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宇杉
摘 要 超個人心理學是西方思想與東方哲學及宗教結合的產物,主要研究自我超越、各種轉換的意識狀態(tài)。阿里的鉆石理論結合了東方宗教、伊斯蘭教泛神論等宗教的共通之處,運用精神分析和身體訓練等方法,試圖使人超越“坑洞”和自我建構的人格,發(fā)展自身純粹的精神能量,逐漸去偽存真,回歸真我。
關鍵詞 超個人心理學 鉆石理論 意識 社會建構論 人格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1概述
1.1 超個人心理學概述
超個人心理學于20世紀60年代末在美國興起,是在馬斯洛等人的策劃領導下產生的新流派,自詡為心理學的第四勢力。它是西方思想與東方哲學及宗教的神秘主義結合的產物。超個人心理學研究自我超越、各種轉換的意識狀態(tài),重視人的精神、價值及終極意義。
在研究的基本取向上,超個人心理學以個人經驗為基礎,“ 它不僅關注個人及其潛能的充分實現(xiàn),而且更加關注超越個人的經驗和精神生活,即將個人的生命與外部的世界和意義聯(lián)系起來的精神領域”。方法上,超個人心理學并不否認實證研究的方法,而且還吸收借鑒了其他學科的有益方法。但由于其所研究對象在實證上還有一定難度,很多理論的科學支持不足,因此超個人心理學還處于心理學中的邊緣位置。
1.2阿里及其鉆石理論概述
哈米德·阿里是阿拉伯裔的美國心理治療學家,筆名阿瑪斯。其提出的鉆石理論結合了東方宗教、伊斯蘭教泛神論等宗教的共通之處,認為人存在著一個完滿、充滿潛能的沒有沖突的核心,而外在的情緒、自我概念、行為習慣都是防御性和虛假的,帶有顯著的社會建構論色彩。鉆石理論運用精神分析和身體訓練等方法,試圖使人超越“坑洞”和自我建構的人格,發(fā)展自身純粹的精神能量,逐漸去偽存真,回歸真我。
2鉆石理論
阿里認為,自我是由處于核心的“本體”和覆蓋在“本體”外部的“人格”構成(由于阿里所說的“人格”著重的是傳統(tǒng)心理學人格中后天形成的價值觀、性格等,認為它具有一定的虛假性,下文中只要是鉆石理論中所提到的“人格”,都是指人格中后天形成的部分。),人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人格取代了本體,致使個體和本體脫離導致。在人格形成的過程中,童年產生的坑洞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填補、逃避這些坑洞無意識中成了人格形成中的核心力量。下面以鉆石理論中的人格、本體、坑洞及治療方式為線索依次進行介紹。
2.1“本體”
阿里認為本體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本源性的精神,它不分善惡、沒有恐懼、匱乏、沖突,充滿能量、圓融完滿。本體的概念,與佛教中的“佛性”(類似的名稱還有本心、自性、道、阿賴耶識等)相似,人人皆有,是一種清凈、沒有沖突又包含了一切可能性的潛能。本體具有愛、價值感、與人聯(lián)結、力量感等品質。本體不會消失,但個體會和它失去聯(lián)系。與本體失去聯(lián)系的個體會感到缺失和痛苦。
本體需要個體透過自己習慣的人格、防衛(wèi)機制等發(fā)現(xiàn),這個過程會帶來痛苦,同樣也會帶來解脫和超越,一旦發(fā)現(xiàn),本體就會得到發(fā)展。一系列發(fā)展本體的方法被阿里稱為“內在工作”。但如果不進行內在工作,本體就會始終蟄伏。
阿里對本體的描述是模糊、抽象的,一部分原因是:本體這個存在超出常識理解的范疇,所以并不容易用已有的語言、概念加以描述概括。未經訓練的人往往察覺不到自己的本體,所以僅靠語言來描述就如同告訴只活在春夏秋三季的生物冬天是什么一樣。但無法普遍論證始終是超個人心理學面臨的一大困境。
2.2“人格”
阿里認為,“人格”是人們處理外界沖突的后天產物,包括過去的經驗、理想、概念及身份所組成的。人格遮蓋著本體、扭曲了事實,并且會造成痛苦。
嬰兒初生時活在全然的本體中,沒有沖突和界分。初生兒一旦開始成長,他的人格就會借由與環(huán)境,尤其是跟父母的互動而逐漸拓展。因為大部分的父母認同的都是他們的人格而非本體,所以他們無法認出或鼓勵孩子活在本體中。幾年過后,本體逐漸被遺忘,人格便逐漸取代了本體。本體被不同的身份所取代。這些身份、經驗和概念會變得越來越堅固,因而逐漸形成了人格。孩子長大成人之后,自然而然地相信這個人格結構就是他真正的自我。
