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偉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行人們對基礎教育要求將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生活化作為教育教學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們要清楚的意識到語文課堂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如何將語文教學生活化,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中棘手且刻不容緩的難題。本文圍繞如何在初中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語文教學 生活化 師生關系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109-01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及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行,語文教學生活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中我國教育部已經頒布了以“教學內容應重視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語文學科與社會生活的聯系”相關內容的新課程標準。語文教學生活化是現代教育教學發(fā)展的必然產物。這一新型課程標準的頒布更加推動了語文教學生活化發(fā)展。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實質是通過課堂把語文引向生活,擺脫應試教育、應試語文的束縛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并通過生活中所學的語文知識來理解生活、裝扮生活。語文學習與生活融會貫通才能讓學生深切的體會到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服務生活的實質含義。讓學生領悟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習不再是生活的負擔,而是生活的需要,從而大大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學以致用。那么如何有效的將語文教學生活化呢?下面筆者針對這一中心思想,做出了詳細的分析研究。
1.構建生活化的師生關系
1.1改革教育觀念,構建生活化的師生關系
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實現語文教學生活化必須構建生活化的師生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改革傳統(tǒng)的教育觀及學生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以學生出發(fā),處處為學生發(fā)展著想,虛心聽取學生意見及點評,積極改進教學評價。課堂上多給予學生肯定的眼神及言語上的鼓勵,多增加一些師生間的情感互動,組織課堂小游戲拉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對老師產生親切感。例如學魯迅的《風箏》這篇課文時,教師可帶領全班同學到操場上放十分鐘風箏然后再回到課堂引入正題。通過游戲的方式跟學生“打成一片”,一起玩耍一起學習讓學生體會到老師也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人,就像自己的家人、好朋友、好伙伴一樣。當學生消除這層心理距離后,為了更快的迎合老師對自己的肯定,將大大增強其對學習的興趣及積極主動性,才能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發(fā)生質的改變,向生活化轉型。
1.2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構建生活化師生關系
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及教學情緒都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實踐證明,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更利于提高學生內在的學習驅動力,更利于生活化師生關系的構成,更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初中階段的學生對口技都比較感興趣,在學習林嗣環(huán)《口技》的這篇課文時,部分同學一聽到口技兩個字就特別來勁,老師一邊在臺上講,他們卻在臺下亂叫亂吹亂模仿甚至在課堂上吹起了口召,這樣難免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情緒。部分教師就會覺得很不耐煩便會大聲訓斥學生,一篇生動形象的口技課文卻在鴉雀無聲的教學氣氛中結束了,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完全達不到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換一種教學方式。例如可以讓比較活躍的學生展示一下自己的口技或者模仿一下文中“大啼”或“婦拍而嗚之”的聲音,先滿足每一位學生,讓他們盡情表現自我,使之產生榮譽感、成功感,再引入課文正題,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這樣一來,不僅充分調動學生對《口技》課文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更利于高效課堂的構成。
2.構建生活化的課堂教學
2.1學會觀察,發(fā)現生活
語文教學生活化顧名思義要將所學的知識融入到生活中來,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那么這就要求學生要學會觀察,發(fā)現生活。俗話說的好,并不發(fā)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對于語文教學生活化也是同樣的道理。特別是中學生在進行寫作時由于缺乏對生活的發(fā)現,常常抱怨沒什么可寫,要寫的都是生活的瑣事寫起來比較枯燥。然而我們知道絕大多數優(yōu)秀文學作品都源于生活,都是通過文學家對生活的仔細觀察并不斷琢磨逐步形成的,并沒有誰天生文筆就很好,而是通過后天對生活的觀察去發(fā)現生活之美,才有了如今源于生活甚至高于生活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這就說明教師應加強學生對生活的認識,通過對生活的觀察來積累寫作素材,比如寫《我最敬佩的人》這篇作文時,教時可指導學生可以寫自己的爸爸、媽媽,要求學生回家仔細觀察爸爸媽媽的辛苦勞動成果,細心到包括每一道菜是如何做成的,每一件衣服如何疊放等等。通過指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學生會慢慢發(fā)現原來語文知識如此貼近生活,語文的寫作更離不開真實的生活體驗。
2.2情景再現,體驗生活
21世紀的學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強,喜歡新鮮的事物,喜歡變化多樣的教學方法,枯燥的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學生的發(fā)展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教師將學生從抽象、虛擬的課本堆中解脫出來,結合所學的課堂內容創(chuàng)設情景再現的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對知識進行體驗,對生活進行體驗。例如在學習朱泳燚《看云識天氣》一文時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在課堂上展示一些云的特征或形狀讓學生發(fā)現自己的看法并引導學生根據云上的光彩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屏幕上一張張云的照片讓他們想起,“哦!原來這些云在我的生活中也出現過”。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帶著自己的靈感、知識進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中,不僅不會覺得累,更覺得學習就是一種生活的狀態(tài),會發(fā)現語文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
2.3辯論演講,表現生活
語言作為當代社會的交際工具,在人們進行思想交流上起著關鍵性作用。學習語文的根本目的也是為了提高人們語言的交際能力,那么教師應在課堂學習中組織辯論、演講等活動,讓學生表現生活,培養(yǎng)學生語言交際能力,使之在生活當中能夠學以致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所學課堂內容,將學生分為正反兩個辯論組,指導學生通過自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闡述自己的觀點進行正反辯論。并且要求學生在對文中出現的語言、例子進行辯論的同時要加入現實生活中親身體驗的事例加以論證。這樣一來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的各種體驗也可以運用到語文學習中來,增加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同樣的,演講也是一項非常鍛煉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課堂實踐活動。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全班同學分為四小組,每組成員輪流自選所學課文喜歡的段落進行演講,而由于每個同學選擇段落的不同,學生對所學內容理解能力及思維角度的不同,演講形式也將“千奇百怪”。這樣一來豐富了學生對抽象語文知識的認識,相互啟發(fā)、相互積累生活經驗拓展視野,使課堂學習內容生活化。
參考文獻:
[1]周勇暉. 初中語文課堂生活化教學方法與策略之我見[J]. 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3(02)
[2]解文格.初中語文教學要走生活化的道路[J].學周刊.2013(26)
[3]趙昕.初中語文課程資源建設與探析[J]. 語文學刊. 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