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改改
【摘要】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朵奇葩,讓這朵奇葩在祖國下一代身上盡情地綻放是我們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使命。我們語文教師應竭盡全力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開放性的古詩文課堂,培養(yǎng)其學習古詩文濃厚的學習興趣。
【關(guān)鍵詞】開放 活力 古詩文 新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108-01
古詩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怎樣讓中學生在初中階段較好地掌握中考中所要求的古詩文常識,是我們一線教師經(jīng)常探討的問題。我認為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不僅給我們的古詩文教學指點了迷津,而且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它要求語文課堂應進行開放性教學,那么我們教師就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創(chuàng)設開放性的課堂,讓學生學習的活力在開放性的課堂中得以釋放,愉快地掌握他們自認為枯燥而乏味的古詩文知識。我在具體的教學中,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靈活多樣的朗讀
古人云: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讀書要三到:眼到,手到,口到。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誦讀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進行了開放式的朗讀:
1.接龍式朗讀
此閱讀方式要求全班同學參與,閱讀規(guī)則為不可誤讀、增讀、漏讀、重讀,不按語法規(guī)則讀。如違反其中一規(guī)則由下一位同學接替,同學們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注意力非常集中。此閱讀方式不僅調(diào)動了同學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也感受到了古詩文的節(jié)奏之美、音韻之美。
2.即興式朗誦
為了讓學生感受詩歌語言之美、意境之美,僅憑教師的講解是領(lǐng)悟不了的。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創(chuàng)造朗誦環(huán)境。如教師范讀,配樂朗讀、配畫朗讀、創(chuàng)設情景朗讀等等,引導學生入情入境來誦讀古詩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在朗讀中體會、在朗讀中想象、在朗讀中欣賞、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讓課堂不再只是教師表演的場所,而是師生互動對話和溝通的場所,讓我們的課堂不再是教學行為模式化執(zhí)行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xiàn)的場所。
3.咬文嚼字式品讀
要想知梨之味,須親咬之,細品之。對于一篇古詩文,教師可有選擇有目的讓學生品味一段落,一句子,一詞語來體悟古詩文的內(nèi)涵。 如解讀《三峽》第一段落 中關(guān)于描寫三峽兩岸之山“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的特點及作用時,教師可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常識反復朗讀,三峽兩岸之山的特點是高峻連綿,作者寫山的高峻連綿是為下文寫三峽的兇險而急促的水作鋪墊。
二、不同方式的翻譯
朗讀如此,翻譯古詩文時,我也力求開放無拘束的翻譯,只為同學們對詩句有準確而獨到的解讀。
1.接龍式翻譯
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可采用接龍式的翻譯,翻譯時,要求準確達意,須遵循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力求達到信(要求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達(要求明白通順,沒有語病),雅(要求遣詞造句比較講究,文筆優(yōu)美富有表現(xiàn)力)。如不符合以上要求便由下一位同學接替,讓同學們在課堂教學中檢測自己所學中學到的知識,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興趣。
2.精彩之句翻譯
古詩文中精彩之句教師一定不要放過,借此可深入講解文言文翻譯方法,讓同學們掌握翻譯古詩文的技巧,進而把握其中耐人尋味的意韻。如《愛蓮說》中“余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是“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此句講出了蓮的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質(zhì)。文中的“余”可換為現(xiàn)代漢語“我”, “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可以翻譯為“卻”,這兩詞語在翻譯時運用到文言文翻譯方法為“換”,古詩文有些詞語翻譯時應把古詞換成現(xiàn)代詞;“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在文言文中沒有實意的詞,只起輔助作用的詞,在翻譯時應刪去,翻譯方法是“刪”。教師在翻譯古詩文時,應讓同學們明確文言文常用的翻譯方法:留、換、補、調(diào)、刪、選、固、意譯。如此,同學們在日常的翻譯過程中就不會覺得翻譯古詩文晦澀難懂,而變得有章可循。
3.重難句翻譯
文中有些句子較難理解,但它卻凸顯了旨意,教師應詳解。如“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這句話體現(xiàn)了世外桃源是一個老有所養(yǎng),幼有所長的和諧社會,是作者以及當時很多人渴望的美好社會。
4.肢體式翻譯
有些內(nèi)容過于冗雜,我們不妨通過肢體把它表演出來。如《核舟記》里有五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為了讓學生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把握文意,明確古代微雕技術(shù)的精湛,我們可讓學生根據(jù)文意用肢體把它表演出來,便于學生理解記憶與體悟,而且能夠很好地調(diào)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其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性。
三、各個突破,整體把握
我們的教師千萬不要為教古詩文而教古詩文,教學內(nèi)容應開放,讓同學們廣泛汲取營養(yǎng)古典文化營養(yǎng),充實自身底蘊。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1.語法成分梳理
學好語法知識可以為學好古詩文打下夯實的根基。所以教師在講授古詩文時應注意語法知識的滲透,很有必要講一個相關(guān)專題,讓學生能夠系統(tǒng)把握語法常識,便于梳理古詩文旨意。
2.課外古詩文的閱讀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這是大詩人陸游留給后代的至理名言。意思是你果真要學習寫詩,應該首先在詩歌以外,書本以外多下功夫。“功夫在詩外”,在于綜合提高學生的古典文化素養(yǎng)。所以我們教師應鼓勵學生多閱讀文言書籍,從整體上提高自身古典文化素養(yǎng),為了督促學生有效地閱讀,教師要求學生應勤做筆記,并定期檢查。
3.知識樹的創(chuàng)建
對于每一節(jié)課的古詩文知識點,教師應該分模塊讓學生把握,久而久之,學生對于文言知識點就會有一個系統(tǒng)性的把握。
總之,傳承中華古典文化,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使命,我們教師應不斷學習,更新教學理念,綜合教學策略,在實踐的過程中探索既具有人文性又具有科學性的教學方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培養(yǎng)其濃厚的學習興趣,使我們的開放性課堂充滿活力,充滿陽光,進而讓我們的中學生身心得以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秀玲,張潔.中學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 科學出版社, 2013年7月
[2]紀微.教師課堂提問藝術(shù)與技巧.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