阿里認為,人格尋求自主和身份的驅力,其實是一種扭曲的心理反射;人們真正欲求的是自己的本體,但是無法意識到這一點的人,會轉而欲求他的人格所要求的身份、品質和其他具體的需求。實現(xiàn)它們會帶來一定的滿足,但事實上只是暫時麻痹了自己真實的需要,因此個體不會真正的因此滿足,反而會越來越感到空虛和分裂。由于并未意識到根本上的問題,不滿足的個體會繼而在原來的道路上追求更多更高的目標,從而陷入無止境的欲望之井。
阿里不否認人格的動力、適應作用:“擁有人格并不是壞事。你必須擁有它。缺少了它,你根本無法生存?!倍詮娬{人格的虛假性,是為了讓人們回歸自我、超越限制:“如果你錯把人格當成了自己真正的身份,那么你就是在扭曲事實,因為你并不是你的人格?!币坏┳晕腋拍钍艿劫|疑,個人的信念也會隨之坍塌。
2.3坑洞理論
坑洞理論是鉆石理論的核心。阿里認為大部分人都充滿了坑洞,坑洞是指成長過程中造成并難以抹去的創(chuàng)傷或匱乏,如不被承認、不被關愛等,類似于需要層次理論中的缺失性需要。不同的是,這些創(chuàng)傷或缺失如果發(fā)生在成長過程中,往往會刻下極深的烙印,甚至會伴隨一生??佣床灰欢〞灰庾R到,但卻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與行動——人格往往就是逃避或填補童年坑洞的防衛(wèi)機制的總和。而坑洞讓人痛苦的真正原因是個人與本體失去了聯(lián)系。
“當你感受不到自我價值時,你的內心會有一種空空洞洞的感覺。你會感到匱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價值來填滿這個洞。你會利用別人對你的肯定和贊賞來達到這個目的,你會以虛假的價值來填補這個洞?!?/p>
2.4“內在工作”
為了解脫人格、超越坑洞,從而發(fā)展本體,需要一定的方法和內在努力,阿里稱這樣去偽存真的工作為內在工作。阿里認為,我們的情緒、人格、坑洞雖然是虛妄的,但卻是找到本體的途徑,尤其是負面情緒往往能提供很多線索。最主要的方法是由禪宗的修行方法發(fā)展出的:在負面情緒升起時,不強化、不抗拒,只是靜靜體會和深入自己的感覺。簡單來說,強化指為情緒命名、找理由;抗拒指個人常用的各種防御機制如轉移、抑制、隔離等。這些活動會讓個體失去認識自己的機會,因為它們都在制造虛妄。人們往往非??謶肿约旱呢撁媲榫w和坑洞,如果不是刻意,幾乎一定會加強或抗拒它,實際上都是在逃避。但如果能做到不強化不抗拒只是靜觀,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并沒有那么可怕,恐懼會在這一刻被超越。隨著內在工作的進展,原本不被意識到的坑洞也會被意識到,同時也會明白人格只為了防御或填補它。虛偽的人格被意識到后,本體就會逐漸呈現(xiàn)。
2.5鉆石理論中涉及的其他重要品質
阿里認為,尊嚴、熱情、真誠、愛、價值感、慈悲、信任、無畏、好奇心等都來自,它們是本體不同的呈現(xiàn),就像鉆石的不同切面。而且具有堅韌精確的特點。這也是鉆石理論名字的由來。這些品質能有力的支持內在工作,并會隨著內在工作的進行愈發(fā)顯現(xiàn)。
尊嚴:尊嚴是指對真相的重視,即使真相中包含了痛苦。對真相的尊重是與生俱來的。
價值:阿里認為對大部分人來說,價值就是超我認可的價值,是滿足個人趣味的趨樂避苦。但隨著內在工作的進行,價值感會變成對本體的體驗,不再依賴外界。
慈悲:慈悲意味著真正的關愛,它并不是為了消除痛苦,而是引領人們認清真相。認清自己的過程讓人感到痛苦,慈悲能讓人承受痛苦。慈悲不是情緒上的同情,情緒是短暫的,僅在情緒上同情等于縱容。
信任:信任意味著允許自己暴露脆弱的一面,與此同時,也就不再需要保護自己了。信任不意味著消除痛苦,而是允許自己暴露痛苦,并信任自己有能力超越。
奮斗:放縱可能是對任何事物的沉溺,憂郁、忙碌、批判、依賴、拖延、贊同……人格中的任何一種態(tài)度,都可能變成沉溺的對象。時間并不能改變它,只有奮斗、持續(xù)不懈的努力可以。
好奇心:對天堂的渴望和對地獄的恐懼都是人的牢獄,但好奇心指向的是喜悅與真理,它是一種真誠的力量。
