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形成的并共同遵守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是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xiàn)自己律己敬人的過程。具體表現(xiàn)為禮貌、儀表、儀式、器物、服飾、標志、象征等形式。禮儀是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明最直接的表現(xiàn)方式。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文化的禮儀之邦,在跨文化交際中,中韓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使得我們需要充分地去了解中韓的禮儀文化差異,從而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本文主要是從日常交際禮儀、餐飲禮儀、服飾禮儀和一些禮儀禁忌為例來進行中韓禮儀文化的對比。
關鍵詞:中國;韓國;禮儀;文化;差異
作者簡介:梁天祎,1993年出生,女,籍貫:吉林,漢族,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3--03
一、禮儀的內(nèi)涵
現(xiàn)代儀起源于“禮”,禮的產(chǎn)生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自從有了人,就有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人與人的交往,禮便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從理論上講,禮源于人類為協(xié)調(diào)主客觀矛盾而進行的人與人的交往;從儀式上講,禮起源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1]
禮儀是社會歷史的產(chǎn)物,所體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人與人的關系,它會通過一定的社會交往所體現(xiàn)出來。因此,在跨文化的交際中,我們需要去了解交往對象所在社會的約定俗成的準則和規(guī)范,這不僅是一種我們對他人的尊敬,同時也是現(xiàn)代人所需要的一種文明修養(yǎng)。
我國古籍中對“禮”的理解內(nèi)容十分豐富,幾乎涵蓋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全部內(nèi)容。包括“禮是治國安邦之本;禮通理,是對人的禮貌和尊敬;指禮物;指儀典、儀式”?!皟x”很多時候同禮相近,但是更為具體,指法度、準則;指儀式、儀典;指容貌、舉止;指禮物。古代典籍中常常將這兩個字連用,就成為了“禮儀”一個詞。[2]
二、中韓禮儀文化差異
禮儀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社會性,因此在不同的民族和社會環(huán)境下,會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文化,跨文化交際就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之間的一種交際。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可能會導致在交際上產(chǎn)生一定的障礙,而不同文化所產(chǎn)生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也影響著人們的交際行為。因此對中韓國家的禮儀文化進行對比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兩國的文化、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有利于我們進行更好的跨文化交際,從而能夠更好地進行對外漢語教學。
韓國的全稱為大韓民國,它位于亞洲大陸東北部朝鮮半島南部,東、南西三面都是環(huán)海額,東臨日本海,西邊與我國的山東省隔海相望。全國面積約為9.96平方公里,首都為首爾,國花是木槿花,韓國人主要的民族是朝鮮族,主要信奉的宗教為基督教和佛教,官方語言為韓語。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位于亞洲東部大西洋西岸,陸地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海洋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公里,我國官方語言是漢語普通話,主要民族是漢族,但是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3]
