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嘉惠
(南京科技職業(yè)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8)
關(guān)于高職英語教學中引入圣經(jīng)宗教文化的思考
古嘉惠
(南京科技職業(yè)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8)
文章以高職英語教學文化教學的缺失性為切入點,從圣經(jīng)詞匯習語、名著中的圣經(jīng)現(xiàn)象、西方宗教節(jié)日等三個方面入手,嘗試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適當融入圣經(jīng)宗教文化的教學,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補充或以此為內(nèi)容開設圣經(jīng)文化選修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圣經(jīng)宗教文化;詞匯習語;名著;宗教節(jié)日;大學英語
《圣經(jīng)》被譽為“萬書之書”(Book of Books),作為西方文化的基石,《圣經(jīng)》文化對英語的影響深入骨髓,小到詞匯、習語、修辭方法大到文學作品、宗教節(jié)日,處處都和《圣經(jīng)》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筆者在多年的英語教學中發(fā)現(xiàn),在高職層次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涉及圣經(jīng)文化的內(nèi)容幾乎沒有。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認為《圣經(jīng)》只是一門有關(guān)宗教的書,和文化沒有關(guān)系。 查閱相關(guān)的文獻,也只有少數(shù)幾篇論文論述本科院校在大學英語中融入《圣經(jīng)》教學的研究論文,如“大學英語教學中《圣經(jīng)》典故文化滲透與英語學習”(朱東華,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9.1),“《圣經(jīng)》文化與英語教學”(葉君,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8.4),“圣經(jīng)文化知識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影響”(彭安輝, 文史博覽,2011.3),“英語教學中圣經(jīng)文化的融入措失”(李項,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11)。在高職高專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著“重語言訓練輕實際交流,重考證輕文化素養(yǎng)“的傾向,圣經(jīng)文化對英語語言學習的影響被忽視了,作為培養(yǎng)人文素質(zhì)的公共基礎課,大學英語課程在文化方面的教學是有缺失的,沒有文化的語言是“無水之魚,無本之木”,缺乏底蘊。本文嘗試以圣經(jīng)中的英語習語、歐美小說中的圣經(jīng)現(xiàn)象、宗教節(jié)日為切入點,剖析圣經(jīng)宗教文化與英語文化絲絲縷縷的關(guān)系,并把它融入到平時的英語教學中去。
在大學英語的課程設計中,適當融入圣經(jīng)宗教文化。教師在分析1521班嘗試兩周開設一次圣經(jīng)文化課,作為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習的有效補充,共八次。包括以下內(nèi)容:
(1)通過閱讀經(jīng)典《圣經(jīng)的故事》[1],了解《圣經(jīng)》對英語詞匯和習語的影響。
故事包括《創(chuàng)世紀》、《諾亞方舟》、《耶穌誕生》、《耶穌之死》、《耶穌復活》等。在閱讀中,學生不但拓寬了閱讀量,而且還理解了很多英文詞匯的由來。如來自《創(chuàng)世紀》中的詞匯:Jehovah(上帝),God be with you (goodbye), Adam(上帝創(chuàng)造的第一個男人),Eve(上帝創(chuàng)造的第一個女人)、garden of Eden (伊甸園,上帝為Adam 和Eve 所造的樂園)、serpent(蛇,引申為魔鬼撒旦),Cain and Abel (Adm和Eve兩個兒子,后又表示骨肉相殘), Sabbath day (安息日,后又表示圣日)。來自《諾亞方舟》中的詞匯:Ark (方舟,避難所),flood (指巨大的災難),pigeon(鴿子,和平的象征),Olive leaf(橄欖枝,和平的象征), rainbow (彩虹,象征上帝與人重新和好)。來自《耶穌之死》中的詞匯:Judas’s Kiss(猶大的吻,意指虛情假意),the last supper(最后的晚餐,指出賣性質(zhì)的宴請)。來自《耶穌復活》中的詞匯: resurrection(復活,后泛指人因獲得信仰,而得到的第二次生命)。
