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浩昌
摘 要:在山水詩歌中,經(jīng)常會有詩人就同一景色大發(fā)詩興。本文就樓鑰與袁枚兩人筆下都曾描寫的大龍湫的景色,從詩歌的內(nèi)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分析比較這兩首詩歌,以期直觀感受在“理性”或“感性”視野籠罩下的大龍湫不一樣的美。
關(guān)鍵詞:大龍湫 理性 感性
樓鑰與袁枚兩人都曾經(jīng)寫詩《大龍湫》,研讀完兩首詩歌之后,筆者發(fā)現(xiàn),雖然都是描寫大龍湫,但是詩人在對大龍湫景色的選取以及所寫作的方式上,都表現(xiàn)出了很大的不同。下面筆者將從內(nèi)容、形式兩個角度欣賞這兩首詩歌獨特的魅力。與此同時,以期發(fā)現(xiàn)在樓鑰的“感性美”籠罩下的大龍湫與袁枚“理性美”籠罩下的大龍湫的不同之處。
一、情理之美——內(nèi)容之比較
在樓鑰的《大龍湫》中,詩人側(cè)重于側(cè)面描寫,詩人開篇一句“北上太行東禹穴,雁蕩山最奇絕”。詩人用北方的太行山和紹興會稽山上禹的墓穴引出,以點帶面,點明作者所到之處甚多,但是作者認(rèn)為雁蕩山才是最為奇絕之地。接下來的兩句“龍湫一派天下無,萬口贊揚(yáng)同一舌”進(jìn)一步說明了“最奇絕”之處在于大龍湫,即“奇絕”之中的“奇絕”。這是對大龍湫正面的贊頌,詩人沒有立即描繪大龍湫瀑布之景,而是繞開瀑布寫山的險遠(yuǎn),為瀑布的出場營造雄放的氣勢?!靶行新啡雰缮介g,踏碎苔痕屐將折。山窮路斷腳力盡,始見銀河落雙闕?!薄板鞂⒄邸薄澳_力盡”都側(cè)面突出山路是十分險遠(yuǎn)的,尤其“腳力盡”側(cè)面交代了大龍湫深處幽山之內(nèi)。“行行”言行之不盡,“兩山間”言山勢險惡,“行行”與“腳力盡”呼應(yīng),“兩山間”與“屐將折”“雙闕”呼應(yīng),雙闕也是指瀑布兩旁的山高聳險峻,所以木屐都要被折斷,“踏碎苔痕”,更說明此地人跡罕至。“矩羅宴坐看不厭,騷人弄詞困搜抉。謝公千載有遺恨,李杜復(fù)生吟不徹?!鼻皟删鋵懺娙撕屯閭兛床粎挻簖堜械拿谰?,搜腸刮肚也找不出可以形容這美景的詞匯。詩人進(jìn)一步聯(lián)想,時空穿越到謝靈運、李白、杜甫生活的年代,就算是這些文人騷客面對這樣的美景也難以言表內(nèi)心的贊嘆之情。這些都是從側(cè)面烘托大龍湫的宏偉氣勢。接下來作者著手描寫瀑布的風(fēng)姿,“飛泉直自天際來,來處益高聲益烈。從他倒瀉三峽流,到此誰能定優(yōu)劣?!逼俨紒碜赃b遠(yuǎn)的天際,故而跌落的聲音又大又響,詩人忍不住以“池倒泄”和“三峽流”作比,進(jìn)一步描繪大龍湫的奇異之景。三峽乃是水行最險要處,水流湍急,一瀉而下。“池”乃是《列子·湯問》所記載的“海天池”,“池倒泄”亦是氣勢非凡。這四句的描寫以及對比的運用,突出了大龍湫瀑布的磅礴之勢?!把闵郊讶さ靡I(lǐng),一日盡游神惡褻。”則照應(yīng)前文“看不厭”?!绑P龍高臥喚不應(yīng),自筆端無電掣。輪蕭索湍不怒,非霧非煙亦非雪。我聞凍雨初霽時,噴擊生風(fēng)散空闊。”晴天與大雨后的大龍湫是不同的,“驪龍”,是古代傳說中頷下有珠的黑龍,身在重淵之下,常年酣睡,此詩用“驪龍高臥”比喻久旱不雨,因為龍王在酣睡,詩人恨不得筆端生出雷電,去布云行雨。“輪蕭索湍不怒,非霧非煙亦非雪”則化用了《史記·天官書》中的一句話“若煙非煙,若云非云,郁郁紛紛,蕭索輪”,說明大龍湫的水勢不大,雖然高出而落,但是缺少一種怒張之勢,而是沿著峭壁淋淋漓漓,飛沫迷蒙,似煙非煙,似霧非霧的樣子。但是詩人心中似有不甘,“我聞凍雨初霽時,噴擊生風(fēng)散空闊”大膽假設(shè)想象暴雨初止時,山洪傾斜,奔騰咆哮,噴薄而下,使空谷中升起陣陣涼風(fēng),在作者“感性”的視野下大龍湫的美被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樓鑰陶醉在自己創(chuàng)設(shè)的世界中,此時暴雨初歇后的瀑布奔騰而下,對于此驚人的景象,詩人忍不住發(fā)出期待“更期雨后再來看,凈洗一生煩惱熱”,這“煩惱熱”,是一路風(fēng)塵,還是困擾詩人的瑣事?詩人沒有解釋,我們也只能見仁見智,但是瀑布所營造的境界讓詩人“凈洗一生煩惱熱”。
