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修婭
導入是課堂教學及其他教學活動的起始環(huán)節(jié),是在教學活動開始時教師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進行學習的行為方式。課堂導入是一門藝術,對培養(yǎng)學生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能動性與主動性,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有事半功倍的作用,關鍵在于教師的靈活運用,精心設計,它的形式和方法多種多樣,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看法,與同行們共同探討、交流。
一、復習導入法
這是最常見的導入新課的方法,這種方法注重知識銜接,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舊知識的鞏固,而且能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可謂溫故而知新。例如在講述《馬關條約》時,可先復習已經(jīng)學過的《南京條約》;講《辛丑條約》時,可復習《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通過復習,學生可明確各個條約對中國的危害及重大的社會歷史意義,以及中國是怎樣一步一步地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又如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提問:“國民黨被推翻的標志是什么?蔣介石在中國內(nèi)地的統(tǒng)治一共多少年?”學生回答后指出:“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黨政府被推翻。蔣介石在中國內(nèi)地的統(tǒng)治一共22年。”此時繼續(xù)問:“人民解放戰(zhàn)爭在全國范圍內(nèi)取得基本勝利,成立新中國的條件已經(jīng)成熟,那么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要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呢?新中國的成立有什么重大意義?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nèi)容?!?/p>
二、設置圖像導入法
教學實踐表明:刺激強度大、變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加強學生對重要知識的無意注意,起到強化記憶的作用,進而達到深化主題、畫龍點睛的功效。一般來說,歷史課中的插圖是課本重要內(nèi)容的體現(xiàn)。許多杰出的歷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遺存盡入畫幅,成為大腦興奮的催化劑,可以激活學生思維。對初中學生而言,形象直觀的材料,比長篇大論更容易被接受。利用插圖,精心設計導言,是眾多導入法中的一種,且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效果顯著。
如我在講述《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時,在幻燈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圖,讓學生說出它的大致范圍,然后投影西漢的疆域,請學生兩相比較。然后指出在西漢統(tǒng)治時,在新疆地區(qū)和更遠的地方都是西漢的統(tǒng)治范圍,這一地區(qū)是在西漢統(tǒng)治時歸屬中央政府管轄的,稱之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樣在兩漢時期歸屬中央政府管轄的呢?通過本課的講述,我們就能知道原因。這樣的導入,既能聯(lián)系地理知識,把歷史地理有機結合,又能抓住學生心理,達到較好效果。
三、歌曲導入法
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往往直接作用于人的心靈,是最迅速而又最快地打動人心的藝術?,F(xiàn)在的中學生特別是初中生大多喜愛唱歌,所以用歌曲導入新課,既新穎又最容易贏得學生的共鳴。如在講《抗日戰(zhàn)爭》有關內(nèi)容時,我播放音樂《保衛(wèi)黃河》。這首激昂的歌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到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抗戰(zhàn)年代。1938年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對國民黨采取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手段,以主要兵力進攻共產(chǎn)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jù)地。國民黨內(nèi)以蔣介石為首的親英美派轉向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以汪精衛(wèi)為首的親日派公開叛國投敵。在抗戰(zhàn)日益艱難的情況下,中國共產(chǎn)黨人以不屈的斗志,不怕流血犧牲,勇于堅持抗戰(zhàn),最終取得抗戰(zhàn)的偉大勝利。學生在音樂聲中感受這種昂揚的激情,一下子進入課堂教學的情境之中。一堂課下來,既讓學生學到新知識,又對學生進行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和熱愛中國共產(chǎn)黨的教育。
四、詩詞導入法
詩詞語言精練、生動、優(yōu)美,學生喜愛。歷史教學中,恰當?shù)匾霉旁娫~導入,不但可以鞏固復習語文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營造活潑歡快的氛圍,提高學生興趣,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使其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學習。如講述絲綢之路時,先朗誦幾首與之有關的不朽詩篇:“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簡單講解后指出絲綢之路不只吸引古人,直到今天,她仍然是許多人心目中的旅游勝地,由此自然而然地進入新課。又如學習《紅軍長征的》內(nèi)容時,不妨朗誦毛澤東的《長征》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睂W生在朗誦之余,不但會對即將學習的內(nèi)容有所了解,而且會為紅軍戰(zhàn)士不畏艱險、以苦為樂的革命樂觀主義所深深感染。
五、視聽導入法
歷史最大的特點是其具有很強的時間性和空間性。對于中學生而言,平面的講述往往很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某種環(huán)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的重要條件。在上新課前,適當?shù)夭シ排c所要講授的內(nèi)容有關的影片,通過直觀的、生動的畫面再現(xiàn)“史實”,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某個歷史時期的背景或事件,激發(fā)學生情感體驗,引發(fā)他們的情緒,從而很好地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了解。如在講《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時,就可以從播放電視劇《宋氏三姐妹》中的一個情節(jié)入手導入新課。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孫中山拿了一幅畫給宋耀如等人看,諸人看了感慨萬分,義憤填膺。然后提問:“這是一幅什么畫?為什么會引起他們的憤慨?”接著告訴學生,這是一幅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圖畫,這幅畫就是教材中的《時局圖》,再由講解該圖轉入新課的學習。電教情境的導入,作用于學生感官,不僅使學生產(chǎn)生向上的巨大力量,而且在整個課堂中始終處于聚精會神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六、滲透理論導入法
對于知識尚少、抽象思維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維仍占主要地位的初一學生還不能進行純粹的歷史理論教育,必須在教學中“潤物細無聲”地將歷史理論滲透到實際的教學中,達到教學目的。在歷史教學中,我注意將歷史理論如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的關系,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滲透到導入方法中去,這樣的導入方法能引起學生注意。
比如我在講《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時是這樣導入的:在前一課的學習中,大家對秦始皇的評價有兩種說法,有的說他是暴君,有的說他是一個很有作為的政治家,也就是說,他既有功又有過,上一堂課學了他的很多功和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他還有哪些功和過。通過這種導入法,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初步明白評價歷史人物的最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