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婷(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
講述“不同文化中的音樂”的故事——讀《民族音樂學研究——31個論題和概念》有感
黃文婷
(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摘 要:《民族音樂學研究——31個論題和概念》的作者是美國民族音樂學家布魯諾·內特爾,是對《民族音樂學研究:29個論題和概念》的延伸與補充,整本書立足于31個基本問題,綜合敘述了這一學科一直以來針對所有問題所展開的各類探究,同時用作者自身探究的個案作為案例來評論,該書是民族音樂學范疇里比較少有的幾部綜述性著作之一。
關鍵詞:民族音樂學;文化中的音樂;田野調查
近來拜讀了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美國著名音樂人類學家布魯諾·內特爾(Bruno Nettl,1930~)所著,聞涵卿、王輝、劉勇翻譯的《民族音樂學研究——31個論題和概念》(下述簡稱《民族音樂學研究》),這一著作是1983年版的《民族音樂學研究:29個論題和概念》的新版本。和之前的版本相比較,新版本體現(xiàn)出了民族音樂學的觀點和方法論在這二十多年來的深度變化和其他的深層次的延伸與異化。1983年版的“29個論題和概念”展示的民族音樂學,聚焦的是音樂和它的文化語境,回望了探究技術和辦法,敘述了學科史;2005年版的“31個論題和概念”在傳承舊版的前提下,進一步強調了各類理論的視角與文化語境,敘述了學科更深一步拓展的各類新視角,體現(xiàn)了民族音樂學家對探究文化里的音樂愈來愈提升的興趣。
觀其書,閱其文,如見其人。該書作者布魯諾·內特爾(Bruno Nettl)1930生于布拉格,1939年到美國居住,在印第安那大學(1953年得到哲學博士學位)與密歇根大學就讀,是現(xiàn)在在世的最有名的民族音樂學家之一。他的授課生涯是從韋恩州立大學與德國基爾大學開始的,1964年之后快要退休的布魯諾從始至終在地處厄巴那-香檳的伊利諾伊大學任教,用音樂教授與人類學教授的身份教授民族音樂學。他的田野調研的重要經歷是在以下幾個地方完成的:蒙大拿州的黑足人區(qū)域;伊朗德黑蘭;印度馬德拉斯(目前的金奈)。他一生編寫過多部著作,而且作為民族音樂學協(xié)會的前任主席(1968-1970)以及該協(xié)會刊物《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y)和《傳統(tǒng)音樂年刊》(Yearbook For Traditional Music)的主編(1961-1965,1998-2002),他被芝加哥大學與伊利諾伊大學授予了名譽學位,同時也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這一書主要包含31個論題與理論被分散在全書四個部分里,內容主要涵蓋了民族音樂學的學科闡釋、音樂的共性、音樂的多樣性、多類音樂的對比探究、田野調查的相關內容、音樂民族志、音樂里的性別元素、各類音樂劃分系統(tǒng)等等許多層面的調查和探究。除去以上的之外還由作者中文版序、原書序言、參考書目、索引、附錄(作者自述與校訂說明)、附論(內特爾:從“29個論題”到“31個論題”——民族音樂學寫作和話語二十五年之間的變化)等總共10個部分構成。
整本書通過學界十分具有爭論的觀點與理念作為切入點來看待民族音樂學,歸納歷來與新興的大量的學者看法,加入作者的自身觀點與評論,而且利用作者本身在北美大平原印第安文化、波斯、印度南部與西方古典音樂里展開的田野調研作為輔證,不僅能夠看成是一系列小規(guī)模民族志的集結,還能夠看成是一部大規(guī)模民族志。其框架為:第一部分的9章論述學科基本概念,相當于民族志的引論;第二部分的6章描寫了田野工作的每個方面,敘述了調查經歷;第三部分的9章在文化的整個構架中進行論述;第四部分的7章以多元視野討論一些詳細的范疇。以上四個部分又包含了許多個小個案,收納了很多個小故事,這些故事開頭均是用對比的視角這樣的互文性連貫起來,能夠看出,作者善于用對比的視角來連貫全文,作者本身調查的四個范疇均是有涉及到比較:印第安黑足人土著音樂,伊朗德黑蘭古典音樂,南印度古典音樂,和母語氛圍里的西方音樂文化。作者將以上四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放于相等的位置進行比較,不僅比較共性,還比較區(qū)別,在互文構架里強調世界“全部音樂都是平等的”的意義。