(一)日常社交禮儀
1、見面禮
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無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正式場合還是非正式場合,見面的時候都要互相問候和打招呼,問候和打招呼就是一種見面禮節(jié)。
中國人朋友相見,或是兩個陌生人第一次相識,用來表示禮節(jié)的主要方式就是握手。握手禮是今天中國和全世界通行的交際禮節(jié),也是用得最廣的禮儀之一。握手一般要親切自然,同時回以微笑和適當?shù)膯柡?,握手時如果是主客之間,那么應該是主人先主動向客人伸出手;男女之間的握手,應該由女士先伸手。握手時,男士握女士手不能握得太緊,如女方無握手之意,男士只能是點頭致意。與長輩間的握手,應由長輩先握手,握手時要注視著對方,不能心不在焉。對待不是特別熟悉的人之間比較正式的問問候語是“你好”。日常中用的更多的是根據(jù)當時對方的具體情況提出一些明知故問或者無疑而問的問題,如“在看書???出門啦?”[4]
韓國人見面時的傳統(tǒng)禮節(jié)是鞠躬,與人見面和分手的時候都是行鞠躬禮,見面還往往會相互握手,一般是先鞠躬再握手,握手時或用雙手或用右手,但是女子一般不與男子握手,只是鞠躬點頭致意。普遍的問候語是?????,這是面對長輩或者上級、陌生人的一種尊敬的說法,朋友熟人之間可以直接說??,不用敬語。說敬語在韓國是一件很普遍是事情。
韓國人受儒家思想影響很大,崇山尊老敬老的禮儀習慣。父母外出或者回家,子女一般都要迎送并且問好。子女回家一般先向父母問好。晚輩、下級走路、吃飯或者乘車的時候遇到長輩或者上級都要鞠躬問候,站在一旁,讓長輩或者上級先走,以表示尊敬。
2、稱謂
2.1家庭成員
中國人講究長幼、尊卑、親疏關系的人際關系,對長輩、對上級不能直呼其名字。中國人敬老在稱呼前加“老”,如“老先生”、“老大爺”,甚至是“某老”。都表示尊敬的意思。為表示親近和尊重,有時對待不熟悉的人用親屬稱謂。[5]對待父母稱呼一般都是爸爸、媽媽,有時候也會直接叫單字,“媽、爸”,一般不會稱呼父親、母親,這樣稱呼一般用于書面語。
韓國人對待家庭成員尤其是長輩特別尊敬,有口語和敬語兩種稱呼方式。一般小的時候會使用較為親昵的稱呼稱父母,如爸爸??,媽媽 ??。但是成人后或者在正式的場合中基本都改為敬語尊稱,如父親???,母親 ???。
2.2社會成員
中國人對朋友同學同事的稱呼較為隨便,彰顯著一種關系的親密,關系越親密越不用尊稱,有時候甚至用外號相稱。對待不相識的長輩一般稱呼“叔叔、阿姨”,或者“師傅”,同齡人一般稱呼“先生、小姐”。對待同事有時候采用:“小/老+姓氏”的方式稱呼,如:小王、老李。
韓國人對待朋友,如果是很親密的話可以直呼姓名或者昵稱,對待比自己年長的人或者是職位比自己高的人一定要使用尊稱。對待同事或是領導一般采用姓氏加上職位的稱呼方法。
(二)飲食文化與餐桌禮儀
1、中國
1.1飲食文化特點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最有代表性的是八大菜系。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悠久的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是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qū)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chǎn)、飲食習慣等的影響。魯菜的特點是以清香鮮嫩味純而著名,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diào)制,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川菜的特點是酸、甜、麻、辣、香,味濃,油重,離不開三椒(辣椒胡椒花椒)和鮮姜,為其他地方所少有。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譽。粵菜講究鮮嫩爽滑,一般春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醇濃。閩菜的特點是美觀,滋味清鮮。烹調(diào)方法擅長于炒熘煎煨,尤其以“糟”最具特色。素材的特點是濃中帶淡,鮮香酥爛,原指原湯,濃而不膩。用料嚴禁,注重配色造型,四季有別。浙菜的特點是用料廣泛油重色濃,多以辣椒、熏臘味原料,口味重鮮香、軟嫩?;詹颂攸c是選料樸實,講究火功,味道醇厚,力求保持原汁原味。