3意義
3.1積極的人性論
鉆石理論繼承了精神分析的核心,兩者都認為,人們可以意識到的內容,很多都是通過個體與環(huán)境或個體內在互動建構而成的。某種程度上它們都是虛假的,但卻被個體當成了真實。而與傳統(tǒng)精神分析相比,鉆石理論更強調精神性。鉆石理論認為被人忽視的內在是完整沒有沖突的,是精純的生命能量,沒有善惡的界分。越接近自己的本體、就越能遠離虛妄、消除不必要的沖突、帶來真正的價值與能量。而弗洛伊德著重的是人類無意識中動物層面的欲望。直視人的本性,似乎只有欲望和邪惡,善與創(chuàng)造只是升華的結果或力比多的宣泄,難免讓人覺得沮喪。相比之下,鉆石理論更加積極、并具有指導健康發(fā)展的意義。
3.2強調根源性
鉆石理論把一切問題歸結于與本體失去聯(lián)系,雖然略顯簡單,“本體”也難以證實,卻能解釋很多問題。如欲望、空虛感、無意義感、不滿足感。因為與本體的脫離,個體尋覓不到自我,看不到自己的價值和真正的欲求,才會用無效的方式填補坑洞。研究如何達到具體目標、如何解決具體問題固然很有必要,但對目標和問題本身的質問也是需要的。
3.3更長久的幸福感
鉆石理論解釋了為什么即使通過努力達成了愿望,人卻依然無法滿足;以及欲望為什么會無限擴張的問題。從阿里的理論來說,這都是本體被遮蓋、用錯誤的方式填補坑洞造成的,而這種錯誤的欲望追求不會帶來滿足或解脫。當今社會,道德束縛已經不像從前嚴苛,人們面臨的更多問題可能不再是過度壓抑欲望、而是過度追求欲望。不少年輕人不斷戀愛以找到合適的對象,苦于賺錢以為擁有更多物質就可以快樂,但事實上卻并不滿足。這是極其普遍的現(xiàn)象,也是影響人們幸福感的重要原因。這些追求當然不是沒有必要,但是如果是出于填補坑洞、滿足虛榮,那么是不會帶來滿足的,而且欲望會無限擴張?!皾M意度”“幸福感”的調查雖然體現(xiàn)了人性關懷,但如果是在虛妄的追求上暫時的幸福與滿足,也許只會造成欲望的擴張。從阿里的理論來說,這都是本體被遮蓋、用錯誤的方式填補坑洞造成的,而這種錯誤的欲望追求不會帶來滿足或解脫。因此阿里的理論也許更有實踐意義。
3.4負面情緒的價值
在鉆石理論中,負面情緒的價值得到了正視。憤怒、恐懼、悲傷等不愉悅的情緒,一般只被提及兩種作用:(1)即時的警示。如憤怒能拒絕傷害,警告對方;恐懼能讓個體遠離危險等。(2)進化意義:當個體受到威脅、傷害、失敗等會感到不愉悅的情緒,從行為主義上說這是一種懲罰,個體會為了避免不愉悅的感受在以后會改變自己的行為。
鉆石理論提出了負面情緒的另一層價值——它們是超越自我的途徑,透過負面情緒,可以察覺坑洞和虛偽人格,并獲得能量。如果能靜觀這些情緒不去抗拒,會意識到自己的恐懼并不可怕,同時會獲得更多的力量和勇氣。
4局限
4.1難以證實
“本體”是鉆石理論的基礎,而本體是難以證實的。潛意識雖然也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任何成人都具有潛意識層面,要證明并不難;當精神分析運用于病人時,所產生的療效也有一定的說服力。而鉆石理論的效果在旁人眼里也許并不明顯。但本體需要經過去偽存真的過程才可以顯現(xiàn)、發(fā)展,發(fā)展出的“本體”可能只是想象出來的,是新的建構。如何證明本體確實可以體驗到、體驗到的又不是新的建構產物,阿里的回答無外乎“證悟的一刻自然會確信”。證悟之說,也許是對于高級意識層面的合理答案,也可能只是一個高明的借口。
4.2群體代表性差
鉆石理論是作者多年來對加州和科羅拉多州內在工作團體的談話結集而成。參加這個成員的人群都對修行、悟道有向往,從這些人身上的得出的理論的普遍性值得懷疑。但至少對于相似人格的人是有一定效果的。
參考文獻
[1] [美]阿瑪斯.鉆石途徑系列[M].深圳:深圳報業(yè)集團出版社,2007.
[2] 楊韶剛.超個人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 郭永玉.超個人心理學述評[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4] 葉浩生.質化研究:心理學研究方法的范式革命[J].心理科學,2008.
[5] 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