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晶
摘 要:《張協(xié)狀元》和《琵琶記》都是我國著名的南戲,二者在體制上有同有異。本文主要從結構體制和角色體制來比較二者在體制上的異同。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張協(xié)狀元》和《琵琶記》在體制上有很多相同點,但《張協(xié)狀元》代表了早期南戲的體制形態(tài),多種藝術因素合而未化,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琵琶記》的體制已隨著南戲的發(fā)展近乎完善。二者的差異是南戲在早期和成熟期這兩個不同階段下的合理表現(xiàn)。
關鍵詞:《張協(xié)狀元》;《琵琶記》;體制;比較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2-0-02
《張協(xié)狀元》是現(xiàn)存完整南戲劇本中年代最早的一部,被稱為“中國第一戲,“戲曲活化石”。它代表了早期南戲發(fā)展的體制形態(tài)?!杜糜洝肥俏覈蠎虬l(fā)展的里程碑,它代表了南戲發(fā)展成熟時的體制形態(tài)。二者都是我國著名的南戲,它們的體制形態(tài)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一、結構體制
南戲的結構龐大,篇幅長度自由,便于表現(xiàn)曲折復雜的故事。早期南戲劇本既不分出,也無標目?!稄垍f(xié)狀元》和《琵琶記》本來是沒有出的,《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和陸貽典鈔本元刻《琵琶記》,刊本形式都是一段連著一段,首尾貫穿,牽連寫下,中間沒有出現(xiàn)任何的出目分隔。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和《元本琵琶記校注》是錢南揚先生在校注時為方便閱讀而增加的出,錢先生將《張協(xié)狀元》分為53出[1],將《琵琶記》分為42出[2]?!敖巧舷拢且槐緫蚧蛞怀鰬蛞粋€場子的起迄”,早期南戲一般按照角色上下場來分出分場,根據(jù)內(nèi)容需要,靈活安排場次。
(一)副末開場
南戲戲文先是由副末開場,介紹創(chuàng)作目的和劇情梗概。一般副末上場念誦兩首詞,第一首報告本劇的演出宗旨,第二首敘說劇情梗概。但《張協(xié)狀元》開場的兩首詞卻都是泛說宗旨的:
(末上白)【水調(diào)歌頭】韶華催白發(fā),光景改朱容。人生浮世,渾如萍梗逐西東。陌上爭紅斗紫,窗外鶯啼燕語,花落滿庭空。世態(tài)只如此,何用苦匆匆。但咱們,雖宦裔,總皆通。彈絲品竹,那堪詠月與嘲風。若會插科使砌,何吝搽灰抹土,歌笑滿堂中。一似長江千尺浪,別是一家風。
(再白)【滿庭芳】暫息喧嘩,略停笑語,試看別樣門庭。教坊格范,緋綠可同聲,酬醉詞源渾徹,聽談論、四座皆驚。渾不比,乍生后學,謾自逞虛名。狀元張葉傳,前回曾演,汝輩搬成。這番書會,要奪魁名。占斷東歐盛事,諸宮調(diào)唱出來因。廝羅響,賢門雅靜,仔細說教聽。[3]
這兩首詞只是略說了創(chuàng)作目的,并沒有概括劇情。至于劇情,開場卻另用一段諸宮調(diào)來表述。在接下來的諸宮調(diào)中,副末主要介紹了男主角張協(xié)的一個夢,這個夢雖跟下文的故事情節(jié)有關,但并不能概括全戲的故事。
相比而言,《琵琶記》的副末開場就完整地介紹了創(chuàng)作目的和劇情梗概:
(末上白)【水調(diào)歌頭】秋燈明翠巾莫,夜案覽蕓編。今來古往,其間故事幾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瑣碎不堪觀。正是:不關風化體,縱好也徒然。論傳奇,樂人易,動人難。知音君子,這般另做眼兒看。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shù)調(diào),只看子孝與妻賢。驊騮方獨步,萬馬敢爭先?