1.2中國餐飲禮儀
中餐一般使用桌椅。席位的安排一般是:以右為上,內(nèi)側(cè)為上,居中為上。餐桌上具體遵循:好事成雙,各桌同向,面門為主,主賓居右的一個原則。上菜順序主要是先主賓后主人,先女士后男士,主賓開始順時針依次取用,其他人不得越位取菜。中餐的主要餐具有杯、盤、碗、碟、筷、匙等。正式的宴會上水杯放在菜盤上,酒杯放在菜盤的上方,筷子、湯匙放在專用的座架上。用餐時應等主人邀請,主賓動筷再拿筷子,取菜要相互禮讓,一次進行,不要挑菜。[6]
入座時,先請客人入座上席,請長者入座,客人依次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動筷子, 更不要弄出什么聲響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事要向主人打招呼。進餐時,先請客人動筷子,夾菜時每次少一些,吃飯時不要發(fā)出聲音,喝湯也不要發(fā)出聲響,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如果出現(xiàn)打噴嚏等不由自主的聲響時,要說一聲“真不好意思”之類以示歉意。如果要給客人或者長輩夾菜,最好用公筷。如果有領導、長輩、客人的話,每當上一個新菜要讓他們先動筷子,以表示尊敬。吃到魚刺、骨頭的時候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放到自己的碟子里或者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紙巾上。
在中國,酒席宴會上的祝酒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和謝意,是我國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也是世界各族人們增進友誼的方式。主人為客人斟酒的時候常說“滿上”,這個“滿”不是指杯口幾乎溢出來,而是指八分滿即可。主人斟酒的時候,客人可行“叩指禮”,表示感謝主人斟酒。敬酒的時候位置一定要低于長輩和上級以示一種尊敬。
2、韓國
2.1飲食文化特點
韓國人大多主食白米飯,多數(shù)喜歡酸辣帶蒜的食物,不喜歡油膩的東西和香菜。常用的菜肴有以魚肉豆腐蔬菜等燉煮的火鍋,烤牛肉和韓國特有的泡菜。以及用韓式的調(diào)味佐料拌制腌制的小菜。餐具使用筷子和勺子。韓國人善飲酒,大多數(shù)為清酒和燒酒,有時也有啤酒。也喜歡喝茶和咖啡,尤其喜歡大麥茶。韓國人重視餐具的搭配,也重視湯的配料。
2.2餐桌禮儀
韓國飯館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分為兩種:使用桌椅和矮腿方桌。在矮腿方桌上吃飯,穿著韓服的時候,男人盤腿而坐,女人右膝支立。穿著變裝的時候,只要把雙腿收攏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中國人有些地方分人有端起飯碗吃飯的習慣,但是韓國人視這種行為不規(guī)矩。而且不能用嘴接觸飯碗,不可發(fā)出聲音,也不要讓匙和筷子碰到碗發(fā)出聲音??曜又荒苡脕韸A菜。不管湯碗中的菜能否用勺子撈上來,都不能使用筷子。勺子在韓國人的飲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負責盛湯、撈菜、裝飯,不用時要放在飯碗或者其他食器上。韓國人吃飯的順序是先拿起勺子盛上一口湯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飯,然后再喝一口湯,再吃一口飯后,便可以隨意地吃任何東西。
與長輩就餐的時候,長輩動筷子后晚輩才能動筷。不能拿著筷子對別人指指點點,要等長輩放下湯匙或筷子后再放下,用餐之后要將筷子整齊放在餐桌上,如果就餐結(jié)束,還要相互行禮說“我吃好了!”在家中宴請的時候,賓主一般都是圍坐在一張矮腿方桌周圍,盤腿席地而坐,這個時候不能用手摸腳,伸直雙腿,或是雙腿叉開,都是不允許的。
喝酒的時候,如果雙方第一次見面,則一首托住另一只手的肘部為對方斟酒,但如果對方是長輩,則必須用一只手托住酒瓶底部斟酒。飲酒的時候,身份高低不同者一起飲酒碰杯時候,身份低的人要將酒杯舉得低,用杯沿碰對方的杯身,不能平碰,更不能將酒杯舉得比對方高,否則是失禮。飲酒時候晚輩和下級可背臉而飲。傳統(tǒng)觀念是“右尊左卑”,用左手執(zhí)杯或取酒被認為是不禮貌的。敬酒者離開的時候還要鞠躬。
