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功成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迅速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新課程凸顯出全新的課程理念。教學創(chuàng)新不僅僅體現在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上,還要體現在教學觀念、教學方法與評價機制上。對于課堂教學行為的創(chuàng)新,更為關鍵的還是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內容的變化會帶來課堂教師行為的變化,帶來學生課堂生活的變化。作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師,我有幸可以在新理念的指導下重構教學實踐與教學行為。新課程下的思想品德課堂應該是什么樣的呢?是遙望的“空中樓閣”?還是回歸真實的生活?
一、“理想中的思想品德課應是思想鮮明的課堂,教育學生珍惜生命,關愛家庭,關心他人,愛家鄉(xiāng),愛集體,愛社會主義祖國?!?/p>
中國《新聞周刊》2004年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的100名學生中做過一項調查顯示:無信仰者占92%。這一點恰好又與另一個統(tǒng)計數字吻合:全世界無神論者只有10%,而90%的無神論者在中國。在過去的歲月里,無神論者可能有信仰,但在今天,無神論者幾乎與唯物主義者同義。“人可以不信神,卻不能沒有信仰”。我們暫且不去討論這些大學生是否將無神論者與唯物主義者等同起來,但最起碼,初中的思想品德課堂就應該堅定自己的信仰,要用正面的教育來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情感,用實際行動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救火小英雄賴寧不再作為引進課堂的教育楷模時,我們的課堂就該懂得教育學生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珍愛自身的生命;當馬加爵事件引發(fā)全國上下討論的時候,我們的課堂就該要告訴學生:人人都有可能成為無辜的受害者,我們要關愛他人,關愛家庭,關愛集體。
二、“理想中的思想品德課應是理性的課堂,帶領學生敬仰,接觸豐富的精神世界,崇尚真善美,增惡假惡丑,師生共同探討問題,發(fā)展個性陶冶情操?!?/p>
在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強調社會和國家對學生成長的期望和統(tǒng)一要求,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紀律等,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意志和心理,忽視了學生個性意識自主發(fā)展。這些重共性輕個性,重義務輕權利,重服從輕自主,重約束輕自由的教育傾向,從根本上說是由于教育觀念出現了偏差,也同時說明了我們的課堂缺少了相應的理性。
社會競爭的失衡和傳統(tǒng)教育體制的局限使得在當前的許多學校教育中,分數成為衡量一個孩子的唯一標準。這促使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閉門苦讀圣賢書”,缺少了對生活的認識和在生活中的磨練。當一個小賊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行賊道的時候,我們將不得不感嘆: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邪惡我們所表現出來的麻木、怯懦與忍讓!面對感嘆,我們的思想品德教師更是責無旁貸。善惡是什么,我們最起碼能給予學生最基本的認知。當年幼的丁俊暉迷戀于臺球而耽誤了正常功課時,丁俊暉的父親竟然還花了500元錢給兒子買了一根球桿。于是,丁俊暉憑著父親的愛,用一根球桿登上了世界冠軍的寶座。丁俊暉的成功,再次證明了以人為本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尋求學生的個性化,人性化發(fā)展,更有待于思想品德課堂的喚醒價值。面對社會眾多的不公和理論與社會現實生活的差距,我們的課堂更應該是多一點理性,多一點探討,尋求給學生一個理性的答復,從而,引導學生正確的看待周圍的一切,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陶冶學生的情操。
三、“理想中的思想品德課堂應是求真的課堂,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用真實的語言描述真實的世界,用事實說話,用真理服人?!?/p>
校園新生活帶給學生的困惑與興奮,各類媒體的復雜信息傳播和社會生活的多元化開發(fā)性影響,無一不對初中學生的志趣、能力、氣質培養(yǎng)、人格磨練、思想素質的養(yǎng)成發(fā)生著重要作用。當楊利偉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大膽地如實的否定了我們幾十年的教科書中關于“在太空中,用肉眼可以看得到我們祖國雄偉的長城”時,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堂就應該給與恰當的肯定與探討:這不是事關我們敏感的民族自豪感問題,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事實,我們今天的民族感情大可不必建立在虛假的謊言上。而當我們的教科書把一篇到目前都無法得以科學證實的UFO相關文章也收入其中的時候,我們的課堂不得不思考:我們的教育,是教給我們學生科學真相呢?還是一個科幻的世界呢?喚醒學生懷疑的本能,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的認知,用真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真實的語言描繪我們的祖國,贊揚我們的優(yōu)勢,肯定我們的劣勢與差距。鄧小平同志就告誡我們要“拿事實來說話?!彼枷肫返抡n堂,要教會學生,要真實的認識自己,真實的看待自己身邊的一切,拒絕愚昧,崇尚科學。
四、“理想中的思想品德課課堂,不僅要反映社會變遷、人生百態(tài),更應讓學生從課堂學習融入社會實踐當中,讓他們真實地去觸摸社會發(fā)展與進步的脈搏。”
只有給知識注入了生命,知識才會鮮活,只有給生命融入知識,生命才會厚重。因此,只有植根于生活并為生活服務的思想品德課堂,才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課堂。教育只有回歸生活,體驗生活,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我們課堂所教的道理。當年,當江澤民主席在訪美期間,如實的承認,中國也存在失業(yè)的時候,我們的教科書與媒體還在爭論著中國的下崗與西方的失業(yè)的不同。下崗是不是失業(yè),我看只有下崗的職工才有資格來作判斷了。如此的情形在今天看來,那真的只是一種自欺之談而已。當社會的腳步發(fā)展到了今天,貧富懸殊已成了一個不可否認的社會現實的時候,我們的課堂就應該要指引學生:生活是最真實的,生活就是存在著貧富的差距,我們要懂得去理解這種差距,并不是要否認它。生活當中,還存有著課本中所涉及到的一切問題,比如:“環(huán)境問題”、“腐敗問題”、“社會問題”等;還要指引學生知道:“六合彩”、“法輪功”、“西藏問題”……引導學生回歸生活,把課堂變成學生了解社會和探索世界的窗口,引導學生改造生活,讓每一堂課都成為師生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這才是新課程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的最終歸宿。
新課程的思想品德課,避免了用概念、原理、思想體系的模式將思想品德課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割斷,已經貼近了學生的生活世界。新課改提出的課程任務是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過有意義的生活。這樣的目標任務是從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fā),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等關系的整合展開教育內容。這樣的課程改革,給我們的教師帶來的是機遇和挑戰(zhàn)。思想品教師不再是隨便一個認識字能教學的所能擔任的了,提升了思想品德教師的地位和作用。但與此同時,又對思想品德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總之,課程創(chuàng)新意味著教學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素質的培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堂理應努力追求創(chuàng)新素質的培養(yǎng),以適應知識經濟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