(2)通過剖析名著《簡愛》、《呼嘯山莊》中的圣經(jīng)現(xiàn)象,感悟《圣經(jīng)》與西方文學的緊密聯(lián)系。
①《簡·愛》與《圣經(jīng)》
《簡·愛》的作者是英國著名的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勃朗特一家出了三位女作家,夏洛蒂和她兩個妹妹艾米莉和安妮,成為英國文學史的佳話。讓我們先來看看夏洛蒂的成長環(huán)境:她的父親是畢業(yè)于劍橋圣約翰學院,是一位窮牧師,母親早亡。學識淵博父親親自教子女讀書,給他們講故事,指導他們看書報雜志。后來她和幾個姐妹被送到一所新開辦的教會女子學校就讀。這所學校收費低廉、馀食粗劣、紀律森嚴,除了上教堂或上山散步外她們幾乎沒有別的消遣。作為牧師的女兒,基督教的影響深入到她的骨髓。她曾經(jīng)說過:“對于在基督教世界里出生和長大的人來說,《圣經(jīng)》的辭句和節(jié)奏,也會印在他的腦海里,成為他思想組成的一部分,以至于引用《圣經(jīng)》時都不知道是出自《圣經(jīng)》?!保?]主人公簡愛是一個孤女,從小父母雙亡,被舅舅輔養(yǎng),在舅舅也不幸去世后,舅媽和表哥對她百般虐待,后因她反抗,簡愛被舅媽送到伙食惡劣、生活環(huán)境差的勞渥德義塾(體裁來自作者讀的教會女子學校),盡管生活條件堪憂,但簡愛卻在那兒接受到了正規(guī)的教育和平等的對待。在那里沒有人虐待她,她因為成績優(yōu)異而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愛,盡管衣食不全,她的內(nèi)心卻感到很滿足,說出《圣經(jīng)·舊約箴言》中所羅門的話:“better is a dinner of vegetables where love is than a fatted ox and hatred with it ( 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我可不愿意拿老渥德的貧困去換蓋茲海德府和它平日的奢華了”。簡愛在勞渥德義塾遇見了影響她一生的好朋友—海倫·彭斯,海倫聰慧善良,面對老師的刁難和責打,她總是是沉默忍耐,因為她的思想深受《圣經(jīng)》中“以德報怨”(Love your neighbor , love your enemies)教悔影響。后來海倫得了重病,面對死亡她十分坦然,因為她相信“上帝是善良的,我可以毫無恐懼地把我的靈魂交給他。上帝是我的父親,是我的朋友,我愛他,我相信他也愛我”(I believe God is good;I can resign my immortal part to him without any misgiving.God is my father,God is my friend: I love him;I believe he loves me.”)。海倫用善良回報刁難,用平靜面對死亡,深受基督教“博愛寬恕”思想影響。在桑菲爾德莊園,簡愛遇到羅切斯特先生并與之相愛,在結(jié)婚時得知羅切斯特先生已婚,妻子是個瘋女人,并且永遠無法離婚。簡愛懷著一份極其痛苦的心離開了桑菲爾德,輾轉(zhuǎn)來到沼屋,認識了里弗斯一家,里弗斯一家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圣約翰·里弗斯是一個傳教士,用《圣經(jīng)》布道。最后簡聽到羅切斯特超自然的呼喚,回到他身邊,羅切斯特先生因為搶救他的瘋妻子而失去了左臂和一只眼睛,簡愛形容“他就象好一個失明的參孫(典出《圣經(jīng)·舊約士師記》,參孫是一個大力士)”。故事的結(jié)局是他們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非常地恩愛,羅切斯特把簡愛稱作“the apple of one’s eye”(瞳仁,意心愛之人)(典出《圣經(jīng)·舊約申命記》),因為沒有一個女人比她與她的丈夫更親近,成為他的 bone of bone,flesh of flesh(骨中骨,肉中肉)(典出《圣經(jīng)·舊約創(chuàng)世紀篇》)[2]。綜上所述,《簡愛》這部小說貫穿了《圣經(jīng)》基督教“容忍寬恕”的思想,處處運用了來自《圣經(jīng)》的典故。
②《呼嘯山莊》與《圣經(jīng)》
《呼嘯山莊》講述的是吉卜賽棄兒希斯克利夫被山莊老主人收養(yǎng)后,因受辱和戀愛不遂.外出致富?;貋砗髮εc其女友凱瑟琳結(jié)婚的地主林頓及其子女進行報復的故事。全篇充滿強烈的反壓迫、爭幸福的斗爭精神,又始終籠罩著離奇、緊張的浪漫氣氛。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是《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妹妹,由于成長環(huán)境相同,她們都深受基督教的影響。與夏洛蒂的不同的是,艾為莉?qū)浇逃幸环N很奇特的感情,雖深受影響,但在某種程度上又時時想擺脫了基督教的束縛,保持了自由的個性和獨立的思考。《圣經(jīng)》對《呼嘯山莊》的影響體現(xiàn)在作者對場景的設計上、對主要人物的塑造和別拘一格的語言風格上。