【沁園春】趙女姿容,蔡邕文業(yè),兩月夫妻。奈朝廷黃榜,遍招賢士,高堂嚴命,強赴春闈。一舉螯頭,再婚牛氏,利綰名牽竟不歸。饑荒歲,雙親俱喪,此際實堪悲。堪悲趙女支持,剪下香云送舅姑。羅裙包土,筑成墳墓;琵琶寫怨,竟往京畿。孝矣伯喈,賢哉牛氏,書館相逢最慘凄。重廬墓,一夫二婦,旌表耀門閭。[4]
第一首【水調(diào)歌頭】介紹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是宣揚封建的禮教和教化,要創(chuàng)作“動人”的戲文,“只看子孝與妻賢”。第二首【沁園春】則是戲文的故事梗概,講的是“趙女”和“蔡邕”的悲歡離合之事。副末念誦完這兩首詞后,沒有《張協(xié)狀元》開場的諸宮調(diào),副末開場至此結束,隨后男主角“生”出場。
(二)雙線發(fā)展
一般而言,南戲由副末開場后的第二出戲就是由男主角擔任的“生”沖場,這里便是劇情的正式開端?!吧鄙蠄鲋v述完自己的身世和情境后,第三出就是由女主角擔任的“旦”出場,“旦”隨生之后上場,講述自己的身世和情境,接下來的戲文主要就圍繞這兩位主角雙線展開,形成一種悲歡離合的模式。
就雙線發(fā)展而言,《張協(xié)狀元》還只是初現(xiàn)端倪。全劇以張協(xié)和王貧女婚變糾葛為主線,采用對照手法安排情節(jié),作者一邊寫張協(xié),一邊按貧女。但在這兩條雙線結構中,所組成的兩個故事,有許多是互不相關的,它們不能彼此促進,互為增輝。
相比而言,《琵琶記》的雙線結構更為明顯和成熟,可謂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一條線是蔡伯喈上京考試,入贅牛府,步步青云直上,飛黃騰達,滿心苦悶地處于一片繁華富貴的氣氛中;一條線是趙五娘在家,含辛茹苦奉養(yǎng)公婆,拼命在荒涼蕭條的境地里掙扎。作者對兩地生活進行了強烈對比,不僅僅是人物處境差距,更多的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對照,推動戲劇沖突的深入發(fā)展。兩條線索相互交織,可謂是“苦樂相錯,具見體裁”。[5]《琵琶記》的雙線結構共同敷演一家的故事,共同表演一個主題。兩條線索交錯發(fā)展,對比排列,產(chǎn)生了強烈的悲劇效果和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除了開場和雙線發(fā)展有異外,兩劇的整體結構也有不同。《張協(xié)狀元》的結構松散繁瑣,不及《琵琶記》嚴謹細致?!稄垍f(xié)狀元》雖體制宏大,情節(jié)曲折,但在情節(jié)轉換和場次銜接方面有疏漏的地方,帶有民間作品的原始風貌。這是因為《張協(xié)狀元》尚處于草創(chuàng)時期,因此結構比較松散,敷排比較拖沓。日本學者青木正兒評戲文三種時說道:“關目佳者,雖往往有之,然排場之法幼稚,而不知運用方法?!盵6]相對《張協(xié)狀元》而言,《琵琶記》在情節(jié)轉換和場次銜接方面比較自然,劇本敘事詳略得當,結構嚴謹細致。一方面,作者在情節(jié)敘寫時詳略得當,濃妝重場,淡抹次場。全劇重點敘寫了趙五娘的貞、孝和蔡伯喈的忠、孝、情,次要描寫了牛丞相、牛小姐和張大公等人。另一方面,全劇場次銜接緊密,自然而不突兀。如第二十出寫“五娘吃糠”,在此之前,作者先寫了“五娘請糧被搶”和“蔡婆婆埋怨五娘”以做鋪墊、蓄勢。而且《琵琶記》的每個出目都緊扣情節(jié)主線,這也使得全劇結構緊湊。
二、角色體制
中國戲曲最本質(zhì)的特征就是角色扮演,南戲的角色以生、旦為主角外,還有凈、末、丑、外、貼等配角。
