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曉光
樸素里蘊含著最本能天然的匠心,村莊里樸素的生活即如此。雖然許多鄉(xiāng)村已經(jīng)開始衰落,年輕人懷著對城市的向往為了生存離開了,年邁的老人和兒童依然在守護著匠心沉寂的村莊。
在云南會澤的鄉(xiāng)村里,我曾看到用斑銅手工敲打出來的銅油燈,老年工匠敲打出的手感是如此均勻平滑,鶴腿般高挑的油燈端莊而充滿虔敬。老工匠說,這燈是廟里用的,一端就是一對。今天會澤的斑銅料很少了,年輕的工匠還在敲打著斑銅器物,但敲打不出來老一輩工匠的端莊與虔敬。
白族民居彩繪傳人楊克文說,他在大理修復古建筑時,發(fā)現(xiàn)了在表層下面有百年前老一輩畫工畫的彩繪,今天依舊色彩鮮艷。他說自己看到了上一輩人充滿敬畏的匠心。楊克文說:“現(xiàn)在人們都講創(chuàng)新,往前走難,其實往后走、往傳統(tǒng)走更難。”沒有了敬畏,許多匠藝就缺少了生命的光彩,許多耐人尋味的東西也已經(jīng)不在了。
在南北方的鄉(xiāng)村走了20多年,不斷與村莊里的人和事打交道。鄉(xiāng)村里的習俗生活接觸久了,開始漸漸領悟到那日常生活里隱含的匠心與手藝背后的東西。應當說,匠心并不僅僅是工匠們的品性,也關乎到村莊里的每個人。匠心就是村民生存中一種生活的本能與人格的自我尊嚴。在村莊里,我看到的最普遍的匠心在剪花婦女身上體現(xiàn)得尤為鮮明。在陜北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生活中,女娃的成長就是從學習刺繡和剪紙開始的。上一輩女人教的不僅是手藝,也在教匠心。女孩要心靈手巧,也要知書達理懂“賢良”。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婚俗,婆家對未來兒媳的接納與認可正是從了解她的刺繡與剪花開始的。女孩的手藝成為她進入婚姻生活的憑證。在村里,誰家娶了新媳婦,過年拜年串門時,村上的婦女會留心新媳婦窯洞上的窗花。心靈手巧的媳婦是讓人尊重的,尤其是那些從娘家?guī)硇禄拥那上眿D,村上婦女們會常去登門討花樣。在陜北擅長剪花的婦女被稱作花匠,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一個社區(qū)的剪花代表傳承人。
在鄉(xiāng)村,匠心不凡的婦女又是生活里各方面都了不起的人。在黃河兩岸的村莊里,我訪問過許多這樣的剪花奶奶。她們一天一夜能織布兩丈,還會刺繡、剪花、捏面花、納鞋做衣,做一手可口的陜北飯菜。娃娃也養(yǎng)得好,屋里屋外樣樣是能手。這些奶奶又都是樂于助人的熱心腸。其實,傳統(tǒng)鄉(xiāng)村婦女處在底層生活中的底層,一生不知道要經(jīng)歷多少命運的磨難,磨難也在造就著她們的匠心。而那些優(yōu)秀的剪花娘子被生活歷練出來的匠心能量,能讓她們生存得有出息和有尊嚴。
在呂梁山區(qū)的鄉(xiāng)村,我訪問過一個紙扎老漢。他為了紙扎的活計,自己種了幾分地的高粱,只收稈不要穗,就為了扎個順溜好看的紙扎架子。村上賣的紙薄而脆,顏色又不全,老漢自己跑到縣城,買了白色的手工紙。自己刷色,自己扎花,他說這棉紙耐風,自己刷的色沉穩(wěn)耐看。老漢的紙扎很有傳統(tǒng)炕圍畫的風采,讓人看了感覺溫暖。雖然他的手藝聞名方圓幾十里,但下地人長壽,常遇不上喪事,窯洞里擺滿了他做的紙扎活。沒活時,老漢自己燒制柳木條畫起了風景畫,水平不亞于稚拙派藝術大師盧梭。一個偏遠山區(qū)里的紙扎匠,跟巴黎的天才們一樣,在平凡中綻放出不平凡的光芒。
在陜北佳縣的山城上,我拜訪了剪花娘子郭佩珍。這是一個絕妙的剪紙大師。在中國鄉(xiāng)村,會剪紙的婦女成千上萬人,但能拿起剪刀把自己苦難的命運剪出來的可能只有郭佩珍,她和庫淑蘭都是我們申報剪紙世界非遺時選擇的天才傳承人。
庫淑蘭的剪紙?zhí)N含著《詩經(jīng)》的底蘊,她的藝術世界像莫扎特的音樂,如同來自于吉祥艷麗、充滿歡樂的天堂之音。庫淑蘭把自己的夢想與尊嚴融進了剪花娘子神人合一的圖樣中,但郭佩珍的剪紙已脫離開民俗主題,成為中國鄉(xiāng)村婦女個體命運敘事長卷的開拓者。她把人生的苦難和在苦難中親歷的抗爭一一展現(xiàn)了出來,像敦煌北魏壁畫《九色鹿》的長卷故事一樣。郭佩珍的剪紙風格依舊是端莊清新的,苦難的風被她的匠心化為一種淳樸的寧靜。郭佩珍的長卷剪紙使我們看到了鄉(xiāng)村女人的匠心有著土地一樣的豐沃與寬厚。剪花娘子的磨難孕育出如此吉祥的燦爛與淳樸的端莊。
村莊里的生活是樸素的,樸素的房子、樸素的衣裝、樸素的飯菜……但村莊又是一個處處充滿匠心的地方。在南北方不同民族的鄉(xiāng)村里,旅游者看到的是身為“莊稼漢”的男人和灶臺旁的婦人,但我們看到了村莊里那充滿匠心的身份與角色。在鄉(xiāng)村的男人里,有木匠、瓦匠、石匠、鐵匠、銀匠、皮影與木雕匠人,還有風水先生、神漢、鬼師、村醫(yī)、傘頭、巫醫(yī)、地方戲班子……女人從事的手藝有蠟染、刺繡、織錦、剪花、面塑、裁衣、做帽……在村莊里有人的地方就有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勞作與習俗。生活需要匠心,匠心使生活的細節(jié)有了人性的光彩與千差萬別的滋味。
匠心是一種生命的本能,無論是一棵樹、一束花、一只百靈鳥或涓涓流淌的小溪,自然萬物的生長也充滿了天地造化的自然匠心。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上,最初的匠心從舊石器時期打制石器時就已經(jīng)開始了,圍繞著生存的匠心在村莊日常生活中綿延至今。今天快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生活,使我們不斷失去農耕時代延續(xù)下來的充滿匠心的生活傳統(tǒng)。生活變了,那古老的匠心也被遺忘在空寂的村莊里。我們呼喚的,恰恰是我們缺失的。匠心真的會隨著消失的農耕生活而一去不復返嗎?對傳統(tǒng)的敬畏成為我們守護匠心的最后底線。
村莊里的故事又告訴我們,匠心是每一個生命潛伏著的能量與本色,我們等待,等待浮云過后喚醒匠心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