統(tǒng)治階層篤信道家黃老之術?!稘h書·楊雄傳》載:“昔老聃著虛無之言兩篇,薄仁義,非禮學,然后世好之者尚以為過于《五經》,自漢文、景及司馬遷皆有是言?!痹谶@種時代大氛圍的影響下,賈誼也深受道家哲學的影響。
賈誼辭賦在行文句式,內容典故上對老莊之說多有借鑒。 據《文選》李善注統(tǒng)計,《鵩鳥賦》正文43句中,絕大多句出自道家散文,化用《鹖冠子》的有30句,化用《莊子》的有19句,化用《老子》的有3句,化用《列子》的有5句。其中同一句中化用道家兩本著作的有10處:既化用《鹖冠子》又化用《莊子》的有6句,既化用《鹖冠子》又化用《老子》的有2句,既化用《莊子》又化用《老子》的有1句,既化用《莊子》又化用《列子》的有1句。更有甚者,同一句中化用了道家三本著作,化用《鹖冠子》、《莊子》和《列子》的有1句?!兜跚x》沒有《鵩鳥賦》化用道家散文如此之多,但亦有所涉及,其中化用《莊子》的有4句,化用《列子》的有1句,化用《文子》的有1句。
從賈誼《鵩鳥賦》、《吊屈原賦》和道家散文的相似度可以看出賈誼對道家學說接受程度之高,因此賈誼在政途上失意之時,為舒解內心郁郁不平的苦悶之情而轉向黃老之學去尋求解脫之道。賈誼對道家學派的認同感在其辭賦中表現如下:
首先,萬物變化無休止,又循環(huán)有規(guī)律的自然觀。賈誼《鵩鳥賦》中說“萬物變化兮,固無休息。斡流而遷兮,或推而還。形氣轉續(xù)兮,變化而蟺。沕穆無窮兮,胡可勝言!”這一句話顯示出賈誼的萬物生成觀,事物的具體變化是由“形氣轉續(xù)”完成的,這是對道家學說自然規(guī)律即“道”的認可與闡釋。
其次,禍福相依、生死有命的生命觀。對于生命的認識,《莊子》言世間萬物處于循環(huán)往復的變化中,沒有常態(tài),禍福相依,生與死只是萬物循環(huán)變化的一個形態(tài),不必過分執(zhí)著,只有委仼自然,才能實現無拘無束之自由。賈誼的《鵩鳥賦》以歷史事實來佐證其禍福、吉兇觀念,得出命不可說、天不可預慮、道不可預謀的結論,進而探究人身處其世的正確做法:放任形骸而隨遇而安,不過分看重生死,一切由命而定。這種生命觀正是對老莊生命哲學的一種闡釋。
再者,不為外物所累、無所拘束的人生觀?!肚f子》之《逍遙游》追求的是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通過對蜩與學鳩、大鵬、列子的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否定,闡發(fā)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道理,主張忘卻物我之界限,追求絕對之自由,從而達到真正的逍遙。賈誼的《鵩鳥賦》雖然不及《逍遙游》的豁達,但也表現出不為外物所累的人生追求。文中通過一組對偶排比句從正反兩面闡述自己的人生觀,否定小智、貪夫、烈士、夸者、怵迫之徒、愚士、眾人為財、利、功、名等一切外物所羈絆,尋求達人、大人、至人、真人的無物無我之境。
最后,在文本形式上賈誼借鑒《莊子》擬人化表現手法。莊子散文中的動植物都有其思想和智慧,其許多人生哲理都是在動植物之間以及動植物和人之間的對話中完成的,如《逍遙游》中的蜩與學鳩,《齊物論》中的罔兩與景。這一特色亦被賈誼繼承,他的《鵩鳥賦》樂天知命的主題正是借用鵩鳥的胸臆來傳達的。
漢時文人在仕途失意、生活困窘、情感不暢之時習慣轉向老莊學說尋求自我慰藉,董仲舒《士不遇賦》、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表現出不為得失、生死所累的自我勸解之意。張衡的《東京賦》表現出漢人對無為而治政治理想的期盼,楊雄《逐貧賦》、馮衍《顯志賦》描寫的隱居生活也是對道學的一種接受。對這類辭賦的研究,可以窺探出西漢文人的情感走向,對于了解西漢文化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蕭統(tǒng),李善:《文選》[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3]張松輝.先秦兩漢道家與文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