“生”是戲中的男主角,扮演書生、進士一類的人物,如《張協(xié)狀元》中的張協(xié),《琵琶記》中的蔡伯喈?!暗笔菓蛑械呐鹘牵缪菪〗慊蚯嗄陭D女,如《張協(xié)狀元》中的王貧女,《琵琶記》中的趙五娘?!巴狻笔悄蠎蛑袆?chuàng)造的新角色,是男女主角之外的配角,可裝扮老年男子。如《張協(xié)狀元》中張協(xié)的父親,《琵琶記》中蔡伯喈的父親;“外”還可裝扮老年婦女,如《張協(xié)狀元》中王德用的夫人。這種外旦發(fā)展到明清傳奇中,便演變?yōu)檎?guī)的老旦?!百N”是貼旦的省稱,一般扮演青年女子,如《張協(xié)狀元》中的王勝花,《琵琶記》中的牛小姐。“凈”是專扮發(fā)喬逗笑一類的人物,而且男女兼扮。如《張協(xié)狀元》中李大婆,《琵琶記》中的蔡婆。南戲中的“末”不分正副,屬于宋雜劇中副末的性質(zhì),專扮次要的男性人物,與凈、丑在一起,作為插科打渾的對手。如《張協(xié)狀元》中的李大公、《琵琶記》中的張?zhí)??!俺蟆笔悄蠎蛑袆?chuàng)造出來的能起重要戲劇作用的新角色,凡男女老少中帶有諧謔性的人物,均可丑扮。如《張協(xié)狀元》中的王德用,《琵琶記》中的媒婆。下面是《張協(xié)狀元》和《琵琶記》中的角色與出場人物的對應表:
《張協(xié)狀元》 《琵琶記》
生 張協(xié) 蔡伯喈
旦 王貧女 趙五娘
凈 李大婆、張協(xié)母、學子、客商、山神、士子、店主婆、賣《登科記》者、門子、腳夫、柳永、譚節(jié)使和喜郎 蔡婆、老姥姥、媒婆、落得嬉、試官、學童、驛丞、聾子、李社長、陳留人、猿、風子、和尚
末 開場副末、李大公、院公、客商、學子、土地神、判官、堂候官、士子、買《登科記》者、府吏和門子 末、院子、張?zhí)?、李群玉、奏事官、首領官、皂隸、賓人、五戒
丑 王德用、張協(xié)妹、圓夢先生、強人、小鬼、士子、小二、腳夫和喜郎 借春、媒婆、常白將、令史、學童、里正、瞎子、丘乙己、李旺、虎、風子、縣官
外 張協(xié)的父親、王德用的夫人 蔡伯喈的父親、王德用、牛太師、放糧官、山神
貼 王勝花、養(yǎng)娘 牛小姐
通過上表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張協(xié)狀元》的角色體制與《琵琶記》的角色相比,明顯帶有角色體制剛定型時期的特征,如外、凈、末等角色所扮演的人物分工還不細,男女不分。如劇中的李大婆與山神皆由凈扮演,在第三十三出當貧女動身上京尋夫前,欲去向李大婆辭別,這時扮演山神的凈云:“不須去,我便是亞婆?!边@種分工不細的現(xiàn)象,也正說明了早期南戲的角色體制雖已定型,但還有待于完善。而《琵琶記》的角色體制已趨于完善,更為成熟,角色有了明確的分工,演員可以按各人所應的角色去扮演人物,如外專扮老年男子,老年女性則由老旦扮演。
總之,南戲《張協(xié)狀元》和《琵琶記》在結構體制和角色體制上有同有異。二者的共同點體現(xiàn)了南戲的體制形態(tài),二者的差異則是南戲在早期和成熟期這兩個不同階段下的合理表現(xiàn)?!稄垍f(xié)狀元》代表了早期南戲的體制形態(tài),是多種藝術因素的綜合,但是合而未化,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隨著南戲的發(fā)展,南戲的體制日趨完善,《琵琶記》成為南戲的里程碑,各種藝術因素合而化一,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體制形態(tài), 被冠為“南戲之祖”。
參考文獻:
[1][3]九山書會編撰,錢南揚校注.張協(xié)狀元[M]. //錢南揚校注.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10.
[2][4](元)高明著,錢南揚校注.琵琶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0.
[5](明)呂天成.曲品[M].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六)[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225.
[6](日)青木正兒:近世戲曲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