故事里的兩個山莊--呼嘯山莊和畫眉山莊相距不遠,同處廣闊荒野。這片荒野景色十分優(yōu)美,有潺潺小溪、各式各樣的鳥類。這片荒野是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女主人公凱瑟琳開始相愛的地方,是他們的“伊甸園”。 這片荒野的原型來自《圣經(jīng)·舊約創(chuàng)世紀》中的“伊甸園(garden of Eden)”[1],它是眾所周知的人間天堂,園中河水清澈見底,景色優(yōu)美,滋潤著園中的萬物,也是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開始相愛的地方。在對男女主人公的塑造上,作者也不知不覺地參照了《圣經(jīng)·舊約創(chuàng)世紀》中的亞當和夏娃,希斯克利夫因與凱瑟琳相愛,受到其哥哥辛德雷的侮辱,被迫離開呼嘯山莊,等同于亞當與夏娃偷吃禁果,被上帝趕出伊甸園;希斯克利夫把自己的墮落歸咎于凱瑟琳的背叛,就像亞當把偷吃禁果遭受懲罰的事歸咎于夏娃,希斯克利夫?qū)P瑟琳說:“凱瑟琳,現(xiàn)在我們既然走到這步,我倒有心說幾句話,我要你明白我是知道你曾經(jīng)對我很惡毒……你既然鏟平了我的宮殿,就不要豎立一個茅草屋,而且滿意地欣賞你的善舉,認為你把這草屋作為一個家給了我?!保?]凱瑟琳經(jīng)歷生產(chǎn)之痛,并且在孩子生下來兩個小時后就離世,等同于上帝因為夏娃所犯的“原罪”讓其經(jīng)歷“生產(chǎn)”之苦。在語言風格上,艾米莉雖然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圣經(jīng)經(jīng)文、猶大、地獄、仁慈、天堂等基督教名詞在小說隨處可見,但女作家又因為自身的性格和經(jīng)歷時時要擺脫基督教的束縛。小說中透出狂野動人的清新氣息,它的語言風格一反《圣經(jīng)》柔如流水的語言,以強烈的愛、狂暴的恨、瘋狂的報復取代了低沉的傷感和憂郁,具有動人心魂的力量。
(3)通過觀看圣誕節(jié)和復活節(jié)的視頻,閱讀文章,體驗《圣經(jīng)》對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影響。
Christmas(圣誕節(jié))和Easter(復活節(jié)):在歐美國家,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深受宗教文化的影響,他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多于宗教有關(guān)。這里筆者以 Christmas和 Easter 為例。Christmas是西方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西方人用來慶祝耶穌基督誕生,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會在24日的平安夜,即12月25日凌晨舉行子夜彌撒,而一些基督教會則會舉行報佳音,然后在12月25日慶祝圣誕節(jié)。圣誕節(jié)原本是宗教節(jié)日,十九世紀后它逐漸成為全球性的節(jié)日,并衍生出相應的圣誕文化,如在教堂做禮拜、開圣誕派對、送圣誕禮物、享用圣誕晚餐等。Easter(復活節(jié))也是西方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目的是為了慶祝耶穌基督復活。根據(jù)《圣經(jīng)·新約馬太福音》記載,耶穌基督被猶大出賣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身體復活,受到教徒的膜拜。Easter的時間每年都不一樣,是春分之后第一個星期日(公歷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在過去,在多數(shù)西方國家里,復活節(jié)一般要舉行盛大的宗教游行。人們像受難的耶穌一樣,身穿長袍,手持十字架,赤足前進。如今節(jié)日游行已失去往日濃厚的宗教色彩。游行洋溢著結(jié)合地方特色的喜慶氣氛。不過,Easter中彩蛋和兔子卻流傳了下來,它們是生命復活的象征。
3.1 調(diào)查問卷反饋
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圣經(jīng)宗教文化的學習以后,筆者針對分析1521班45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一次調(diào)查問卷,內(nèi)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圣經(jīng)與文化的關(guān)系;(2)圣經(jīng)文化的引入是否有助于英語學習;(3)選擇內(nèi)容的難易程度;(4)圣經(jīng)文化的引入是否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幫助 ;(5)對本次教學嘗試最感興趣的內(nèi)容;(6)你最喜歡的教法是什么。