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學紅
(中南民族大學 校醫(yī)院 , 武漢 430074)
?
民族高校女職工圍絕經期癥狀及保健需求調查分析
余學紅
(中南民族大學 校醫(yī)院 , 武漢 430074)
摘要目的:了解民族高校婦女的圍絕經期癥狀及保健需求情況,為圍絕經期婦女保健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民族高校647例40~60歲婦女進行調查.結果:調查對象圍絕經期相關癥狀發(fā)生率為77.13%,其主要癥狀依次為:記憶力下降(65.84%)、情緒波動(64.30%)、失眠(63.83%)、潮熱(58.73%)、月經紊亂(54.40%)等.各年齡組圍絕經期癥狀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年齡增大,其發(fā)生率逐漸增高.圍絕經期婦女保健需求主要為定期全面體檢和預防骨質疏松;希望得到圍絕經期健康咨詢與指導的婦女占53.48%.結論:民族高校婦女圍絕經期相關癥狀發(fā)生率高,對圍絕經期保健知識及服務需求迫切.相關衛(wèi)生服務部門應高度重視,實施干預模式,加強對民族高校圍絕經期婦女的健康管理,積極開展全科醫(yī)療衛(wèi)生保健服務,以提高圍絕經期婦女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高校女職工; 圍絕經期 ;癥狀 ;保健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erimenopausal Symptoms and Health Care Demand of the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Women
YuXuehong
(The Hospit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perimenopausal symptoms and health care demand i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women, to community perimenopause women's health care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Methods: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the 647 cases of 40~60 years old women in university .Results:The survey of menopausal symptoms, occurrence rate is 77.13%, the incidence of main symptoms were: the decline of memory (65.84%), mood swings (64.30%), insomnia (63.83%), fever (58.73%), menstrual disorder (54.40%). Each age group of perimenopausal symptoms occur rate compares difference to have statistical sense (p< 0.05), increases with age, the incidence rate increase. Perimenopausal health care demand mainly for the regular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prevention of osteoporosis, hope to get the perimenopausal health counseling and guidance of perimenopausal women accounted for 53.48%.Conclusion: the perimenopausal symptoms of University women associated with high incidence of perioperative care, knowledge and service demand of menopausal urgen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department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ty intervention model, strengthen the health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of perimenopausal women, actively carry out the general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erimenopausal women.
Keywordsuniversity women; perimenopause; symptom; health care
圍絕經期是婦女從性成熟期逐漸進入老年期的過渡階段.WHO將卵巢功能開始衰退至絕經后1年內的時期稱為圍絕經期[1],包括絕經和絕經前后的一段時間.絕經過渡期一般始于40歲以后,歷時1~12年.臨床上約有2/3的婦女在圍絕經期出現神經內分泌失調癥候群,即“圍絕經期綜合征”.這些癥狀將導致婦女出現各種不適,如記憶力下降、月經紊亂、潮熱、失眠、腰腿痛等.隨著絕經時間的延長,骨質疏松及心血管疾病等的發(fā)生率也顯著增加,嚴重影響婦女的生活質量,對家庭也產生了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及時有效地干預及保健對改善圍絕經期綜合征及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義[2].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劇,針對圍絕經期婦女的身心健康保障問題也越來越引起研究人員的普遍關注.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部門更應引起高度重視,積極開展圍絕經期保健工作,維護和促進婦女身心健康,以提高其老年生活質量.本研究通過對某民族高校40~60歲婦女圍絕經期癥狀及其保健需求狀況的調查分析,為進一步完善高校社區(qū)圍絕經期婦女的保健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探索適宜于高校婦女全科醫(yī)療服務的新模式.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選取某民族高校40~60歲女教職工647例,將其分為4個年齡段:其中40~45歲235人(占36.32%),46~50歲212人(占32.77%),51~55歲142人(占21.45%),56~60歲58人(占8.96%);職業(yè)狀況:教師334人(占51.62%),干部257人(占39.72%),工人56人(占8.61%);文化程度:大專以上為主,具有高級技術職稱266人(占41.11%);在職545人(占84.23%),退休102人(占15.77%);漢族380人(占58.73%),少數民族267人(占41.27%);已婚占97%;月經情況:月經初潮年齡11~16歲,以13~14歲為最多;絕經年齡最小38歲,最大56歲.
1.2調查方法
自行設計《圍絕經期健康狀況調查表》,對647例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一般情況、月經情況、圍絕經期癥狀及癥狀出現后健康尋求行為、激素治療情況、圍絕經期知識來源及保健需求、健康指導等.發(fā)放問卷647份,回收647份,回收率100%.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結果以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與分析
2.1圍絕經期癥狀發(fā)生情況
高校圍絕經期婦女主要癥狀發(fā)生情況見表1 .