相比之下,袁枚對大龍湫氣勢的描繪就直接多了,更側(cè)重于正面描寫,在“理性”的視野下一步一景,具體分析。“龍湫山高勢絕天,一條瀑走兜羅綿”,這一句寫出了山勢之高絕,瀑布才會從天而降,水汽才會變成縈繞的煙霧,像軟軟的棉絮。同樣是描繪大龍湫的瀑布,樓鑰和袁枚所營造的氣勢卻不同,樓鑰在險和奇絕上下足了功夫,氣勢宏偉闊大,而袁枚則不同,山勢描寫一筆帶過,給我們的影響是這里的瀑布剛中帶柔,柔中更有靜妍飄逸之美。
“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為煙。況復(fù)百丈至千丈,水云煙霧雖分焉。初疑天孫工織素,雪梭拋擲銀河邊。繼疑玉龍耕田倦,九天咳唾唇流涎?!逼俨剂鳛a下來之時,水化作了煙,又與煙融為一體,白茫茫如煙一片,詩人懷疑這天然的白帳是天上神仙用雪梭織就的,或者是玉龍耕作疲倦而垂涎。誰知只是在風(fēng)的作用下水順著風(fēng)勢搖蕩,像薄薄的白紗被風(fēng)鼓動后不停翻卷,時而白紗聚攏,時而被迫分散,分明已從天而落,卻又化作煙化作紗,在空中搖搖蕩蕩,不肯跌落。作者將瀑布比作“梭”“流涎”和“冰綃”,十分新奇巧妙。
流水從山崖絕壁下落,激濺在崖底的石頭上,水石相擊,必然有聲。游人還沒有看到瀑布之前,已聞其聲。故有人說,瀑布有“先聲奪人”之勢。聲音的大小和流量的大小密切相關(guān)。水流較小,聲如琴弦、悅耳動聽;水流較大,聲如洪鐘、響徹云霄?!帮w泉直自天際來,來處益高聲益烈?!边@是樓鑰筆下的聲音,聲如戰(zhàn)鼓齊響,巨雷轟鳴。同樣是大龍湫,袁枚則不同,“有時軟舞工作態(tài),如讓如慢如盤旋;有時日光來照耀,非青非紅五色宣”。沒有急切的聲音,有的是輕舞飛揚(yáng),悄然落地,不留聲響。作者從色光、形態(tài)的角度將瀑布跌落時的柔美悠揚(yáng)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夜明簾獻(xiàn)九公主,諸天花散維摩肩。玉塵萬斛橘叟賭,明珠九曲桑女穿。到此都難作比擬,巋然獨占宇宙奇觀偏?!弊髡呓柚煞饌髡f人物來渲染瀑布的新奇和空靈,如“夜明簾”、如“天花”、如“玉塵萬斛”、如“明珠九曲”。最終袁枚也只能感嘆“難做比擬”?!案秩肆俨酵猓鋈粷M面噴寒泉。及至逼近龍湫側(cè),轉(zhuǎn)復(fù)發(fā)燥神悠然。直是山靈有意作游戲,教我亦復(fù)無處窮真銓?!痹娙宿D(zhuǎn)換角度由遠(yuǎn)及近,調(diào)動人的感官,仿若山靈有意做游戲,在真真假假之間感受瀑布之美?!疤炫_之瀑何狂顛,雁山之瀑何嬋嫣;石門之瀑何宣闐,龍湫之瀑何靜妍。”作者緊接著將大龍湫與“天臺之瀑”“雁山之瀑”“石門之瀑”進(jìn)行對比,也不禁感嘆“化工事事無復(fù)筆,一瀑布爾形萬千。要知地位孤高依傍少,水亦變化如飛仙”。作者指出大龍湫正是由于“孤高倚傍少”的地理環(huán)境才如此變幻如仙,生動逼真的描寫瞬間就把瀑布性靈化、人格化。詩人在這種環(huán)境中感慨,瀑布沒有什么可以依傍的,卻可以有萬般變化,如天外飛仙。人活在世上,沒有依靠也不可怕,但必須有一個高尚的靈魂,同樣也可以如飛流的瀑布一般活出萬般姿態(tài)。
