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淑紅
忙忙碌碌,一年又一年,只有及時診斷,認準方向,盤點得失,才能走好今后的路。
語文教學,當務之急是下大氣力指導并督促學生掌握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發(fā)現問題:了解學情,抬頭看路。
基礎知識積累方面,不少學生常習慣于集中大段時間,照著某個資料一遍遍照著念,照著抄。因為“不走心”,其狀態(tài)往往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耗時,枯燥,低效。比如,成語,學生背過好多遍,意思滾瓜爛熟,但不會辨析,常考常錯,常講常新。
采取措施:低頭拉車,引導學生給自己當老師。
可以將浩淼的基礎知識“化整為零”,分散到每節(jié)課前的5分鐘。比如,成語:學生須琢磨識記成語的意思,以小組為單位,用琢磨好的成語造句子,其他小組要判斷所造句子是否正確。有識記,有消化,有應用,有驗收,幾個環(huán)節(jié)下來,學生對成語意思的把握就會相當到位。
感悟體會:跟蹤督促,讓習慣成為力量。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理想是不要讓任何一個在智力方面沒有受過訓練的人進入生活,愚蠢的人對于社會是危險的?!彼?,要善待所有層次的孩子,尤其要注重加強學困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與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淺議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策略
四川南部縣第三中學 林秀花
課堂提問是經常采用的一種教學形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啟發(fā)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重要手段。
富有啟發(fā)性、可思性、創(chuàng)新性的提問能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反饋,讓課堂波瀾迭起,抑揚有致,營造師生溝通的問題情境。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沒有思考價值;提出的問題空泛,難度大;提問過于急于求成,沒有足夠的思考時間;提問的形式和內容陳舊,問題缺乏新意;提問對象過于集中,只顧優(yōu)生,忽略后進生;等等。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這些低效甚至無效的提問經常出現。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問時,問題要精心設計,既讓學生感興趣,又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因此,慎重地對待課堂提問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切不可把提問當做課堂教學的點綴,只求表面上轟轟烈烈,而不求實效。
一、抓住契機,巧設矛盾,激活思維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從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教學目標的達成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如,在教學《囚綠記》一課時,部分學生很不感興趣,注意力普遍不集中,可以及時拋出問題:課文既然劃分為尋綠、觀綠、囚綠、放綠和懷綠五個層次,可為什么作者給文章命名“囚綠記”?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問題一下子就會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學生就會學得饒有趣味。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深入思考,熱烈討論,最后明白了選定“囚綠”來給文章命名,這與當時艱難的國運和作者復雜的心情相關,進而理解了作者內心的極度痛苦和精神上的堅決反抗。
二、分層設計,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對于一篇課文的主旨,一般很難一下子就分析明確,這時需要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tǒng)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如,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的主旨時,學生覺得這類題材離生活太遠,對大堰河這樣的人物很陌生,如果直接問學生“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作者對大堰河的情感怎樣”等問題,學生很難真正理解其主旨。于是可以設計這樣兩個問題:從哪些地方表現出大堰河對詩人有慈母般的愛?從哪些地方又可以看出詩人對大堰河有懷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贊美之情?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充分了解本文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了這首詩真正的主題是抒寫愛,抒寫人世間最真誠、最純樸的愛,而這才是這首詩強大的生命力之所在。
三、集中火力,直擊核心,突破難點
教師在講授某篇課文之前,首先應該吃透學生和教材,在此基礎上對問題進行精心設計,這些問題必須是體現文章重難點、圍繞教學目的設計的。葉圣陶說:“我之意見,教師引導學生用心閱讀宜揣摩何處為學生所不易領會,即于其處提出問題。令學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則為講明之?!睂τ谡n文中較難理解的重點、難點問題,要集中火力,運用抽象、概括、推理等認知方法大設其問或反復設問,以達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根據教學的重難點,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1)課文詳細交代了林沖與李小二過去的關系有何作用?(2)作者如何通過一系列偶然的巧合事件的描寫來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的?這些描寫刻畫了林沖性格怎樣的轉變過程?(3)課文寫了酒店和山神廟兩段隔墻之戲,有什么不同的特點?對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各起到了什么作用?這樣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文的重點、難點上來,讓學生潛心思考、深入研究。
四、迂回設問,曲徑通幽,培養(yǎng)能力
古人云,“為人貴直,為文貴曲”。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巧妙迂回引導、設問,迫使學生開動腦筋,讓學生通過“跳一跳”才能摘到樹上的果實。在學習柳永的《雨霖鈴》分析“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晚風殘月”時,可以這樣迂回引導:“楊柳”這個傳統(tǒng)意象可以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中尋求深意:柳諧音是“留”,是中國文化中傳統(tǒng)的別離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別以表依戀與牽掛的習俗;而“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本無情,人卻有意,月亮的陰晴圓缺,其實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現象,但它卻映射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再引導學生分析:詞人把“岸柳、曉風、殘月”等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疊加起來,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凄清冷落的懷人境界,明寫眼前景而暗寫別離情,含蓄而有余味,讓讀者幾如身歷其境,沒有一個字言愁,但景物已經打上了濃重的愁緒,就連詞人的精神狀態(tài)都披露眼前。如果說學生掌握知識的最強動力是興趣,而迂回設問便是巧妙撩撥學生興趣的藝術魔棒,通過它,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五、語文教學氛圍要民主、平等、和諧
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主動探究的氛圍,是促使學生潛力獲得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是課堂顯現生機的基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善于把教學過程創(chuàng)設成有利于學生一心進取、能吸引學生興趣的環(huán)境,那么,語文教學就會生動起來,豐富起來。語文教學實踐證明,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師生之間的關系。對學生而言,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意味著心態(tài)的開放、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張揚、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對教學而言,師生關系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構建。它不僅是教與學的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提問,尊重每一位學生,給所有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答問。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必須在備課時多下工夫,通過不斷實踐和總結經驗,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善于給學生搭設不同高度的臺階,使課堂提問真正能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理解創(chuàng)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有效的課堂提問,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實現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和目標。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為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