表1 各年齡組婦女圍絕經期相關癥狀發(fā)生情況(n(%))
2.2圍絕經期癥狀發(fā)生與年齡的關系
由表2可知,被調查647例婦女 ,圍絕經期癥狀總發(fā)生率為77.13%,隨著年齡增大發(fā)生率逐漸增高.其發(fā)生率各年齡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圍絕經期婦女主要慢病伴隨情況
圍絕經期婦女主要慢病檢出率以高血壓為首(占14.53%),隨著年齡的增長各種慢病發(fā)生率均逐漸增高.見表3.
表2 圍絕經期相關癥狀發(fā)生與年齡的關系
表3 圍絕經期婦女主要慢病檢出情況 (n (%))
2.4圍絕經期婦女健康保健尋求行為
圍絕經期婦女的保健現狀:出現圍絕經期癥狀后選擇自我保健比例最高,性激素治療比例最低.見表4.
表4 圍絕經期婦女健康保健尋求行為
2.5圍絕經期知識來源情況
調查對象圍絕經期知識來源于醫(yī)務人員的僅占22.10%,見表5.
表5 圍絕經期知識來源情況(n(%))
2.6圍絕經婦女保健需求情況
圍絕經婦女保健需求統(tǒng)計見表6.
表6 圍絕經期婦女保健需求情況
3討論
圍絕經期是女性必須經歷的一個特殊時期,此期最明顯的生理變化是卵巢功能的衰退,卵泡的老化,性激素合成的改變,FSH釋放增多等,從而出現一系列變化和癥狀,其中以絕經表現最為突出,自然絕經年齡一般在45~55歲之間.隨著現代生活節(jié)奏的增快,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加,婦女圍絕經期綜合征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據統(tǒng)計,目前中國絕經期婦女約1.3億人,其中臨床表現絕經綜合征者可達1億人.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不同文化背景的婦女癥狀發(fā)生的頻率和強度也不一樣,絕經早期癥狀的發(fā)生與人種、倫理觀念、絕經狀態(tài)、以及絕經方式有關[3].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醫(yī)學的不斷進步,人們對圍絕經期的認識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圍絕經期綜合征被認為是一種女性激素缺乏性疾病.由于婦女職業(yè)、社會地位,文化素質的不同,其圍絕經期相關的意識和行為也不同,尋求健康的行為也有一定差異.
通過調查發(fā)現,絕大多數婦女出現至少一種以上圍絕經期相關癥狀.說明婦女自40歲時已開始意識到,并將自己身體或精神方面出現的一些變化與圍絕經期聯系起來.對于文化水平較高的婦女而言,對圍絕經期較為關注,其心理和精神癥狀顯得更為突出.有些婦女誤認為圍絕經期就必然會出現一定的癥狀,從而產生過渡的焦慮和恐懼心理[4],因此對這一人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調查的結果是,647例高校婦女中有499例出現圍絕經期相關癥狀,總發(fā)生率為77.13%,與文獻報道的75%的全國圍絕經期婦女水平基本相符.漢族與少數民族婦女發(fā)生率相當,無統(tǒng)計學差異.圍絕經期癥狀主要表現為記憶力下降、情緒波動、失眠、潮熱、月經紊亂等等,以51~55歲和56~60歲年齡組發(fā)生率最高.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提示這些病癥的發(fā)生與體內雌激素水平的不穩(wěn)定和不斷下降有關,加之此階段婦女正處于社會、家庭、工作等多重壓力之中,面臨身體和心理的疲勞狀態(tài),其健康更易受不良環(huán)境和行為因素的影響.本次調查也證實,大部分婦女有不同程度的圍絕經期軀體癥狀.由此可見,高校婦女圍絕經期病癥發(fā)生情況較為嚴重.
此次調查的圍絕經期婦女主要慢性疾病中,高血壓患病率(14.53%)明顯高于其他幾類慢病,可見圍絕經期婦女屬于高血壓多發(fā)人群.由于圍絕經期婦女體內雌激素水平的不穩(wěn)定和不斷下降容易出現血脂代謝異常,進而導致血糖、血壓異常,引起高脂血癥、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是導致中國絕經后婦女死亡的主要原因.而高血壓也是我國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具有患病率、致殘率、死亡率高,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低的特點[5].因此,我們在注重圍絕經期癥狀的同時,還應加強慢性病防治的宣教,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圍絕經期婦女的自我保健意識,以預防慢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本次調查顯示,高校婦女圍絕經期保健知識來源渠道主要為媒體、雜志(占51.00%),而來源于醫(yī)務人員的相對較少(占22.10%);對圍絕經期健康知識很了解的不足50%.出現圍絕經期癥狀后, 30.14%的婦女采取自我保健方式(運動、飲食調節(jié)等),28.74%的婦女去看心理醫(yī)生,還有15.15%的婦女選擇順其自然、不采取任何行為.而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的相關知識較片面、零散、且科學性不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她們采取保健措施的主動性,也使得一部分婦女在出現相關癥狀后有焦慮、惶恐、抑郁等心理失衡表現.可見圍絕經期綜合征不只是婦女生理上的變化,同樣存在心理上的變化,二者相互影響.廣州市調查發(fā)現[6]從醫(yī)生或保健書籍獲得知識的婦女其知識得分較高,也能更多地采用健康行為.因此,醫(yī)務人員在重視圍絕經期婦女軀體癥狀的同時,不能忽視她們的心理健康狀況.