通過調(diào)查統(tǒng)計,56.2%的學生認為圣經(jīng)與西方文化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55.8%的同學認為圣經(jīng)文化的引入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有助于英語學習,約60.3%的學生認為此次選擇材料的難度一般,處于可控范圍(筆者多用簡寫本和漢語導讀),72.9%的學生認為在學習圣經(jīng)文化以后,他們對于中西文化的差異有了更深的理解,80.1%的學生認為圣經(jīng)故事、名著中的圣經(jīng)現(xiàn)象很有趣,61.5%認為圣經(jīng)中詞匯和習語的學習對理解詞匯的深層含義很有幫助,至于最喜歡的教法,66.7%的學生選擇看電影,12.5%的學生選擇聽歌曲,只有10%的學生選擇閱讀,說明學生還是喜歡比較淺顯、直觀的教學方法,更深層次的閱讀習慣還沒有形成。
3.2 行為反饋
在筆者將圣經(jīng)宗教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后,分析1521的同學在英語學習上有了可喜的變化。同學們通過上網(wǎng)搜索相關(guān)資料、圖書館借閱資料等方式,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了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復活節(jié)、感恩節(jié)等節(jié)日手抄報,豐富了英語學習的內(nèi)容,滲透著濃濃的文化氣息。每位同學從不同角度(如詞匯、習語、文藝作品、宗教節(jié)日等)撰寫了一篇有關(guān)圣經(jīng)文化與語言學習關(guān)系的文章。同學們變得愛讀書,經(jīng)常去圖書館翻閱有關(guān)英語文化的書籍,閱讀英文經(jīng)典小說簡寫本(如書蟲),在日常的英語學習也很留意詞匯的來源。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動力增強了,文化素養(yǎng)也提高了。
綜上所述,在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中適當引入圣經(jīng)宗教文化或開設圣經(jīng)宗教文化選修課,對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加深對英語詞匯、習語的理解、更深層次地體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大學英語作為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zhì)、跨文化交際意識的一門必修課程,文化教學是不可或缺的,圣經(jīng)作為西方文化的精粹,理應融入到教學中去。
[1] 王勛,紀飛譯.圣經(jīng)的故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 夏洛特·勃朗特.簡·愛[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3] 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Introduction of Bible religious culture 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
In this article, based on discussing the lack of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 the writer attempts to integrate Bible religious culture into English teaching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Bible’s vocabulary and idioms, Bible phenomena in world-famous classics like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 and religious holidays. The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 turns out to be satisfying.
Bible religious culture; vocabulary and idioms; world-famous classics; religious holidays; College English
H319.3
A
1008-1151(2016)08-0114-03
2016-07-10
南京科技職業(yè)學院2015年人文社科教研課題“高職英語教學中宗教文化研究”(NJCC-2015-YB-15)。
古嘉惠(1971-),女,南京科技職業(yè)學院基礎部大學英語教研室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與課程論。