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蘭
【摘 要】 本文認為,科研實踐能夠促進高校歷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而專業(yè)成長又反作用于科研實踐。因此,高校歷史教師應切實把握好科研的路徑,即:開展科研活動,要立足于教師這一特定身份、立足于高校這一特定平臺、體現歷史學科的特點,并服務于社會發(fā)展。
【關鍵詞】 高校;歷史教師;科研;專業(yè)成長;路徑
當今世界,科技飛速發(fā)展,人類社會財富激增。歷史學研究并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但即便如此,歷史學仍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歷史研究的意義,在于保存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記憶。歷史學科的發(fā)展,就是歷史學家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逐步加寬、加深的過程。歷史事實的記載、歷史規(guī)律的探尋、歷史真相的揭示,都離不開歷史學者的潛心鉆研,高校歷史教師是其中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基本身份是歷史教師,新課程對教師專業(yè)成長的要求也適用于高校歷史教師;同時,高等教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重在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這就要求高校歷史教師必須具有科研的能力。因此,高校歷史教師既承擔著作為教師,系統(tǒng)傳授歷史知識的任務,還肩負著學者開展科學研究的重擔,可謂任重道遠,但只要能夠處理好二者的關系,高校歷史教師最終可以實現個人科學研究與專業(yè)成長的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一、科研實踐促進高校歷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從廣義而言,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包括專業(yè)理念的與時俱進、專業(yè)知識的持續(xù)更新、專業(yè)能力的不斷提高;從狹義來看,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指教師專業(yè)知識方面的成長。本文取狹義的教師專業(yè)成長為探討的對象,則專業(yè)成長的內容具體包括:對學科專業(yè)知識的掌握不斷深化,相關的教育教學的科學理論知識了然于胸,教學實踐所需的實用知識與跨學科知識多所涉獵。
對高校歷史教師的來說,也必須從這些方面著手,加速自己的專業(yè)成長,而這些都離不開科研活動的開展。
1、科研有助于提升教師專業(yè)知識水平
“科學研究原本就是高等教育的孿生姐妹”。[1]高校青年歷史教師入職后,將經歷一個個寒來暑往,迎來又送走一屆屆莘莘學子,成為中年教師、老年教師,時光荏苒,如水流逝,年齡的增長理當相應地伴隨學識水平的提高,這顯然不可能隨著教齡的增長而自然實現,而只能是長期堅持科學研究的結晶。
教師工作具有重復性的特點,比如有的高校歷史教師長期教某一門或某幾門課程,如果因此就年年重復過去的教案,不去補充新的內容,不去調整授課的思路,不去追蹤學術前沿的研究動態(tài),不去觸及學界對某一歷史問題的新觀點,這樣的教師,其思想是停滯不前的,其專業(yè)成長更是無從談起的。
有人認為,歷史是關于過去的學問,但這并不等于可以說歷史學科是陳舊僵化的,歷史學界和其他自然、人文學科學術圈一樣,充滿了永無止境的對真理的追求,既有對既得結論的再探討,也有對未知領域的新探索,還有對新的研究方法的大膽嘗試,因此,任何一個高校青年歷史教師,即使是最頂尖高等學府的最優(yōu)秀畢業(yè)生,也不可能在畢業(yè)的時候,聲稱自己已經掌握了今后幾十年教學生涯所需要的歷史知識,他必須與整個歷史學界同呼吸,共命運,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在課堂上傳遞給學生,除了采他山之玉,為我所用,納百家之長,解我之困外,一個高校歷史教師,應終生親自參與到科學研究中去,因為只有在研究實踐中,教師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教學內容,當教師講授經過自己研究實踐的教學內容,必能更簡潔、更透徹,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科研有助于提升教師教育理論水平
教師工作具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即離不開師生互動。我們常說“教學相長”,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只有教師“教”的被學生“學”到,“教學相長”才能夠得以實現。因此,一個專業(yè)知識過硬的教師,并不一定就是一位受歡迎的好教師,除非他有意識地關注自己在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方面的專業(yè)成長,這包括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課程論等諸多方面的知識,他需要通過這些學習來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感知學生內在需求的能力,提高自己課程設計的水平,改進自己課堂教學的藝術。一個好的教師,必須在具備學科專業(yè)知識專長的同時,以最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高校歷史教師同樣如此。