較多研究證明激素補充治療(HT)的益處在于有效緩解或解除絕經近期相關癥狀,預防和治療絕經中期及遠期相關問題.HT對于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來說,能有效地預防絕經期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松癥,并改善患者情緒波動、抑郁焦慮、睡眠障礙等癥狀,從而提高圍絕經期婦女的生活質量[7].2013年國際絕經協會(IMS)發(fā)表的《絕經激素治療及中年女性健康預防策略最新建議》中明確指出,激素補充治療是緩解絕經期癥狀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特別是小于60歲或者絕經10年之內的女性,可以從中獲得更大利益.本次調查顯示圍絕經期癥狀出現后使用過激素治療的婦女僅占5.87%,與張清學等[8]報道的(5.6%)相近.表明高校社區(qū)圍絕經期婦女對HT接受度比較低,還存在一定的疑慮,這可能與整個社會對激素補充治療相關知識的宣教不夠有關.
通過此次調查發(fā)現,高校婦女圍絕經期保健知識相對缺乏,在圍絕經期保健需求方面要求強烈,其中要求定期全面健康體檢和預防骨質疏松所占比例最高,分別達84.85%、82.69%,希望得到圍絕經期健康咨詢與指導占53.48%.說明圍絕經期婦女希望在全科門診得到婦女保健方面正確指導需求比例也很大,希望得到全方位、連續(xù)性的、相關的醫(yī)療服務.
由此可見,做好圍絕經期保健是預防和減輕這一時期婦女各種癥狀發(fā)生的根本保障,保健內容應包括營養(yǎng)、運動、心理、性激素治療等多方面.從圍絕經期婦女出現癥狀的平均年齡來看,應在40歲以前即開始進行保健,本次調查也支持這一點.建議以社區(qū)醫(yī)療服務機構為單位,建立生物—心理—社會—家庭因素干預模式,對圍絕經期婦女進行必要的健康干預,采取積極措施:1)加強對圍絕經期婦女的管理:建立健康檔案和保健手冊;定期體檢;追蹤隨訪.2)積極開展圍絕經期健康教育:開展相關知識系列講座 ;采用各種宣傳方式普及保健知識;開設心理健康咨詢室,使其正確認識與掌握圍絕經期保健知識.3)設立圍絕經期專科門診:做到生理、心理保健并重,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激素補充治療,以緩解或消除圍絕經期綜合征癥狀,預防骨質疏松,有效降低高血壓、冠心病等的發(fā)生.4)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構建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理智地對待圍絕經期各種生理、心理變化.5)注意其他慢性病的查治,定期隨訪.6)定期對社區(qū)醫(yī)務人員進行培訓,不斷提高業(yè)務水平.7)成立圍絕經期支持小組:良好的社會支持能給她們提供保護和緩沖各種生活事件對其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影響.
4結語
綜上所述,圍絕經期綜合征是生物、心理、社會等多方面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本次小范圍研究結果顯示,民族高校婦女圍絕經期癥狀發(fā)生率高,其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高校社區(qū)全科醫(yī)師應針對這一特殊群體,加強對其心理狀況的關注,加強健康保健宣教及指導,提高其認知度和自我保健意識;加強多方位的干預,實施防治結合,以減少圍絕經期癥狀發(fā)生率.同時社會、單位、家庭也應充分給予她們各種幫助、理解和支持,正確引導她們順利輕松地度過圍絕經期.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7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4.
[2]周贊華,王偉杰,朱麗亞, 等.麗水地區(qū)農村絕經期婦女健康狀況和保健需求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28):4360-4363.
[3]耿琳琳.絕經綜合征[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3,21(6):430.
[4]張芳蝶.圍絕經期婦女不良因素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1,4(IA):109-110.
[5]施侶之.流行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391.
[6]李青,游志穎,張清學,等.廣州市社區(qū)中年婦女圍絕經期保健的現狀和影響因素[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1,35(5):275.
[7]Studd JW. A guide to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women by estrogens [J].Climacteric,2011,14(6) : 637-642.
[8] 張清學,楊冬梓,謝梅青,等.對500名廣州婦女關于激素替代療法態(tài)度的調查[J].中山醫(yī)科大學學報,2002,23(5):306-311.
中圖分類號R1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321(2016)01-0070-05
基金項目中央高??蒲谢鹳Y助專項(CSW15051)
作者簡介余學紅(1967-),女,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婦科疾病研究及防治,E-mail:1361503943@qq.com
收稿日期201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