在這兩首詩歌中,樓鑰的《大龍湫》借別人之“口”,如“同一舌”、李白、謝靈運等人,寫盡了大龍湫之美,這些美是抽象的感性美。袁枚的《大龍湫》則是運用各種想象,用一步一景寫出了大龍湫的理性美,美得有理有據(jù)。
二、靈動之美——形式之比較
在欣賞完兩首詩歌中,可以看出兩位詩人在描寫大龍湫之美時所采取的形式、角度不同。樓鑰在這首《大龍湫》中所采取的角度比較宏觀,仿佛高屋建瓴地在向游人們介紹大龍湫的景色。詩人在描寫的過程中,不斷變
換角度來描寫了大龍湫瀑布的雄奇壯麗。先由耳聞“萬眾贊揚(yáng)同一舌”,再由眼見“矩羅宴坐看不厭”,然后是描繪大龍湫瀑布飛流的氣勢,最后對暴雨之后的奇觀壯景進(jìn)行想象追敘。這種寫法極其富有變化,一則能使讀者宛如身臨其境,二則激發(fā)了讀者對山水的美好向往。
而袁枚的這首《大龍湫》,詩人所采取的角度更多的是“身在此山中”的視角,詩人一步一景地描寫大龍湫的景色。從開始的“初疑天孫工織素,雪梭拋擲銀河邊”看到大龍湫的第一眼,再到“及至逼近龍湫側(cè),轉(zhuǎn)復(fù)發(fā)燥神悠然”,最后的“化工事事無復(fù)筆,一瀑布耳形萬千”,由遠(yuǎn)及近,然后再抽身出來欣賞大龍湫的角度來寫它的美。
樓鑰在高屋建瓴地描寫大龍湫的美時,由抽象的意象比擬著來寫,使得大龍湫的美顯得極具感性美。而袁枚在寫大龍湫時,置身其中,轉(zhuǎn)換角度來寫大龍湫,大龍湫顯得具有“理性美”的特征。
綜合分析兩首詩,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樓鑰和袁枚在描寫《大龍湫》的異同點。兩者在創(chuàng)作中都采用了對比、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都擅長變換角度來描寫大龍湫的身姿情態(tài);都在文章的最后點名主題,達(dá)到情感的升華。不同點在于,首先樓鑰著重描寫了大龍湫氣勢磅礴的壯麗景觀,而袁枚則著重描寫了大龍湫的輕盈飄逸之美;其次,樓鑰創(chuàng)作時重在客觀描摹刻畫,而袁枚筆下的大龍湫極具主觀色彩。最后,袁枚的創(chuàng)作中,自“初疑天孫工織素”至“教我亦復(fù)無處窮真詮”為全詩的重點內(nèi)容,充滿了新奇的聯(lián)想和想象。詩人靈活調(diào)遣神話傳說、宗教中人物形象,將大龍湫瀑布的聲響、色彩、姿態(tài)寫得噴珠濺玉、惟妙惟肖,令人如臨其境、嘆為觀止,而樓鑰形象的描繪較少。
總而言之,袁枚和樓鑰的創(chuàng)作各有特色,作品也是各有千秋,他們的異同點歸根到底可能與創(chuàng)作者本身的知識素養(yǎng)、意識形態(tài)有關(guān),也與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客觀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
參考文獻(xiàn):
[1] 王英治.袁枚全集[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
[2] 樓鑰.樓鑰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3] (漢)司馬遷.史記(卷二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 王英志.山水的性靈化——論袁枚的山水詩[J].安徽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7(2).
[5] 石玲.袁枚詩論[M].濟(jì)南:齊魯書社,2003.
[6] 吳亞娜.樓鑰詩歌研究[D].西南大學(xué),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