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玉芳
《風箏》是魯迅先生在20世紀20年代寫的一篇回憶兄弟間往事的一篇散文,內容豐富,感情真摯。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一旦醒悟,心情沉重,總想補過,為補過不及而心情更加沉重,都洋溢著濃濃的手足之情。從教以來,從心底很打怵講授魯迅先生的文章,作為文學巨匠的魯迅先生,犀利深邃的文筆,在課堂上很難駕馭。新學期再次和初一的學生共同學習《風箏》,很想好好用心走近這篇文章,引領學生喜歡上魯迅的文章,感受文學大家的語言文字魅力。因此《風箏》一課的教學中,有了幾點新的嘗試。
一、走近魯迅
上課伊始,搜集了大量的關于魯迅的圖片和照片,有魯迅畫像、魯迅代表書影、百草園、咸亨酒店、毛澤東題詞、江澤民紀念魯迅誕辰一百周年題詞、魯迅的全家福等,在教師深情的語言介紹中緩緩推進。很想讓初一的學生充分感受到魯迅先生作為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以及作為普通人的一面。推進更替的照片,娓娓道來的語言介紹,厚厚的作品集子,撞擊著教室里的每一個學生的心靈,課堂的氛圍慢慢地營造著,是感動,是佩服,更是震撼。
二、詞句品讀
魯迅先生的思想深邃,語言也別具一格,引導學生喜歡讀魯迅的文字,嘗試著由詞語的品讀切入。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讀第三段,試著用不同符號劃出“我”和弟弟對風箏的態(tài)度,一個簡單的指令,一個嘗試的指令,引起了課堂的軒然大波?!皬堉∽臁薄按艨闯錾?”“小半日”“驚呼”“高興的跳躍”再現(xiàn)的是小弟對于風箏的態(tài)度,學生讀到了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弟的形象;“向來不愛”“嫌惡”“沒出息”“笑柄”“可鄙”寫出的是“我”對于風箏的態(tài)度。學生分析到這里,兩個對立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學生認真地推敲著詞語,使教師很受感染,教學的那股興奮勁兒,那一刻被點燃了。于文字平淡處制造波瀾,抓住幾個看似平淡卻頗有深意的詞語細細敲打。文中寫道:在“我”憤怒地肆意毀掉小弟苦心孤詣做的風箏后,“我”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絕望”一詞看似平淡,卻是“痛”之根源。不就是一只風箏嗎?值得絕望嗎?細細思考,其實“我”踩扁毀掉的不僅僅是一只風箏,而是徹底毀掉了小弟童年的快樂。“苦心孤詣”而獲得的歡樂瞬間被毀掉了,對于小弟而言,這豈不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分析到這里,學生就較好地理解了“精神的虐殺”,更深深地懂得了小弟被虐殺的那一幕導致“我”二十年時時留在心底的痛的原因了?!鞍寥弧薄皯土P”“不幸”“驚異的笑”“胡子”等,平淡的幾個詞語,重重推敲,字里行間讀到了濃濃的兄弟情。
三、拓展遷移
課堂尾聲的拓展提升,如果運用得好,既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視野,也能更好地增加課堂教學的容量,增強課堂的文化底蘊?!讹L箏》一課課堂教學的提升拓展,嘗試推出了作者寫作背景中“正月初一”的寫作時間,引用唐朝詩人王維的“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句子,引出思念小弟的短信寫作。“正月初一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風箏》表達對于小弟的思念和對于小弟的懺悔之情,信息時代的今天,請你結合作者家庭,或者結合文章主旨,代表作者給遠在上海的弟弟寫一條手機短信,寄去對小弟的思念。”小練筆一拋出,學生的興致情緒馬上被調動起來,結合文本分析中對兄弟情義的理解,學生很快進入了最佳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
生1:韶光如流,兄弟一別十幾載;除夕之夜,你我心牽連。少時的蠻橫,扼殺你的風箏夢。今日讓我一同放飛夢想的風箏,牽回兒時的遺憾。
生2:在我的心靈的天空,唯一的點綴是那一只斷了線的風箏,那就如同你一般,我只能遠遠地望,無助,卻也永遠都觸不到,也只能祝你新年快樂,身體健康!
生3:又過年了,一年一年如同逝水般飛快,眨眼間一年又過。弟弟你在上??煞襁^得好?看著這酒杯,又想起了當年那風箏之事。你還怪罪哥哥嗎?多么希望你說不怕我啊!唉,那么我就會放松些了!
生4:身之分離,心在思念。團圓之夜,哥弟相舉杯。寒冬已至,心暖心安。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進步與成長是檢驗課堂效益的關鍵。從課堂上學生認真有感情的朗讀中,讀出了他們對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從課堂上學生高漲的情緒中,感受著他們對于魯迅作為偉人的敬佩;從課堂上學生的小創(chuàng)作中,理解著他們對于作品主題的獨到解讀。學無止境,教無止境,行走在語文教學的路上,欣賞著學生的進步,作為教師還是頗為幸福的、感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