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鋒 王建 鄭紅波
(1天水金泉礦業(yè)有限公司陜西西安710065;2潼關縣潼金礦業(yè)有限責任公司陜西渭南714300)
小秦嶺地區(qū)Q4112與Q429金礦脈深部規(guī)律的研究
■陳智鋒1王建2鄭紅波2
(1天水金泉礦業(yè)有限公司陜西西安710065;2潼關縣潼金礦業(yè)有限責任公司陜西渭南714300)
小秦嶺成礦帶是我國著名的多金屬成礦帶,位于華北地臺南緣小秦嶺隆起北部的太華臺拱區(qū),處于秦嶺東西向復雜構造帶與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交接部位,成礦地質背景主要是多種地質因素的復合。礦床成因類型為石英脈-構造蝕變巖型;也是我國大型產金基地之一,區(qū)域成礦地質條件優(yōu)越,金礦資源潛力巨大。
小秦嶺 石英脈
蒿岔峪金礦區(qū)位于小秦嶺金礦田西段,地理位置處于陜西省境內東部邊緣。礦區(qū)南北長約3公里,東西寬2公里,面積6平方公里。礦區(qū)范圍內主要出露太古界太華群洞溝組地層,大月坪——金羅斑復式背斜為礦區(qū)主體構造,其上疊加北北東向脆-韌性斷裂構造。金礦化主要受此斷裂構造控制。大月坪——金羅斑復式背斜為礦區(qū)主體構造。其兩翼不對稱,南陡北緩。蒿岔峪金礦區(qū)即處在該背斜的軸部偏南翼。在褶皺之上疊加北東向為主的脆韌性斷裂構造,該類斷裂為礦區(qū)控脈(礦)構造,多呈北東向(50°—70°)延伸,向北西傾斜,產狀320°—335°∠50°—75°。礦區(qū)主要控脈(礦)構造有Q4112、Q429、Q401等,控脈(脈)構造帶一般與礦區(qū)內片麻理的產狀大角度斜交。沿斷裂構造帶,圍巖遭受變形-變質熱液作用而發(fā)生蝕變礦化。該組斷裂屬多期活動的斷裂。早期,該斷裂具韌性變形性質,常形成糜棱片麻巖帶,發(fā)育強烈的糜棱片麻理、不對稱流變褶皺、多級分劃性剪切帶。構造帶內由長石、角閃石、石英碎斑或聚集體構成的眼球狀構造發(fā)育。晚期,該斷裂具有脆韌性變形特點,疊加于早期形成的韌性構造帶之上。構造帶由線形片麻狀糜棱巖帶、片理化帶、脆韌性剪切帶構成。帶內發(fā)育片麻狀糜棱巖、構造片巖(絹云石英構造片巖、絹云綠泥構造片巖)、不對稱掩臥褶皺,帶內充填有多期石英脈。斷裂帶具硅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及鉀長石化、碳酸巖化。
2.1 Q4112金礦脈
Q4112號含金(礦)構造帶位于蒿岔峪程家溝和張西溝溝腦一帶詳查區(qū)的東部。構造帶長700余米,厚度0.4—3.5m,構造帶產狀280°—290°∠70°—80°。構造帶主要由構造巖(以絹云綠泥石英片巖為主)、礦化石英脈構成。4112號含金石英脈:Q4112號含金石英脈賦存于含礦構造帶內,地表控制含金石英脈長度700米,石英脈厚度變化于0.24—1.74米。含金石英脈嚴格受含礦構造帶控制,其形態(tài)產狀均與構造帶一致,呈薄透鏡狀或脈狀體,在構造帶內呈膨大收縮、尖滅再現(xiàn)狀產出,并見有分枝復合現(xiàn)象。有時數(shù)條石英脈在構造帶內平行排列。脈體中常見有角礫狀構造和多金屬硫化物細脈或條帶,其延長方向與脈壁或主裂面平行,表明控礦構造有過多次活動和多期成礦作用。但在構造帶內主礦脈形成后,局部受到成礦后構造破壞而產生脈體的錯動。經探槽、平硐和坑道鉆控制,Au品位1.10g/t—9.36g/t,平均品位5.20g/t。
2.2 Q429金礦脈
Q429號金礦脈位于蒿岔峪黃廟溝—張西溝—程家溝一帶,礦體賦存于太古界太華群洞溝組內,地層為一套呈北西——南東向展布的深變質片麻巖系。區(qū)域出露地層主要為太古界太華群深變質片麻巖系;北部為大面積分布的第四系;南部為中元古界長城系高山河群碎屑沉積超覆于太華群之上。構造帶地表出露長度330m,帶厚0.3—3.20m,平均1.28m,315°—345°∠60°—75°,平均產狀為338°∠65°,帶內主要為構造片巖和石英細脈,可見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硅化及星點狀細脈狀黃鐵礦化。
Q429含金石英脈充填于Q429構造帶之中,與礦區(qū)內片麻理的產狀大角度斜交,含金石英脈兩側主要為絹云石英片巖,石英脈地表未見出露,在YD870內斷續(xù)出露長度250m,石英脈厚0.10—0.70m,平均0.41m,呈薄板狀產出,與構造帶產狀一致,金品位1.60g/t—35.00g/t。
Q4112號金礦脈目前主要有960m中段、820m中段、700m、500中段控制,Q429金礦脈目前主要由870m中段、820m中段、770m中段控制。在Q429金礦脈770m中段沿脈施工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其長度已大于上面兩個中段的控制長度而且繼續(xù)向北延伸,同樣在Q4112沿脈770m中段、500m中段施工過程當中起控制長度也大于上部中段所控制的長度。通過產狀作圖推測,發(fā)現(xiàn)兩條礦脈有可能在某個部位相交,匯合成一條礦脈。結合小秦嶺西部地區(qū)其他礦脈的有關情況,如果能找到Q4112與Q429的結合部位,應該就能找的礦體的富集部位,對于小秦嶺地區(qū)其他的深部探礦應該是非常具有借鑒意義的。
通過Q4112、Q429金礦脈的深部研究分析,對于小秦嶺地區(qū)的其他礦脈均有非常大的指示意義,對于深部找礦重大突破又找到了一種新的思路。
[1]吳文奎,魏鋼鋒,胡健民,郭濤.1990.陜西小秦嶺地區(qū)構造特征及其演化
[2]陳正國,劉辰,姚夫義.2014.陜西小秦嶺地區(qū)金礦資源開發(fā)利用現(xiàn)狀探析
P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