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孩子放假歸來,我馬不停蹄地到菜市場精心選購,邊走還邊計劃著菜單:先來一個鴿子燉天麻(給長期住校的學(xué)生補補),得有一個燒菜,再是一個素菜……吃完午飯,孩子欲言又止,在我追問之下小聲地說:“以后可不可以不燉鴿子了?”
我的準(zhǔn)備讓孩子不想接受,一有空我就認(rèn)真地鉆研菜式,電視上的美食節(jié)目只要有可能在家操作的就一遍遍回看,每天都要給餐桌一些新奇,期待孩子能吃得愉快。雖然我累得要命,但事實并不如預(yù)期的美好。
這是不是就如同我們的教育一樣,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我們自顧自地先入為主,認(rèn)為只要給了條件,孩子就應(yīng)該達到目的,有的甚至認(rèn)為為你們的學(xué)習(xí)付出了這么多的努力或犧牲,你們就必須達到我的預(yù)設(shè),不然就是你們的不對。把自己的期望或預(yù)設(shè)毫不打折地套牢在孩子身上,用自己的臆想綁架小孩子的天性,也不管孩子的基礎(chǔ)怎么樣、有什么天分、有何等愛好,你必須按我給指定的路走下去就好。
其實在備餐前,我們是否問過孩子想吃什么,有什么喜好再來實施?雖然并不是對孩子的話唯命是從,但可不可以考慮一下:并不是我們認(rèn)為好的東西就一定逼迫孩子全盤接受?不論是多么營養(yǎng)的物品,只要孩子不愿意吃下去,一切都是枉然。
靜靜思索過后,認(rèn)為這幾條是我以后值得注意的:
一、改良式實施
準(zhǔn)備食物之前,先跟孩子溝通,聽聽他的需要,在他想要的東西前提之下進行一些小搭配,把我認(rèn)為有益的放進去作一些點綴,并告訴孩子:“我們要注意多元化,你一定要每一樣都吃一些,營養(yǎng)才會全面。你必須在實實在在地吃了其他配菜的前提下,我才會每一餐都先考慮你的喜好來準(zhǔn)備食物。人不能光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來辦事,口味并不特別好的東西要學(xué)著去嘗試,有些我們覺得有難度的事也得去做,我們可以接受的東西遠遠比我們認(rèn)為的多?!?/p>
首先,遇事要有商有量,不能我們“一言堂”,也讓孩子在討論的過程中明白長輩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有多難,要想盡善盡美是多么不易,想吃的東西會受許多條件的限制才有可能獲得。其次,人生處處皆世態(tài),孩子長這么大應(yīng)該早就看慣了許多時候想要的得不到,想做的做不了,想飛翔卻沒有翅膀,即便插上了翅膀也不一定能碰上適合飛翔的空間。所以,在這兒并不是說把孩子奉為神明,必須在滿足正當(dāng)需求的同時對他進行適當(dāng)?shù)拇煺劢逃?,不能滋長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想法。換句話說,就是要讓小孩明白“沒有規(guī)矩就不成方圓”,先大家一起定出規(guī)則,遇事就按規(guī)則處理,在規(guī)則許可的條件下,我們可以思考以比較柔軟、舒適的方式來解決,但絕對不應(yīng)該視既定的原則于不顧,而任意妄為。
二、穿插式呈現(xiàn)
把孩子喜歡的與我們希望他接受的穿插性地在餐桌上呈現(xiàn),今天有不少孩子不喜歡吃的東西在桌上,吃飯之前就說清楚明天會吃他喜歡的什么東西,讓他的抵觸情緒不那么強烈,對今天的菜式也能淡然許可了。在第一步調(diào)節(jié)好情緒的前提下,接著就要說到做到,在孩子委屈自己忍耐了一天的時間后一定要給他以回應(yīng),并且時不時讓孩子得到意外的驚喜,如果等待的時間長一些,還可以有例外的獎賞。這樣下來,小孩不僅能對穿插式呈現(xiàn)的食物反抗性降低,同時忍耐性得以鍛煉。
在與小朋友的博弈中,只是一味要求他接受,只能教出一個懦弱者或是一個充滿暴力的人;總是以他馬首是瞻,就會培養(yǎng)出一個眼睛長在頭頂?shù)陌谅?,或是不能?jīng)歷任何挫折的溫室里的花朵。要在賞罰分明下讓孩子知道有付出才能有收獲,有汗水揮灑的時刻才能有豐收的瞬間,在耐心的等待下才會聞到蘋果成熟的芳香。
三、示弱式理解
我家小孩對水果的需求很單一,在學(xué)?;旧弦惶煲粋€蘋果,在家里只有夏天吃點西瓜,其他時候都敷衍:“有空再吃。”然后就跑掉了。2015年暑假,我先把每天的西瓜的量減少,再配些葡萄、梨子等,對孩子說:“現(xiàn)在爸爸媽媽年紀(jì)大了,身體需要特別攝入的營養(yǎng)成分多起來,比如說葡萄能抵抗氧化、軟化血管等,我們有時候怕麻煩,你就得監(jiān)督我們堅持吃,如果你陪著我們吃,爸媽的積極性就會非常高,你能幫這個忙嗎?”孩子是心疼我們的,她很容易理解長輩越來越需要被呵護,當(dāng)然水果的多樣性攝取也迎刃而解了。
中國有很多太極拳的高手,太極講求“以力打力,以勁化勁”,在教育中,把孩子的管理欲望調(diào)動起來,在監(jiān)管別人的時候,他自己會在無形中對自己提高要求,也會不自覺地進入到“以身作則”的環(huán)境中。所以,我們不要總是站在指揮者的角度安排事情,可以放下身段來當(dāng)一個弱者,請求孩子的幫助,請他幫我們管好某些方面,結(jié)果往往會大大出乎意料。
四、陪伴式解決
我跟孩子商定:“你喜歡的,我會盡最大努力去滿足,但是對于我認(rèn)為好的東西,你也要適當(dāng)?shù)慕邮?。”在量上,我不會給出強制的要求,但會全家人一起針對這個物品“進攻”,讓每一個人都一點點增加攝入,我不會站在旁邊光是喊,大家都這樣做。
說實話,孩子在許多時候會被大人安排做一些事情,而大人自己卻不管“受苦”的小孩,甚至是在孩子看得見的地方“享受”著。比如有不少家長讓學(xué)生做作業(yè),自己在一旁邊看電視邊吃東西,或者上著網(wǎng)聽著音樂,你說誰能安下心來做作業(yè)呢?心里面沒有怨言可能不現(xiàn)實,他一邊被迫做著題,一邊眼巴巴地時不時看看輕松的你,眼紅、埋怨,甚至可能是怨恨。想這樣就教好孩子,可能嗎?我們把自己與孩子來一個換位思考,你一定會馬上明白這么多年為什么有的家長越教孩子越不愿意聽、越叛逆了。
其實,教育就如同我們備餐一樣,不能太過強硬,不要自以為是,把我們的主觀努力暫且放一放,低下身姿來聽一聽孩子們想要些什么,把我們的緊張心情舒緩一下,把孩子的訴求提高一個層次,孩童與我們都會快樂起來,相信效果也會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