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語·學而》中提出的“禮之用,和為貴”,即是說禮文化的作用貴在和諧,這正高度概括了中國之“禮”內(nèi)在的根本的精神?!岸Y”不是孔子始創(chuàng),但孔子豐富和發(fā)展了“禮”的內(nèi)涵,對中華文明的傳承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可以說,孔子之“禮”是中國之“禮”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孔子;禮;價值
作者簡介:杜曉宇,美學碩士,河南省婦女干部學校教師。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2-0-01
古代文獻中關于禮的起源雖然有多種說法,但它們之間有相通之處,即禮是一種神圣的儀式,是先民為適應社會和自然界而做出的努力,更顯示出人之為人的智慧和依據(jù)。通過敬神和認祖歸宗的祭祀活動,同氏族人之間的血緣紐帶得到強化,相互的認同感得到提升。禮就逐漸演化到人與人的關系之中,成為人們行為道德規(guī)范的總和。此時,禮就不再是原始宗教的禁忌體系,而是相當發(fā)達的文明儀式的準則體系。
一、孔子尚周禮
《論語.八佾》中,“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奔词钦f,夏、殷之禮雖然不可證明,但是可以說出它們的主要內(nèi)容,從歷史的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孔子認為,周禮是依據(jù)夏、殷二代的禮儀而制定出來的,如《論語.為政》說:“殷因與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蔽髦苌鐣⒑?,周公對從遠古到殷商的禮儀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理和規(guī)范,有繼承有革新,形成了較完備的周禮。因此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向往西周社會的秩序井然,所以會有“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p>
正如“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孔子對周禮的態(tài)度也是有損有益。周禮規(guī)定:“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而孔子調(diào)整了這一界限,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并認為“不教而殺謂之虐”。顯然,孔子變革了周禮中對平民的禁錮,把“禮”與“德”聯(lián)系起來,更加注重人性的完善。周禮規(guī)定,學在官府,而孔子提倡“有教無類”,打破了官與民在求知上的界限,在等級森嚴的社會形態(tài)下,孔子惠及民的言行無疑是對他所推崇的周禮創(chuàng)造性的改造。
二、孔子之“禮”
禮與立。“立”即自立,成為理想的人的標準。孔子認為對禮的學習和掌握可以更好地自立于社會。“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粚W禮,無以立?!恢Y,無以立。朱熹注云:“禮以恭敬辭遜為本,而有節(jié)文度數(shù)之祥,可以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故學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為事物之所搖奪者,必于此而得之。”對“禮”的融會貫通,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好的修養(yǎng),達到更高層次的人生境界。
禮與孝。《論語.為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睂Ω改傅男⒌脧暮透改傅娜粘I钪?、喪禮和祭祀中都需用禮來表現(xiàn),用心實踐“禮”才能實現(xiàn)所謂的“孝”。孔子對于違禮的言行是極力痛斥的,《論語.陽貨》中,“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矂t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父母對子女成長的操勞和呵護,子女“居喪”時,應“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以思念和報恩之心去守三年之喪,所以孔子是維護三年之喪的古禮的,認為不服三年之喪是不孝的表現(xiàn)。
禮與仁。《論語.八佾》中,“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道出了禮與仁的關系。如果沒有仁的存在,人心已亡,那么就談不上有禮,具備仁的精神才是講求禮的前提。又“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弊酉呐c孔子的對話肯定了禮不只是簡單的形式,而應該有以內(nèi)容為基礎,如朱熹注云:“禮必以忠信為質(zhì),猶繪事必以粉素為先。”因此,孔子提出了“克己復禮為仁”的命題,見《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痹诖耍鬃诱J為,只有做到了有“禮”,才能做到“仁”,可見,“禮”對于人自身的內(nèi)在修養(yǎng)及國家的等級秩序來說至關重要。
禮與秩序。在孔子,“禮”是有君臣等級秩序的原則,不可隨意違反?!墩撜Z.學而》篇,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倍Y的作用貴在和諧?!墩撜Z.八佾》中,“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朱熹注云:“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每佾人數(shù),如其佾數(shù)。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禮樂。”季氏的行為不合乎為臣之禮,孔子對此等違禮之事予以猛烈抨擊,強調(diào)“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對臣要以禮相待,才能使臣“事君盡禮”,這樣才能維持平和的社會秩序,使天下安定。
參考文獻:
[1]朱熹.四書集注[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2]陳戍國.中國禮制史·先秦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