教育教學的理論如何習得?每一個教師在登上講臺之前,都必定接受過這一方面的訓練,但時代在發(fā)展,一個教師可能會站在講臺幾十年,對于那些希望加快專業(yè)成長的教師來說,當然不能墨守成規(guī),固步自封。因此,一個重要的方法是在已有的理論基礎上,進一步開展這一方面的科研活動。因此,對于高校歷史教師來說,除了要進行歷史學專業(yè)知識的科研,還應該開展教育科研工作,兩方面都應重視,不可偏廢。
具體來說,高校歷史教師應關注并追隨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課程論等學術領域的最新潮流,參與到這些學科的研討中去,主動撰寫教育教學的科研論文,積極承擔各級各類教育科研項目,尋找、探索最適合自己開展歷史教學所需的相關理論,并將研究成果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校正自己的研究,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3、科研有助于提升教師實踐性知識水平
除了歷史學科專業(yè)知識與教育類理論知識,高校教師還需緊跟時代,掌握先進的實踐性知識。
例如,當今的世界,互聯網科技的大潮一浪高過一浪,誰能夠站在浪潮之巔,誰就是當之無愧的王者,網絡時代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歷史教師也應該適應這樣的歷史潮流,主動學習對教學有積極影響的互聯網知識,努力鉆研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為教學服務。這種“虛擬化學習”的互聯網教學新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差異,也存在可以溝通的契合點,高校歷史教師若能主動開展這一方面的科研工作,則可以為自己、為學生尋找更多的學科專業(yè)資源,開闊師生雙方的學術視野,拓寬學術交流渠道,提高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
同時,高校歷史教師的主要研究范圍是歷史學,但不等于僅僅局限于歷史學范疇。中國人常說“文史哲不分家”,就包含了這一含義,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僅僅具備文史哲的知識儲備還是不夠的,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一個好的歷史學者應該是一位雜家,即使不能做到“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但至少應有主動鉆研多方面學問的意識。一旦具備了這種心態(tài),并將之付諸實踐后,高校歷史教師們將會欣喜地發(fā)現,知識是可以觸類旁通的。樹立了積極的做學問的態(tài)度、摸索出了正確的做學問的方法,獲得了超出狹義歷史學范圍的知識儲備的高校歷史教師,也就隨之自然而然地加快了專業(yè)成長的步伐。
二、高校歷史教師應把握的科研路徑分析
既然科研有益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那么,我們在實踐中該如何著手,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呢?
1、高校歷史教師的科研活動必須立足于教師這一特定身份
教師服務的對象首先是學生。唐代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但是,今天,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已經超出了這一范疇,社會呼喚著有創(chuàng)造力的教師。[2]高校歷史教師開展創(chuàng)造性的科研活動,其直接受益者必定是接受其教育的學生,一個視野開闊、學養(yǎng)深厚、科研不輟的教師,所能帶給學生的思想啟迪與方法指導必定遠遠超過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的平庸者。因而,為了體現教師身份,高校教師的科研應兼顧學科研究與教育研究兩方面。學科研究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給學生傳授專業(yè)知識,教育研究則是為了找到更好地給學生傳授專業(yè)知識的方法,二者目標是一致的。當然,二者又有主次之分,學科研究譬如樹木的主干,教育研究是樹木的枝葉,二者兼修的高校歷史教師方可成長為根深、枝繁、葉茂的棟梁之才。倘若不能很好地劃分兩種研究的比例,都會帶來不好的影響。若只關注學科研究,可能會導致缺乏將滿腹才華說與學生的能力;若在教育研究上投入的精力超過學科研究太多,則可能會出現形式大于內容的弊端。
同時,高校歷史教師的科研活動,還可以將學生吸納進來,師生共同開展科研工作,學生在實際參與過程中會有更多的收益,教師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這一職業(yè)的特定任務。
2、高校歷史教師的科研活動還應該立足于高校這一特定平臺
與高校所承擔的教育任務與目標相應,高校教師科研活動起點、研究水平相對較高,目標也相對可以定高一點,這可以概括為“三高”特點。
所謂起點高,是指高校歷史教師通常接受過更多的學歷教育,尤其是近年來,高校歷史教師基本都為博士畢業(yè),有些還是博士后、海歸博士,這種受教育經歷決定了他們有扎實的學業(yè)積累,這就為其進入高校后從事科學研究,實現學術翱翔提供了一個較高的起飛點。
所謂研究水平高,是指這些青年高校歷史教師多曾在重點大學長期深造,接觸到較多的名師,見識了豐富的資源,感受過濃厚的學術氛圍,一般具有較好的歷史學素養(yǎng),因而在研究方法的選取、研究資料的占用、研究創(chuàng)新性的突破方面,相對有較好的表現。
所謂研究目標高,是基于前兩點之上,高校歷史教師理當對自己有更高的定位,更嚴的要求。應該以尋找新材料、嘗試新方法、提出新觀點為己任,要爭取做出在某些方面填補歷史研究空白的成果。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實現從一名普通教師向一名學者型教師的轉變。
3、高校歷史教師的科研活動還應該體現歷史學科的特點