(三)服飾禮儀
服飾禮儀是人們在交往中為了表示尊重和友好而體現(xiàn)在服飾上的一種規(guī)范,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服飾都是一定時期和一定文化背景下的社會文明的表現(xiàn),郭沫若曾說“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p>
1、中國:
中國服飾文化的歷史悠久,原始時代就有了簡單的縫紉,以獸骨為針,將獸皮連接起來做成最簡單的用來御寒的衣服。周代之后,收到宗法制的影響,服飾有著強烈的大一統(tǒng)精神和等級觀念,因此中國古代服飾是等級的一種體現(xiàn),君臣、主仆、男女的身份均可通過服飾辨別出來。正式場合中,中國人會身著西裝或是中山裝,節(jié)日的時候會穿著自己民族的特色服裝,如漢服,彝族的繡花衣,藏族的藏袍,滿族的旗袍等等。
在中國,升國旗的時候要脫帽,上課的時候也脫帽,這是一種對國旗國家和對他人的尊重。
2、韓國:
韓國人很重視自己的形象,在社會交往中他們會十分注意自己的衣著打扮。在正式的交往場合中,男子會身著深色的西服,女子身著西服套裙。一些傳統(tǒng)婚禮和節(jié)日中,他們會穿韓服。如今受到影視劇的影響,韓國的服飾很受到年輕人的追捧。生活中遇到的韓國人都很注意自己的衣著打扮,即使是男孩子,也會十分注意自己的衣著,將自己收拾得干干凈凈。
(四)禮儀禁忌
1、對待長輩:韓國人崇尚儒教,尊重長輩,長輩進屋時大家都要起立,和長輩談話的時候要摘去墨鏡,長輩離開的時候,要迎送。早晨起床和飯后都要向父母問安,父母外出回來,子女要問好迎接。乘車的時候要讓位給老年人,吃飯時候應先為老人或者長輩盛飯。與長者同坐要坐姿端正,坐在矮腿方桌前,若是長輩面前要跪坐在自己的腳底板上,絕對不能把雙腿伸直或者張開,否則就是視為不禮貌或者侮辱人。沒有征得他人同意的時候,不能在上級或者長輩面前吸煙。
2、對待顏色:韓國人喜歡白色,認為白色高尚純潔,所以新娘在婚禮上往往身著白色禮服,現(xiàn)代房屋裝修也多用白色。而白色在中國象征死亡或者兇兆。相反紅色代表喜慶吉祥或者成功,在漢族中帶有自己文化特有的象征意義和聯(lián)想。如傳統(tǒng)婚禮貼喜字,過年掛大紅燈籠,貼紅色對聯(lián)和福字,本命年穿紅等等。但韓國人對紅色沒有賦予太大的文化意義。
3、數(shù)字上:韓國人和中國人同樣忌諱數(shù)字4,意味著厄運的來臨,因為宗教的信仰,韓國人也不喜歡13。[7]
三、總結(jié)
培根增說過:“舉止彬彬有禮的人,一定能贏得很好的名譽?!辈浑y看出禮儀在日常交往中的重要性,尤其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了跨文化中交際行為的不同。充分了解教學對象所在國家的文化有利于我們的更好地進行交際和教學工作,同時將我國的文化傳播給學生,也有利于他們更好地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下學習和生活??缥幕浑H禮儀是個人文化修養(yǎng)道德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通過對中韓文化對比和禮儀的對比,能使我們更好的避免跨文化交際中可能出的那些禮儀不當?shù)默F(xiàn)象,通過禮儀差異的研究其折射的中韓文化差異,也可以透徹的了解中韓文化,對于跨文化交際和對外漢語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注釋:
[1]《西方文化與禮儀》趙友斌王林楊凱主編 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三版P106.
[2]《中外禮儀文化比較》劉佩華主編 張瑞華 方燕妹 副主編 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P1-7.
[3]《國外的禮儀與禁忌》 李敏 劉曉麗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6年9月第一版P89.
[4]《對外漢語教學導論》劉珣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p137.
[5]《對外漢語教學導論》P136.
[6]《中英文化習俗比較》外國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年7月第一版 杜學增著p70-79.
[7]《國外的禮儀與禁忌》P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