全書的體例和寫作手法都是以一個個具體問題為切入點來展開論述,這樣的寫作方式在民族音樂學的歷史上實為罕見。假如把這一本書看成是一個民族音樂學盛大的晚會的話,作者就像是盛會的主持人,而參加盛會的來賓們就是那些民族音樂學界和參與過民族音樂學探究的學者、田野調研里的訊息給予者和所調查的各類族群的人們。
(一)采取說故事的方式用生動的口語敘述田野工作的過程。描述里插敘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小說體也偶爾出現(xiàn),讓讀者覺得這不僅僅是一部專業(yè)的學術著作,同時也像是一部探險小說,可以跟隨著作者的描述身臨其境的去體會當時調研的所感所思。內特爾講述了一個音樂人類學家對音樂的觀察,在“局外人”和“局內人”這兩種身份中自由的轉換,他試著通過一些通俗易懂的事情使得讀者們能夠理解書里所要表達的一些學術探究理論,將本來古板無趣的單純的學術理論運用人文敘事的寫作方法使其變得靈動有趣起來,因此使得觀看此書的讀者不僅僅局限于專家學者當中,也將讀者群擴大到了普通的百姓,讓他們也愿意了解更多相關的學術理論。
(二)串聯(lián)整篇文章比較的角度,使用了巴赫金所謂的對話體的敘述文體。對話體強調意義的創(chuàng)建是一種非靜態(tài)的歷程,和互文性及意義的延異產生共鳴。湯亞汀認為“對話”也有多層面及多種意義,從詳細到隱喻式的層次分別是“1)具體場景的對話;2)設問式對話(自問自答);3)對立觀點所產生的辯駁;4)局外-局內的對話;5)學科歷史和現(xiàn)狀的‘對話’;6)‘29個問題’與‘31個問題’所形成的‘對話’?!鼻懊嫒愺w現(xiàn)的是微觀的詳細文體與修辭,后面三類即是宏觀的串聯(lián)整本書的廣義隱喻式“對話”。這之中最關鍵的串聯(lián)性“對話”,也就是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與這一地區(qū)的文化局內人間關于特殊文化“文本”不一樣理解的對話,體現(xiàn)了兩者對于相同問題不同觀點的差別與矛盾。內特爾認為這體現(xiàn)出來的差異與沖突不僅是對立,同時也為互補,實現(xiàn)兩類意義系統(tǒng)跨越文化交流的有效目的。
該書在國外被用作民族音樂學的學科教科書使用,但文字語言卻并不拘謹刻板,作者帶著跳躍性的思維,通過民族志描述與對比說明等方式,用作者具有的特殊的口語描述文體與一類文學性的修辭方法描寫了民族音樂學的學科進展與印第安黑足人、伊朗人、南印度人和西方文化的故事。成功的描繪出了西方尤其是北美視角下的“民族音樂學”是為何物,讓讀者可以了解到不同于中國的音樂家和學者關于本學科的看法,認識到與西方民族音樂學家最大的不同是中國學者研究的興趣更多在于中國自己的傳統(tǒng)而非跨文化的國際研究。
該書雖然是一本純粹文字性的著作,這之中也涉及到了很多民族的民歌與在田野工作里記載下來的每個民族的音響,讓人略感不足的是只用文字進行了描述,如果再附有相關的圖片和音響的話,將會有助于讀者更全面生動的了解著作中所描述的不同的音樂文化差異性和相似性。但放眼整體來看還是瑕不掩瑜,作者將感性的體驗和理性的覺悟融合到一起,文章中說理不僅僅存在理論的思索,還有這鮮明的第一手田野考察的佐證,讓人讀來如臨其境、感同身受。他將全球各個民族的音樂文化當做考察主體進而得到立論,從而為我們構建了各個地方性知識,擁有某種程度的普遍適應性,很大程度上開拓了我們展開學科研究的視角?!?/p>
(指導教師:郭克儉)
[參考文獻]
[1] [美]布魯諾·內特爾.聞涵卿,王輝,劉勇譯.民族音樂學研究——31個論題和概念[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
[2] 湯亞汀.內特爾:從“29個論題”到“31個論題”——民族音樂學寫作及話語25年間的變化[J].音樂藝術,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