既然是歷史教師的科研活動,必然應遵循歷史研究的基本規(guī)律。歷史學歸根結底是證據學,有幾分材料說幾分話,每一個觀點的提出,都必須有真憑實據,當然有時也會有推理、有假說,但必須邏輯嚴密,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符合人類思維規(guī)律。
歷史學科的研究,包括細節(jié)的考證與規(guī)律的探索,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后者的基礎,缺少前者的歷史研究,顯得大而無當;后者是前者的升華,缺少后者的歷史研究,只能流于瑣碎。完全重現真實的歷史是難以做到的,但我們可以努力接近歷史的真實,高校歷史教師的科研工作,應從大處著眼,細處入手,將整體與局部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復原歷史的細節(jié)與規(guī)律。
4、高校歷史教師的科研活動還應該服務于社會發(fā)展
“服務社會是當代高校職能的延伸”。[3]歷史研究,不應為了研究而研究,為了學問而學問,而應知古鑒今,古為今用。雖然我們常說校園是象牙塔,高校歷史教師不可避免地身處于這象牙塔之中,但我們決不能畫地為牢,將自己的視野僅僅局限于所謂的純理論、純學問,而是應該關注校園圍墻外的世界,積極服務于當代社會各項建設。因為,歷史本身就是包羅萬象的,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宗教等許多方面,既然我們研究的內容是上述各個方面已經發(fā)生了的史實,那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關注此刻我們身邊的現實生活呢?要知道,現在,我們身邊正在發(fā)生的多棱的社會生活,轉瞬就會變成歷史;而且,人類求知的目的是為人類造福,歷史學家做學問也概莫能外,高校歷史教師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深入展開服務于現實的科學探索,與現實產生緊密的聯系,又何嘗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呢?
三、高校歷史教師專業(yè)成長反作用于科研實踐
科研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同時,得到了專業(yè)成長的教師會更加重視科研,他們會有更強的科研自覺性。
1、教師專業(yè)成長有助于增強教師科研主動性
一般人會認為科研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是,對于已經從科研實踐中得到了專業(yè)成長的高校歷史教師而言,在某種程度上,科研會逐漸成為一種習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主動要去參與的一項事業(yè)。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對于廣大的青年教師來說,由被動科研變?yōu)橹鲃涌蒲?,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有一段艱辛的路要走,但一旦青年教師突破了瓶頸,就會甘之如飴。
2、教師專業(yè)成長有助于教師選擇科研方向
只有先發(fā)現問題,才談得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伴隨著高校歷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他們會發(fā)現更多值得研究的科研課題,有專業(yè)方面的、教育方面的及實踐活動方面的,這都有助于拓寬自己的科研方向。在這些“廣泛撒網”的科研嘗試中,他們會逐漸凝聚自己的研究興趣,聚焦自己的研究領域,展開“精耕細作”式的科學研究,取得有深度,并且對教學有實際意義的科研成果。
3、教師專業(yè)成長有助于改進教師科研方法
人類歷史上的每一項文明進步都是千百次探索與失敗后的收獲。一個不斷成長的高校歷史教師,勢必在長期的科研嘗試中體驗過成功的喜悅,也經歷了失敗的沮喪,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寶貴的經歷,都是值得珍藏的財富。成功的經驗或許在下一次的研究中還可以借鑒,失敗的經歷在下一次的研究中當引以為戒,長此以往,高校歷史教師對新的研究中所需要采用的研究路徑、研究方法就有了更敏銳的辨別能力,而正確的方法最終可以給科學研究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師專業(yè)成長有助于達成教師科研目標
俗話說:“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如果我們將高校歷史教師科研目標的達成比作彩虹,它必將屬于一路櫛風沐雨走來,不斷成長的人。人是具有惰性的,沒有壓力往往也就沒有了動力,倘若一個高校歷史教師對自己的專業(yè)成長沒有要求,我們可以想象他也不會在科研工作中投入太多的精力,自然也就不會取得優(yōu)秀的科研成果。反之,一個追求專業(yè)成長的人,為了實現專業(yè)成長,必然重視科學研究,并為之持之以恒地努力,最終,收獲了專業(yè)成長的同時,也自然實現了科研的目標。
四、結語
馬克思曾言:“能給人以尊嚴的只有這樣的職業(yè),在從事這種職業(yè)時我們不是作為奴隸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內獨立地進行創(chuàng)造?!盵4]對于高校歷史教師來說,科研活動與專業(yè)成長是相輔相成的,在這二者的良性循環(huán)中,教師終將獲得勞動的快樂、創(chuàng)造的尊嚴。
【參考文獻】
[1] 杜作潤.高等教育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181.
[2] 葉瀾.教育學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88.
[3] 謝安邦.高等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7.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